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到现代语用学的

点赞:20337 浏览:934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语言学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它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为其他学科所关心、所运用,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拟就从语言学到现代语用学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以期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有所帮助,使我国的语言研究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关 键 词 】语言学;语法传统;普遍语法;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语用学

一、语言和语言学

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而语言本身的结构很复杂.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三个部分,对于这些部分又都可以描写它在某个断代的状况,或者探索它的历史演变,或者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语言间的比较去探索史前的演变.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使用者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还可以从它同社会、同使用者的心理的关系进行考察.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性学科.它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交叉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显得越发重要.

二、探寻语言规律的语言学发展史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个正常的人都至少掌握一种语言,但不一定对它有理性的认识.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的英文术语Linguistics出现于19世纪中期,但是人们对语言研究的传统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前后.在将近4000年的语言研究史中,人们首先对语言本身的构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逐步发展到对语言意义的规律、语言的使用规律、语言和人的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整个语言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人们对语言规律的探寻史.

(一)古代的语法传统

中国、印度、希腊一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在过去,人们认为古代经典著作的语言是学习的榜样和写作的典范,需要好好掌握,因此古代书面语成了语言研究的对象,口语被看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言俗语,不予重视.语言研究的任务也只是给古代流传下来的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语言的规律.所以,那时语言研究处于从属的地位,还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学科.这就是所谓传统的语文学.在我国,古代书面语一文言文一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围绕着阅读先秦典籍的需要,人们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讲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对语言规律的探寻,源于古代语言研究的语法传统.古代语法传统大多数都以语言的形式变化为中心,文本多以宗教经文为主.这些语法传统简述如下:

1、古巴比伦传统主要是以闪族语和阿卡得语为研究对象,语言学史上把这种研究又冠名为“古西南亚语言语法研究”.由于阿卡得人要理解以闪族语写的经文和一些行政与司法文本,他们就要对闪族语的语法规律进行探寻,时间大致可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前后.他们发现闪族语中的关 键 词 汇名词在文本中反复出现而不变化,而另外一些词在名词后有形式变化,这就是动词.在把闪族语转换成阿卡得语时,就要找出这种规律,这就是原始的“语法形式变化”研究.这种研究在以后的2500年中不断演化而发展成为成熟的语法形式研究.

2、古印度语法传统也是来源于宗教经文.印度最古老的背诵经文是梵语经文《吠陀经》,出现时间大致是公元前1200年.梵语在不断地发展,而宗教仪式上的《吠陀经》却要保持精确不变,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文与现实语言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为了让人理解经文,人们开始总结其中的规律,这就是语法规则的出现.到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语法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人们曾经认为语法是印度最古老的科学.

语言学到现代语用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古印度语法传统对语言学的发展至少有三大影响:一是为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二是影响了西方语音学的发展;三是古印度语法传统具有明显规定性,影响了20世纪理论语言学的研究.

3、古希腊语法传统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研究.柏拉图(427?B.C.~3477B.C.)在他的Cratylus中谈到了语言究竟是来源于“自然”还是来源于“习惯”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384B,C,~322B,C,)认为,语言起源于“习惯”,而斯多葛学派认为是源于“自然”.这种对语言起源的争论,导致了语言研究“类比推理者”和“反常论者”之间的分歧.坚持语言无规则的反常论者认为语言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没有规则的,它并不是对自然的精确反映.现代语言学界认为,这一论点是现代语言学的能指和所指之分的源泉,是语音的“表达”与“内容”之分的原始论断.

古希腊语法传统中,以词汇形态研究和单词结构研究为中心,句法研究间接地出现在修辞和逻辑研究中.公元前2世纪中期,迪奥尼西·释那编写出希腊第一部系统的以词汇形态学为主要内容的语法著作.

4、古罗马语言学是古希腊语法传统的延续.公元4世纪拉丁语语法学家伊留斯·党纳图的著述“Ars minor”与“Arajor”和公元6世纪普里西安的18卷语法巨箸“Institutionesgrammatlcae”是那个时期及中世纪的重要语法著作,语法研究的中心仍然是词汇形态学,主要对名词词尾变化和动词变位做了详细研究.语言学界认为,古罗马的语言研究可以算是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始祖.

5、阿拉伯语法传统是古希腊语法传统的继承,主要追随亚里士多德的语法思想.阿拉伯语法学家们认为,《古兰经》是阿拉伯语的体现,神圣、完美、不容更改.公元7世纪,阿拉伯语法学家认识到阿拉伯语的曲折变化.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语本身发生了变化,与《古兰经》上的语言不同,于是激发了语法研究,出现了早期的描写研究.

