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默多克与文学学转向

点赞:3317 浏览:85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学转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伟大的艺术是善的最好证明和实现途径.艺术与道德的本质都是对善的追求.而所有艺术形式中,小说因其松散的形式和不多加评论的叙事最接近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关 键 词 : 艺术 善 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英国女作家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也是个多产的小说家.她生前在牛津讲授哲学,一生共创作了8部哲学专著、26部小说.道德哲学与文学领域的双重身份和突出成就使默多克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学批评的学转向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埃斯金德(Eskin)认为默多克是当代文学学转向和学的文学转向这一双重转向的先驱.默多克的好友和研究者康拉迪(Conradi)曾说:“她对道德生活的紧迫性和虚幻性的描写,当代作家无人能及”.默多克哲学批判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对个体意志的夸大,主张人应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的自囿才能体验到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她希望复兴启蒙运动之前的道德哲学是关于“我应该是哪一种人”的德性修为,讲究个人的品行塑造作为道德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关于正确行为的理论.

默多克的哲学思想关注的主要是学的问题,她试图从源头上去反思当代哲学的问题和个体道德选择与行为的取向.20世纪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摧毁性破坏,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种种因素都促使人们不得不去反思一直奉为理所当然的传统.默多克是20世纪最早从哲学高度开始反思理性主义传统与个人主义极端发展后果的哲学家之一.她认为当代哲学往往倾向于将复杂的道德现象简化为科学化的元素,“难以用简单术语解释的复杂概念都被归为感性或是贬斥成无意义的”.她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实证主义潮流;二是宗教的衰亡.默多克哲学对“善”、“真实”、“爱”等基本概念的反复重申是对西方近几百年来哲学发展,尤其是理性主义传统带来的负面效应思考的结果.默多克在其主要哲学论文《关于“上帝”与“善”》里曾说,我们今天的道德哲学存在空白之处.面对与哲学相关的领域,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迅猛发展势头,哲学无法抵御;而对日益衰微的宗教价值观,哲学也无以挽救.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哲学,其中现在哲学家们已很少提及的爱的概念能够重新被置于中心”.查尔斯泰勒承认从默多克那里获得了对自己学主张的启示,她在《自我的根源》中曾说:

“眼下的道德哲学,尤其是在英语世界(但不仅仅是),给道德以某种过于狭窄的关注等这种哲学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做是正确的而不是怎样生存是善的,集中到界定责任的内容而不是善良生活的本性上:它没有为我们所爱或忠诚的对象,或像默多克在其著作中所描绘的,作为注意力和意志特别关注的善的术语留有概念上的空间.”

善、爱、真实,是默多克道德哲学的基本概念.默多克主张哲学研究应该回归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关注,探讨人生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她将善作为道德生活的最高准则.事实上,善是一个学最基本的概念,然而默多克对它的意义作出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强调.她认为要给这样一个基本概念下定义,需回答“是什么”与“该怎么做”这两部分内容,但说清楚“善”是什么几乎不可能.善是不可定义的.善意味着一种终极的真实状态,对自我之外的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和对待.但是这样一个描述性的解释太过模糊,所以她借用了柏拉图的“洞喻”(eikasia)来解释善这一概念.她认为这是对善的最直观也是最准确的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人就像柏拉图所说的是生活在洞穴中的囚徒,火光照耀的这个洞穴并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但却被常年累月生活在其中的囚徒们理所当然地当作真实的世界.这个洞穴就像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由传统、习俗和个体经验决定的个人世界,必须经过极大的努力才能挣脱枷锁,克服自我中心的错觉,回身看到洞外阳光普照的真实世界,认识到他人的真实存在.善就像是太阳,是一种明亮、温暖的至高无上的状态,照亮万物,把它们的本来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善也像太阳一样,是超验的但又无处不在.“默多克‘超验’这一术语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即它是超越任何范畴的,善的超验在于它不属于可被描述为善的任何对象和行为,而是超越了任何具体情形的限制”.这种超验也是因为善仅因为自身的存在就可以被称为善,因为它自身具有值得向往的品质.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就像太阳的光明与温暖,虽然遥不可及却是能够被感觉和认识的.尽管我们只能用描述的方式来认识善,但善是现实的,它寓于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无处不在.

默多克将善提升到一个和宗教同等的高度,因为她认为在传统宗教缺场的情况下,对善的追求是最客观可行的道德标准.她说当宗教不再能支撑人精神世界的统一和完整时,我们需要发展一种包含宗教基本特点的道德哲学.她认为人生没有形而上学的统一性,一切都受道德与偶然的支配,然而人的本性依然与梦想统一.善就具备这样一种统一的力量,在上帝缺场的后宗教时代,人们不能再去在外部找“上帝”,而需要从自己身上去找精神支柱,那就是善.通过对善的追求的强调,默多克批判了理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极端发展并实现了对哲学研究实证主义潮流的反拨作用.自启蒙时代以来,对科学的崇尚,对理性的过度追求使人们失去了原有的稳固的宗教信仰,在精神层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顿.进入20世纪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给哲学、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人们重新去反思三百多年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哲学家、学家纷纷从各个角度作出思考.哈贝马斯认为个人主义传统中的“主体性”应转变为“交互主体性”或称为“主体间性”,提出用“交往理性”的概念来代替个体理性;查尔斯泰勒认为个体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必须将个人如何与他人一起生活纳入思考,从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上来界定“真实”的自我,摆脱自闭的境地.默多克则沿用并发展了柏拉图“善”的理念来表达对非我之道德的追求.


