韩非认识哲学的内涵

点赞:4854 浏览:180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韩非的认识哲学体现了与先秦诸子的诸多不同,这反映出集大成的韩非对先秦思想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无论是韩非真理观和庄子相对主义之比较,还是韩非矛盾论与老子辩证法的对比,或者是韩非历史进化论与先秦的复古循环论相抗衡,都说明了其认识哲学的内涵是不容忽视的,而这正是其认识哲学的当下价值之所在.

关 键 词 :《韩非子》 认识哲学 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有学者认为,要了解中国哲学,首先要了解先秦哲学.先秦哲学的特点是“天真中流露出浪漫,稚嫩中隐藏着深邃”,而韩非子的思想则是先秦哲学的精华之一.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就从认识哲学的角度来阐释一下他的内涵.

一 关于认识哲学

认识哲学就是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从认识对象的选择、认识器官的依凭、认识方法的运用、认识宗旨的确立一直到认识目的和认识结果的归属,处处显示了古代哲学的独到之处.总的说来,古代哲学偏重哲学和政治哲学,认识哲学也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往往和道德哲学纠缠在一起.古代哲学中客观唯心论盛行,使天命、天理成为认识的对象和目的.孔子“畏天命”和祭祀上天的对天之方,已经露出认识是对天命的认识的思想端倪,而他的“五十而知天命”更是成为认识的至高境界.

二 韩非子的认识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是客观唯心论.一般地说,古代哲学家的本体哲学与认识哲学是相通的,即在本体领域奉什么为宇宙本原,在认识领域往往以追求这种本体为目标,在本体领域如何构想世界,在认识领域则以相应的形式去接近这个世界.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韩非子哲学.具体地说,由于把道视为宇宙的最高存在,老子在认识领域把“为道”作为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而韩非子则把“体道”奉为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

1、韩非子的真理观和庄子的相对主义

庄子是相对主义认识哲学,否认认识对象质的规定性,万物没有真正的稳定性和差异性.否认认识标准的确定性.从认识的内容和客体来看,事物是不能被认识的.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是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消灭一切差别对立、不分一切生死梦醒的相对主义哲学,最终成了庄子的安身立命之地和精神避难所.

庄子是一个没落的、逃避现实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上回避斗争、消极无为,主张人类退回到原始的、未分的至朴世界.“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由此才引发了庄子独树一帜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他断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的东西,还有比它更大的,于是,大的就成了小的,小的东西,还有比它更小的,于是,小的就成了大的.

可见,谁大谁小,无法弄清.最后只能说事物本身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与小.在这里,无论是被比较者还是用来作为坐标和参考系的比较者都是自然之物.主体――人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无论比较的过程还是结果都与人自身的存在状况及感情好恶没有直接关系.

他的相对主义哲学,直接来源于对自然界各种差别和对立的观察,来源于对当时的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反映,以及对诸子百家学术争论的总结.总之,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是纯粹的道家学派.庄子割裂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但是看到了人生有限与宇宙无限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矛盾,这是可贵而深刻的见解.绝对地夸大运动、否认事物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产生相对主义的最主要的认识根源.

韩非参验的真理观则体现了经验实证的原则.参验即参伍之验,也就是将各方面的情况分类排队,比较研究,掌握表明事实真相的依据,从中做出分析和裁判,从而获得正确认识.在检验认识时,韩非推崇实际效果.他以论剑和相马为例说,只看铸剑所用铜与锡的比例多少和颜色的青黄,即使是铸剑专家欧冶子也不能决定剑的好坏,如果在水上用来砍鹄雁,陆上用来斩驹马,就连奴婢也不会怀疑剑是锋利还是迟钝.掰开马口看看牙齿,端详马的外貌,就连著名的相马专家伯乐也不能断定其优劣,如果套上拉车看它跑到终点,就连皂隶也不会怀疑马的好坏.韩非在真理观上遵循了一条注重效果的认识路线.

墨子注重效果,但不把效果看成是唯一的判断标准,而强调效果与动机的统一.他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飞一日而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韩非看来,墨子制作木鸢,虽巧夺天工,但事倍功半,在经验面前无实用价值,反而为拙,制造车轮费事少而致功大,有实用价值故为大巧.与墨子不同,韩非走向了狭隘的效果论.他所讲的实际效果着重指社会功利,即法制和耕战之事,这使他往往根据当前经济、政治的实用价值来判断一种技艺或认识的价值.

韩非认识哲学的内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哲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韩非子的矛盾论和老子的辩证法

古代哲学家讲变化,基本上局限于自然领域,变是自然界中诸如寒来暑往、昼夜更迭等现象的交替,并非世界本质的变化.不仅如此,在大多数古代哲学家看来,所谓的变即是变迁或变动,而不是发展或提高,这使他们所讲的变带有极大的局限性.

同时,由于过分强调阴阳双方的推动,致使古代哲学的动最终归之于静.具体地说,在古代哲学中,阴阳是世界万物的动力源泉.古代哲学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中有阴阳――阴气和阳气,太极中有阴阳――二仪,自然界中分阴阳――天日山风为阳、地月泽水为阴,人类社会分阴阳――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阴阳相荡相摩,万物运行不已.