6、希伯来语言传统主要是与希伯来文的《旧约》研究有关.希伯来语法学家从阿拉伯语法传统那里继承了描写研究法,对词汇形态的研究深入到了意义层次上,把单词的结构分解为意义单位,认识到了词根、词缀;在句法上,注意到了名词、动词和小品词.这些对后来的语法研究影响很大. (二)中世纪普遍语法观念的出现

公元10世纪前后,语言研究从古代的语法传统转移到逻辑分析上来,在1100年前,欧洲语法学家的研究主要以党纳图和普里西安的语法为主导.自12世纪起,语法学家赞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语法知识是科学知识,因而语法具有普遍性,应该有普遍语法.英国语法学家罗杰·培根(1214~1294)说:“所有语言的语法尽管偶有差别,但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相同的.”

普遍语法的观念产生,引发了语法学家对语法系统的结构思考.“Modistae中世纪语法学家”,共同推出了“思辨语法”.他们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观念同天主教神学结合起来,去解释语法系统.其核心概念是“指代方法”,就是说语法系统实质上是对宇宙现实的反映,人们对现实的把握是通过理解来实现的,而理解的基础却是语法系统,语法系统的深层结构是由宇宙的结构决定的.中世纪语法学家们把党纳图和普里西安的词类分成不同的“指代模式”,区分出“本质模式”和“随机模式”.本质模式所有语言都是相同的,如各种语言都有的动词,而随机模式在各种语言中不具备普遍性,如动词的时态,在不同语言里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所有的语言最基本的本质模式是名词.从这些来看,思辨语法实际上是亚里斯多德思想的反映.

16世纪,法国语法学家弗兰西斯科·桑切兹(1523~1601)综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的观点,提出了“散提斯语言哲学”.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语言“习惯”说是经过推理而来的,而推理是人类的普遍特征,是天赋的,因此推理是“自然”的,这就符合柏拉图的观点.在这种前提下,语法是一种完美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是一种逻辑结构,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是从这种结构中派生的.语法是普遍的,任何语言都相同,但派生现象即实际语言可以是不同的,有不同的语言形式.散提斯的这个观点就是普遍语法的观点的另一种体现.

17世纪,笛卡尔(1596~1650)的哲学和洛克(1632~1704)的哲学影响了语法研究.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理解是普遍的,是相同的.洛克认为,思维的基础是语法结构,因而语法是普遍的.具体语言的语法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是相似的,产生差别的原因是个人的语言蜕变.这些关于人类的理解的论述,探讨了认知的特征和意义的本质.语法学家由此得出,各门语言存在着相同的语义概念,语法是支撑这些语义概念的基础,各门语言的语法大致是相同的.


(三)近代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随着航海、殖民、旅游和世界贸易的兴起,欧洲人接触到了大量的语言,这为世界语言研究提供了资料.到了17世纪,词源研究领域拓展到世界各种语言间的词源、词义关系.受希伯来语法传统的影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前缀、后缀、词根,这对比较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面对不同的语言,语言学家们试图从基本词汇、字音联系和语法一致等三个方面人手,分析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于是产生了近代比较语言学.

1.赛西亚检测说与印欧语系的概念

赛西亚检测说是根据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一个岛国赛西亚而命名的,岛上的居民据说是圣经中诺亚的三儿子雅弗的后代,而雅弗被认为是欧洲人的祖先.该检测说最早提出了印欧语系的概念,说欧洲和亚洲许多语言具有相似性,可能是源自同一个祖先.

2.威廉·琼斯爵士和格里姆定律

威廉·琼斯爵士(1746~1794)被公认为是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他和同时代的其他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印欧语系的诸语言如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等之间具有相似之处,存在着亲缘关系.他说:

“梵语结构优美.它比希腊语更完美,比拉丁语的词汇更丰富,比这两种语言都更讲究细腻、高雅.这两种语言在动词词根及语法形式上都非常类同,绝非偶然,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哲学家们都坚信,它们拥有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某种共同起源.”

而格里姆定律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格里姆(1785~1863)提出的.他在《德语语法》中认为,字音联系是有亲缘语言间关系的最好证据.歌特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是具有亲缘关系的同宗语,可以从它们的语音变化中找出理据.例如:歌特语中的F,常常在拉丁语、希腊语和梵语中对应为P.

