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异化的哲学反思

点赞:17875 浏览:815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教育作为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应该以“整人”和“成人”为目的,然而在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下,教育为市场、学生为就业的现象日益突出.同时,教育逐渐成为了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工具,不再是为满足人的先天求知,不再是为促成人的全面发展,而只是将人造就成“器”,其功利性日益凸显,背离了教育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教育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反过来操纵人,因此,在把人异化的过程中也被人异化着.

关 键 词 :异化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异化

异化、教育异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

“异化”一词在哲学史上含义丰富,原意为“转让”“边远”“脱离”等.马克思对异化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异化的根源,并以此来揭示异化的现实本质.异化被定义为人与自身的创造物的对立,这种对立表现为人与产品的对立、人与创造过程的对立,还表现为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对立.这种对立的结果是“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也就是说,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支配和奴役了.

所谓教育异化,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的智慧和潜能,通过“教”的过程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本性的需要获得相对平等的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和基础,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来看,人们并没有从知识中获得自由和解放,相反,知识却成为了统治学生发展的权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育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相异化,教育与人的受教育权利、教育价值以及人的生命相异化.教育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对教育的异化,也就是说人把教育当成了牟利的经济工具;二是指教育对人的异化,使人成为了教育的奴隶,教育日益失去了为人之目的,而变成了统治人、支配人的手段.由此可知,教育异化的实质是对人本质的偏离,是对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偏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教育方面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追求未来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类为了自身能力发展及运用所学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也是教育永恒不变的目标.教育就是要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层面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因为教育能弥补不同人的先天差异,甚至能超越人的天赋.它会“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2]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教育能改变一般人的本性.

教育异化的表现和哲学分析

教育异化是古今一直存在的问题,它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在现今社会,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权利的异化、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异化、教育价值及人的生命的异化.每一历史现象的背后都有其原因,而教育异化的哲学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经济、价值和社会根源.

1.教育异化的表现

我国古代老庄思想中的自然观认为“人为技巧”的训练会破坏“朴心”的自然本质,因而,反对人为的学校教育.这正是针对人为教育对自然人性的破坏而提出的,可以说是对教育异化问题最早的讨论.

教育权利的异化.在我国表现最突出的便是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差异.经济落后是造成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教育的落后也严重束缚了农民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在这种现状下,同时又连带着产生另一问题,即异化的代际繁衍.在农村,知识改变命运是受教育者的初衷,人们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他们明显地把教育当成一种经济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看似主动的他们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被知识所支配的状态,大部分人是被迫受教育,其身心都是不自然的,他们无法按本性需求来发展自己.而对于家庭来说,这种对孩子教育的投资往往是力不从心的,教育异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异化,而且也是家庭的异化.

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从理性自由主义和义务理论的立场出发所得来的.而对于理性自由主义和义务理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健全的个人主义哲学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做人的价值与尊严,通过开启、发展和完善一个人的心智,把人的心灵从愚昧和狭隘中解放出来,使之达到心智的自由.教育应充分尊重人的独立个性,尊重人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独立自主权利,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实现个体的独特价值.从健全的社会主义哲学出发,教育必须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培植一种最广泛的社会意识,即世界化意识.”[3]


教育内容的异化.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发生了异化,教育内容也自然会随之异化.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发生变化,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就具有了针对性和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水平越高,教育内容对人的控制力就越强.教育内容逐渐失去了其本质上所具有的培养人身心全面发展的功能,而是异化成了统治人、压迫人、摧残人的工具.

教育价值的异化.在哲学上,价值指的是体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上,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因此,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于物,而是物趋于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教育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其中心是教育与社会需求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4]但是,以世俗幸福为旨归的现代教育致力于人们的种种功利需求,致力于解放人的物质,教育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成为单纯的谋生手段.

人的生命的异化.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灵魂的转向.通过教育,人们不仅能获得谋生的能力,而且还能获得人生命的价值.夸美纽斯也曾认为,教育是延长生命的基础.从生命的视野来看,任何不能唤醒灵魂和不能导致精神转向的教育,都只能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在生命哲学家看来,生命是流动着的心灵世界,是变化不定的.生命只能体验,不能规划,生命需要的是抚慰、交流和陶冶.目前,由于教育对人的生命的拒斥,教育成为了鲜活生命的沉重负担,人的生命已经被异化为知识碎片.因为现代教育很难摆脱现代技术的魔力,无法真正回归于生命本身,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 其实,不管是教育权利、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还是教育价值和人的生命的异化,归结到最后,都可以说是教育的意义发生了异化.

2.教育异化原因的哲学分析

黑格尔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深刻地表述了教育异化的原因.他说:“时代的艰难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5]

经济根源.如果说黑格尔的表述比较含蓄的话,那么,马克思的表达就比较精致独到了.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处于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分工与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教育异化的经济根源.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在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理论中,还处于“对物的依赖”阶段,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劳动依然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必须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生存和满足自己的发展.因此,现阶段的教育异化实质上是劳动异化在现阶段的延伸和继续.同时,目前生产关系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处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实际的商品关系和利益关系,这种异化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受教育者在利益关系的驱使下接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愉悦身心,而是把教育看作牟利的工具,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也都因此而染上强烈的功利色彩.

价值根源.现代教育异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或者说内在原因在于价值的异化.“近代社会中知识的工具价值的逐渐凸现,在哲学上导致了一些片面强调知识的工具价值的哲学学说的出现.”先是工业革命突出了知识的技术应用价值,然后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知识在人类生存和进化中的生物学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哲学家得出了知识仅仅是生存斗争的工具和衡量知识的唯一尺度是知识的工具效用的结论.这种哲学思想反映到教育上,表现为知识就是有用,教学内容以传授有用的知识为中心.在教育观上则表现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的蔓延.这种强调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哲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历史的一定阶段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在今天看来,确实是片面的、有害的.

社会根源.这一根源可以说是教育异化的外部原因.教育异化的外部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制度,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教育体制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成分,知识决定命运的社会功利性目的表现太过明显.总而言之,教育在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异化成为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工具,个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异化成为商品.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教育的调控,决不能全面推向市场、依赖市场,把学校当成企业,任其在市场调节下进行全部活动,那不是开放改革,也无助于发展教育事业.”[6]另一外部原因,则是西方教育市场化思想的影响,“资本主义使得教育走向异化,他们只注重‘教’,只看重知识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往往不重视育人.”[7]从智者派时“辩论术”一直到后来的产业革命,这种思想不断发展和凸显.而中国概念的教育产业,由于其在理论基础和制度建设上的不完善,因而给教育市场化的侵袭打开了一个缺口,一种社会现象与一种社会关系的结合,是因为有其现实的条件,同时,这些现实的条件也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

教育异化是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存在经济、价值和社会的根源,因此在应对方法上也应该从源头出发.从教育过程来说,个人既是异化的主体,也是异化的客体,因此,必须要从个人出发,从教育本身和社会中找寻方法,同时,哲学也必须担当起它相应的责任.因而,哲学的任务在于在精神领域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其关键在于实现知识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知识的内在价值是与人之为人的本性休戚相关的,人追求知识的目的就是追求一种有价值、有尊严、有意义的人生;而其工具性则在于实现知识之外的目的.作为物质的人,生存是第一需要,而知识、技术等生产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其工具性的作用是必然也是必须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取决于他的自然属性,而是人能成其为人.因而在教育领域,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整人”的和“成人”的.

对教育异化的哲学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代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本文系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S1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