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

点赞:4052 浏览:96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刘彬,男,(1990.10-),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 要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阅读,揭示马克思怎样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解决旧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从而由直观唯物主义走向实践唯物主义,从旧唯物主义进入新唯物主义.

关 键 词 :马克思;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实践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对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了比较明确的说明.《提纲》第一条的开头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即包括费尔巴哈对对象的理解方式是直观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费尔巴哈的哲学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人和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到的“对象、现实、感性”,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常用语,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也就是与“思维”相对应的“存在”.费尔巴哈认为现实事物都是作为人的感性对象而存在的,所以“就是感性的存在,直观的存在,感觉的存在”.把客观世界看作人的感觉、直观反映的对象,这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马克思尖锐的揭示了这种观点的另一面:它没有看到客观世界是人的“实践”这种“感性活动”的对象,即“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费尔巴哈强调人属于自然界,却没有看到人也作为主体能动地改变自然界.“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所以,费尔巴哈对客观世界“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所具有的的“直观性”进行了更详细、更具体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批评说,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在这里,马克思与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样认为费尔巴哈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即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感性世界.


二、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五条和第九条,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作了进一步的批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五条中,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斥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这样的“抽象思维”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强调哲学应该研究自然界和人这种能被人的肉体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但是,费尔巴哈哲学对自然界和人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表现在他仅仅从直观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和人,而不是从实践的角度去研究自然和人,这就是马克思指出的:“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如果离开实践去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必然要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考察研究人类社会的正确的出发点,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建立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九条进一步批评说:“直观的唯物主义,既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进一步显露出来.

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费尔巴哈以为单靠直观就能认识社会和人.但是,离开实践去观察社会和人,就不能理解人们在实践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与社会的本质,只能把人当做孤立的个体去观察,因而“至多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的直观”.费尔巴哈面对着处于一定物质经济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却只把他们当作孤立的单个人去“直观”,这样就不可能认识人与社会的本质.这说明,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把直观当作认识的基础,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根本缺陷,也是其在历史观中陷入唯心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由于其直观性这一缺点,必然要陷入唯心史观.

首先,在《关于费尔巴哈额提纲》第三条和第四条中,我们可以发现,费尔巴哈由于不懂得实践在改造人类社会和认识人类社会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社会,因此,虽然他不满意现存的环境,看到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必要性,但却不能正确的说明改变环境、改变人的途径,反而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归结为观念的改变问题,陷入了唯心史观;宗教方面,费尔巴哈虽然揭穿了宗教神学的神秘外衣,把宗教的世界归结为世俗的世界,但却不能正确的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不仅如此,费尔巴哈力图建立一种以“爱”为核心的新宗教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从而又走向了唯心史观.

其次,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看成是“感性的对象”而没有把人看成是“感性的活动”,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只是一种直观者以及可以被人直观的对象,而不是积极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主体.因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实践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你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感性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还是理想化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正因为费尔巴哈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人,不懂得实践在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费尔巴哈只是斥诸所谓的最高直观和理想的“类的平等化”.费尔巴哈把人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寄托于一种道德理想和说教,把“爱”看成是改造社会的灵丹妙药,这就使他批判一般唯心主义又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唯物主义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四、小结

通过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我们不难发现,要超越费尔巴哈建立一种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我们既要坚持“对对象、现实、感性”做客观性的理解,又要克服其对感性对象的直观的理解方式,将感性对象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在哲学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变革了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有直观的理解转变为实践的理解,引起了唯物主义哲学形态上的变革,从旧唯物主义进入新唯物主义,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建立了新唯物主义.(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