3.新语法学派

新语法学派是对德国一群年轻的学者及论述的总称,他们认为语音变化是规则、毫无例外的,“每一个语音的变化,都尽可能机械地照搬规则而毫无例外可言.”

新语法学派的反对者们认为“每个单词都有其自己的历史”.语音的变化不可能完全规则而没有例外.于是,出现了“语言亲缘关系家谱模式”和“波浪理论”.这两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语言变化是从一个中心向周围辐射式的语言接触变化,变化的模式是不同的,虽然有许多重叠部分,但是差别是永远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出,新语法学派的反对者的二元辩证观点,弥补了新语法学派的一元绝对论存在的不足.

4.语言类型研究

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就语言学究竟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这一问题存在着分歧.Sehlegel和Rask等人认为语言学是自然学科,他们把语言学和生物学进行类比,认为语言学不带有任何“情感”成分,不具有“人文”特征.而莱布尼兹和穆勒等认为,语言学是与社会、种族、民族和文化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学不单纯是研究语言的学科.由于社会、民族和文化具有不同类型,语言也相应存在着不同类型.这点认识突破了18世纪的传统研究,不再局限词源、语言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语法,而是从语言外的社会、民族和文化结构来看语言的形态与结构.

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他认为语言的类型与词汇的形态结构有关,与社会的演化相关.根据其理论,语言具有“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外部形式是以语音的形式存在的“原材料”,不同的语言形态都是以语音为基础的.内部形式是语法和意义的结构或者模式,是各种语言的区别所在.他同时认为,语言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语言是活动的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一门语言的本质并不是说话者发出的“一整套实际话语”,而是一些内在规则,有了这种规则说话者才可能发出实际话语来.这些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索绪尔(1857~1913)和乔姆斯基(1928~)的语言理论. (四)现代结构主义的兴起

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别是近代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同一门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别是语言学历时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两种研究传统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诞生,而现代语言学是与现代结构主义的产生密切相关的.

1.索绪尔的主要贡献

索绪尔被语言学界公认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或者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1916年,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索绪尔的语言研究一改19世纪历时研究的传统,把语言当成“社会事实”而不是心理产物,采取的是共时研究而不是历时研究.他的研究中心是语言成分与语言系统的构成机制.他的分析手法是二元分析法.他提出语言与言语、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等对立概念,指明语言学的唯一真正对象是语言本身.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分析法理论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影响了人类学、文学批评、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2.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雅克布逊(1896~1982)、图贝兹科依(1890~1938)、鲍德恩·德·科特内(1845~1929)等.他们都直接受到了索绪尔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贡献就是对语言进行了音位切分,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如音素,词素、区别性特征、标记等都是来源于布拉格学派的语言研究.

3.美国语言学的奠基者博厄斯

弗兰兹·博厄斯(1858~1942)是美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收集和整理了濒于灭亡的美洲土著语言.他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中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人类学家从事语言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他强调: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可用其他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他从一些印第安语中发现,语言的一些规则和范畴来源于语言内部.他发现一些印第安语言里没有像“here”、“there”、“yesterday”、“tomorrow”这样的概念,印地安人要表达这样的概念时用手势来辅助说明.早些时候欧洲语言作为外来力量,试图改变一些印第安语言的结构,可结果却是破坏了这些语言的内在结构.这说明,语言是相对的,各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内在形式.博厄斯的这种语言相对论和语言有内在形式的观点,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定了基础,给乔姆斯基不少启示.

4.人类学语言学派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语言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华·萨皮尔(1884~1939)和他的学生沃尔夫(1897~1941).理论上,萨皮尔继承的是德国语言学的传统,支持语言形态变化的心理研究法,但反对洪堡特的语言与民族文化演化相关的论断.他说:“一切把语言某种具体类型与特定的文化发展的相关阶段搅在一块的做法等都毫无价值.”萨皮尔和沃尔夫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来研究语言现象,说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环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认为语言是意识的“模型”,语言“模型”影响人们的行为、文化及其对世界的认识,从而提出民族语言不同,思维也不同.他们提出的语言相关性原理,被称作“萨皮尔一沃尔夫检测说”.这一检测说对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影响深远.