通过对善的张扬,默多克巧妙地将道德追求与艺术,尤其是文学创作联系起来.当代文学批评家越来越重视文学作为人学所体现的价值,而默多克可说是文学学转向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她的善的概念是绝对的,具有宗教般形而上的地位,它可以自我验证却不可见,而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如真实、爱、美、艺术等都是具体实在的,是可见的,是善的具体化体现.通过它们,善就能被感知并实现对善的追求.伟大艺术的存在就是对善的证明.她说,“学与美学不是一回事,但艺术是道德最好的提示”.艺术的创造力与爱的能力相关,默多克同意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看法,认为爱洛斯(Eros)是一种升华了的性力,它孜孜以求地“追求善与美,既不聪明也不愚笨,只是一心一意地爱着智慧等爱洛斯是对善与快乐的,在我们灵魂的各个层面它都活跃着,通过它我们才能够转身面对现实”.默多克对艺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艺术与道德可以说是一回事.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两者的本质都是爱.爱是对个体的洞察,理解.爱是一种极度困难的认识.要认识到自我以外的他者的真实存在.爱是对现实的发现,因此艺术与道德也如此”.柏拉图被默多克尊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哲学家,但默多克不能认同他对艺术的排斥.她认为柏拉图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诗人,其实恰恰证明了柏拉图对艺术巨大作用的认识.只是柏拉图认为这种作用是负面的,因为艺术是对理念世界模仿之模仿,这决定了它的慰藉作用也是虚检测的,会误导人.默多克认为对平庸的艺术确实是这样,如电视肥皂剧,言情小说、小说等.但是真正伟大的艺术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它能够使人从自我世界解脱出来,真切地感受他人的真实存在.她认为,文学是艺术的最高形式.伟大如荷马、莎士比亚或托尔斯泰的作家能够创造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物自由活动,并不受艺术家本人的支配,同时却怎么写作于故事的主题.这些伟大的作家具有一种宽容的精神,一种平静的慈悲,因为他们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又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这样的艺术是对道德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的目的是寻求和揭示真实.艺术家只有具备了博大的胸襟,爱人如己,才能创作出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与道德的本质都是对善的追求.艺术家应该心怀现实,她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道德的,艺术不是说教性的,这反而增强了它的说服力.艺术的说教意味比神学、哲学甚至科学都要小,因为艺术有种直达本质的能力,同时它与日常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它最易于被接受.审美依然是艺术的第一作用,她说,“当然艺术并没有什么正式的‘社会功用’,艺术家也不必觉得必须要‘怎么写作于社会’.但如果他们关注真实,努力创作出他们所能创作出的最好的艺术(最美的东西)的话,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怎么写作于社会”.总之,对默多克来说,“好的艺术并不是像柏拉图所说虚检测地模仿真实和善,而是提供了一条通往善的道路”.

文学表现的是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从的角度看,文学探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交往原则,这关系着我们整个的生存方式.近年来,文学学批评日益兴起,而默多克作为一个先驱者用哲学家的思辨精神和小说家的叙事天赋对此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小说是所有艺术形式中她认为最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的,因为小说形式松散,同时又是不多加评论的叙事艺术,更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偶然与不定性.作为小说家,默多克用写作来实现对善的追求,也进一步阐释自己对道德的感悟.在她的小说中,哲学之思与生动的叙事艺术、温和的讽刺效果结合在一起,既有可读性,又能召唤读者深入思考.小说所要揭示的最为重要的东西应当是他人的存在.小说家在写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做出自我牺牲,去除自我,才能把虚构的人物请进来,让他们鲜活地站起来.此时小说家无疑“就是善的同义词,在特定的意义上他就是个善人:一个去除了自我,只是让其他东西通过自己的有爱之人”.默多克认为理性与科学吞没了哲学,使其思考范围越来越狭窄,而文学却能提供一个更开阔的视角,折射出人对存在、自由、善这些生存之永恒命题的探索.艺术的本质是对善的追求,通过自己的道德哲学主张和小说创作实践,默多克证明了文学应该、并且能够实现对人之为人的探索.

注: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艾丽丝默多克小说道德主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1ZQY

009.

参考文献:

[1] Conradi,Peter J.Iris Murdoch:the Saint and the Artist[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6.

[2] Widdows,Heather.The Moral Visions of Iris Murdoch[M].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5.

[3] Murdoch,Iris.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M].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92.

[4] [加]查尔斯泰勒,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5] Murdoch,Iris.“The Darkness of Practical Reason”[A].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M].Ed.Peter J.Conradi,London:Chatto & Windus,1997.

艾丽丝.默多克与文学学转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6] Murdoch,Iris.“The Fire and the Sun:Why Plato Banished the Artists”[A].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M].Ed.Peter J.Conradi,London:Chatto & Windus,1997.

[7] Murdoch,Iris.“The Sovereignty of Good over Other Concepts”[A].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M].Ed.Peter J.Conradi,London:Chatto & Windus,1997.

[8] Murdoch,Iris.“The Sublime and the Good Revisted”[A]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M].Ed.Peter J.Conradi,London:Chatto & Windus,1997.

作者简介:周丽艳,女,1979―,宁夏固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国现代文学,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