应该说,古代的阴阳学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对矛盾学说的朴素表达和天才猜测.老子哲学充满了辩证法.他探讨了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关系:(1)对立面的普遍存在.(2)对立面的相互联系和依存.(3)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柔弱胜刚强”的思维方式充满着狡猾和奸诈.老子不仅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说成是宇宙的普遍法则,而且将这一原则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相结合,创造了一套“柔弱”、“退守”、“守雌”、“谦下”、“不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策略.老子所说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共识.

韩非的矛盾论思想极为丰富.他最早用寓言的方式讲述了自相矛盾的故事.他的郑人写履、守株待兔、写椟还珠、秦伯嫁女等故事,都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而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点,而闹出了笑话.

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舜牺牲自己的大量时间只能每年摆平一件事,让当地的人过上暂时安定的生活,而如果用法律治理国家只需要几天就能够家喻户晓,人人做到自觉守法.所以一个好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他出色的逻辑推理的能力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韩非还从注重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否认儒家的空谈和理想主义,他反对人主推崇空洞的学问和无谓的德行,而去尊养那些不耕不战的学问修行之士.他说:“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则固何得焉修孝寡欲如曾史,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焉”(《韩非子八说》)

为了巩固君主的权势和推行法术,他认为劝谏君主可以不拘一格,无所不用其极,这使他的效果论只看重动机和结果,不看重过程和手段.韩非用他们的真知灼见提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一定要善于权衡,不要为眼前一时的小利而牺牲万古的长利,而为万古的长利牺牲眼前的小利则是正确的选择.

3、韩非子的历史进化论与先秦的复古循环论

先秦哲学家讲运动、变化,但仅仅把它们视为暂时现象,这体现在历史哲学领域,便是社会中的某些典章礼仪等具体措施可以变,社会制度本身却万古不变、始终如一.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因循守旧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反对思想文化领域标新立异的创新,更敌视社会政治领域的维新或变法.于是,喜静、尚同成为一种顽固的习惯势力.

老子代表的道家,总想恢复到没有经过文明洗礼和文化熏陶的蒙昧时代.在老子看来,只有抛弃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才能使人们返朴归真,其乐融融.这就是老子魂牵梦萦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方式.所以治理国家既不能采取物质刺激的经济手段,也不能使用催人奋进的道德感化.一切只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而这种无为而治的境界只存在于没有经过文明洗礼的原始社会.儒家和墨家也同样把世界万物交付给上天的创造和化生.

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下列后果:一是尚同,一是因循守旧.孟子、墨子让人上同于天、知性知天,尚同倾向导致了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和害怕出头露面的习惯势力.由于万物的产生源于本体、是本体一次性赋予的,其后便不再有实质性的突变,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因循守旧和不思进取的恶习.

在社会历史观上,先秦法家有着较为进步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总的趋势是“今胜于古”.在认识论上,先秦法家都是唯物主义的,较为注重实际,主张以功用检验言行,反对虚妄、空洞之言.

在经济、军事上,先秦法家主张废除井田制,建立和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实行富国强兵政策.

在思想领域众多方面的探讨中,先秦法家尤以其政治学说独标一帜,《韩非子》实际上就是一部政治学巨著,一部古人称道的“帝王之学”.韩非代表的法家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当今之世”四个阶段,虽然没有明言后一阶段一定高于前一阶段,但他反对“是古非今”的复古主义,并且强调适用于某一历史阶段的事情不一定适用于另一阶段.韩非因时制宜的观点显然与儒家、墨家和阴阳家的思路有别,倾向于把人类社会的轨迹视为直线,进而肯定社会发展、注重当今现实.这一点与近代的进化史观颇为相似,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

韩非认为,古今的社会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古代资源多、人口少,男人不耕种,草木之实足可以食饱,女人不编织,禽兽之皮足可以衣暖.到了如今,人有5子不为多,每个儿子又有5个儿子.这样,爷爷还健在,就有了25个孙子.人口越来越多,致使货财匮乏,故而引起纷争,这表明古今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

时代变了,事情也随之起了变化,与此相适应,治国的办法也应做相应的改变.所以,圣王明君不循古道、不守定则,而是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法后王,才能国富民强,建立霸主功业.相反,墨守成规,一味循古,最终只能落个亡国的下场.《韩非子》包含着深刻的与时俱进思想,敏感地关注到人口增长的速度与物质匮乏之间的关系,并且生动地展示了人口以几何倍数增长给社会经济、道德水平和政治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与西方近代提出的人口论又不谋而合,显示出他惊人的历史洞察力.

他的认识哲学有意识地吸纳了墨子的功利主义内核,发展了荀子的人性论,把自利自为作为人的本性看待,以刑赏作为抑恶扬善的手段,为法治张目.因此,只有灵活多变地治理当今之世,改革创新、以法治国才是唯一的出路.

韩非子的认识哲学体现了与先秦诸子的诸多不同,这反映出集大成的韩非对先秦思想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他以自己特有的敏锐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唱响了以法治国的主旋律.无论是韩非真理观和庄子相对主义之比较,还是韩非矛盾论与老子辩证法的对比,或者是韩非历史进化论与先秦的复古循环论相抗衡,都说明了其认识哲学的内涵是不容忽视的,而这正是其认识哲学的当下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魏义霞:《七子视界――先秦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 魏义霞:《比较哲学――当代哲学重建的历史关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3]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4] 魏义霞:《殊途而同归:墨子与韩非子哲学的比较研究》,《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

作者简介:关立新,女,1970―,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2004级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工作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