5.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布龙菲尔德

人类学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布龙菲尔德(1887~1949).他的《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1926)和《语言论》(1933)为美国结构主义奠定了描写方法的基础.在历史语言学方面,布龙菲尔德接受了欧洲新语法学派的传统,但在对语言结构的共时描写方面则继承和发展了博厄斯和萨皮尔的理论和方法.在语言结构的分析中,他主张以可以观摩到的语言素材为依据,反对用非语言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胙为标准,并强调形式的分析和归类.他的直接成分分析、最小对立体等概念是现代语言学的经典方法与概念.由于布龙菲尔德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结构主义被称为“布龙菲尔德时期”.不过,布龙菲尔德的语言研究实质上是一些“发现程序”,或者说是一些没有理论指导的具体方法,语言科学在布龙菲尔德那里“全是方法没有理论”.

(五)现代生成语法的产生

生成语法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1957年,M乔姆斯基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也给语言学带来了革命.乔姆斯基的革命首先表现在对布龙菲尔德的研究方法的革命,布龙菲尔德反对心灵主义,而乔姆斯基却把心灵主义运用到语言研究中来.其次,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泛化归纳,要找出支撑语言表现的语言能力的规律来.语言研究是要研究语言能力,而不是像布龙菲尔德那样对语言表现作客观描述.

乔姆斯基认为,人们头脑内部具有语法知识,这种语法知识是普遍存在的,是普遍语法.人们可以根据头脑里的语法知识创造出无数的语句来,这些无穷无尽的语句是有限的规律的生成物,即人们根据这些规律可以生成数量无限的句子.语言研究就是要像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所有的自然数那样,找出可以生成无数语句的句法规则来.这就是生成语法的本质所在.生成语法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又叫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批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人们生来就有一种语言获得机制.我们的绝大部分语言知识来源于大脑固有的普遍语法知识,而不是靠刺激与反应来养成获取语言的习惯.大脑自身有一个生成机制,可以生成无数的语句来.语言研究就是要揭示这个机制,找出语法规则来.

在这些认识上,乔姆斯基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成语法理论来.自《句法结构学》问世以来,乔姆斯基的理论在不断更新、更名,先后有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式标准理论、踪迹理论、管辖与约束理论,后来又叫规则与参数法以及“最简方案”.

对于生成语法,人们毁誉不一.当前活跃在国际语言学理论界的孟德鸠语法、广义的词组结构语法、词汇一功能语法、关系语法等各派学者均与生成语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他们接受乔姆斯基某些观点,却又反对他的另一些观点.但是有两点大家基本上承认:生成语法与比它早出现的理论相比,有根本突破;对比它后出现的理论有巨大影响.

三、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从古至今,语言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语言本身当成一个静态的物体而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在不同层次进行语言规律的探寻.把语言当成静态物体进行研究,本质上好比人们对语言这一工具的认识.但是语言作为工具,有别于其他任何工具.把语言当成工具,是在静止的眼光下,看到的是语言的功用,而忽略了语言是怎么发挥功用的.语言不同于静止的物理工具如斧头、汽车等,物理工具是静态的,不会随着时间、场景、使用者的不同而不同.语言却是动态的,其动态性的突出表现在于语言本身的意义与语言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两者之间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很多时候,语言的实际使用意义是难以琢磨的.

正是由于语言本身的难以琢磨,才引起了哲学家们对语言的使用意义的注意.纵观世界哲学的发展史,不外乎有三个阶段两次转向:即古代的本体论到近代的认识论,这是哲学的第一次转向;而从认识论到现代的分析哲学,这是第二次转向,又叫哲学的语言转向.概括起来讲,哲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认识有关,本体论研究的是认识的对象,即物质、世界、宇宙的本源问题;认识论研究的是认识的主体,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分析哲学研究的是认识的工具与方式问题,语言是核心.

在对意义的探寻中,人们发现语言是核心,如果认识不到语言的意义,就很难避免认识上的混淆.古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许多混乱,都是与语义不清有关.这就促使分析哲学的兴起,相应地产生出语言研究的新型学科一一语用学.

语用学就是关于语言的使用的科学,是要研究语言的本身意义与语言在使用时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要弄清人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的.本质上需要解决语境、认知和语言意义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理论上,现代的经典理论有奥斯丁的言语行为三分说、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利奇的礼貌原则、赛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斯博白和威尔森的关联理论、威绪尔论的顺应理论等.

目前,语用学的研究还处于认识与推广阶段,对语言的动态认识还处于规律的探寻与验证阶段,理论上还有待于不断地发展完善,还需要今人与后人作出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