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哲学矛盾刍议

点赞:15134 浏览:687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从翻译的定义出发,以哲学中的矛盾观为理论依据,分析并指出翻译的标准、过程、方法中存在着诸多矛盾,着重分析主要矛盾,以辩证统一为指导思想,强调从整体把握翻译,以期提高翻译的质量.

[关 键 词 ]翻译,矛盾,哲学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165-02

1引言

关于“翻译”的定义,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不同的翻译家都有对“翻译”定义或内涵的不同理解与把握,这是由翻译的复杂性与外物性所决定的.尽管翻译理论中有很多关于翻译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大多是语言学及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从文化、语言翻译角度去理解的,较少看到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哲学是人类的最高学问,任何学科的研究都不能离开哲学,必须以哲学思想为指导,翻译作为人类探索世界的一项活动,必须结合哲学来研究,所以,贺麟先生曾经给翻译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从哲学上讲,所谓翻译又是什么意思呢?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原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munication),这种活动包含了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 ),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翻译哲学实则应是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的范畴,它是翻译的过程(步骤)、技巧(技术)、方法、方式(模式)、环节(层次)、原理(原则)、价值、本质、心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的所谓一般性的总的看法.它离不开人们的抽象与概括,总是人们对翻译实践的具体分析的结果.离开人对翻译的分析无所谓对翻译的一般的总的看法,一切翻译理论与翻译观点,都以对翻译进行分析作为原初的动力.同时,所谓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翻译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体指导于翻译本身,而往往是那些就事论事的翻译观点却总是对类似的事(翻译)奏效.杨自检教授也表达了自己对翻译哲学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翻译哲学是用哲学思想研究人类翻译活动本质属性的翻译学的最高理论层面,它从社会发展和精神家园建设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思考翻译学的建设和走向问题.本文以辩证统一的整体哲学思想为指导,分析翻译中的矛盾.

翻译中哲学矛盾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翻译的原则

忠实与通顺是翻译标准.翻译的标准是衡量翻译质量的尺度.一篇好的译文,必须是正确而又流畅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界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虽然人们觉得它的内涵和外延过于宽泛,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仍不失为一个大家公认叫好的标准.后来一些翻译教科书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似乎更明白晓畅,更易于操作.按教科书的界定,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忠实与通顺是翻译的标准,也是统一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好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同时读起来又流畅,从事翻译,译者必须努力达到既忠实又通顺的标准.

例1 The emergence of the GATT as the central 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ion of the post-war period was a development that none of the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drafting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had anticipated

依据我们的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与原文相对应的汉语意思:“GATT成为战后中心国际贸易机构是一个参与起草该协定的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想到的新发展.”

但是这样的译文明显的带有翻译腔.虽然我们也能知道原文是什么意思,但总觉得很别扭.因此,这第一部得到的译文虽然可以算是忠实的,却不能算是通顺.这是因为该译文既没有表示出汉语中喜欢强调的明确的逻辑关系,也没有考虑到汉语的表达习惯.

按照翻译的一般做法,我们可以考虑把它分成两句来译.也就是把译文变成:“GATT成为战后中心国际贸易机构是一个新发展,这是参与起草该协定的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想到的.”这样就比第一种译文好多了.

如果仔细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说这种发展是所有国家都没有预料到的.这实际上暗示了一种转折关系.另外,作者应该是在事后对GATT的历史加以评述,所以此时GATT应该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机构,如果我们能将这一事实明白无误的说出来,译文就会更加清楚.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进行一点改动.这样译文就可以改进为:“GATT已经成为战后中心国际贸易机构是一个新发展,但这是参与起草该协定的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想到的.”此时的译文可以说极其清楚表明了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同时也基本上符合了汉语的表达习惯.但是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仍然可以对一些地方进行细微的改动,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说法.在译文的前半部分,“GATT已经成为战后中心国际贸易机构是一种新发展”不如改为“GATT已经发展为战后中心国际贸易机构”,因为这样可以更通顺一些.另外这里的“战后”并不是很清楚到底是什么战争之后,最好能点明是“二战之后”.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虽然GATT作为一个术语已经算是广为人知,直接用这个缩写形式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考虑到后面要提到协定二字,还是使用它的中文译名才能做到前后连贯.在译文的后半部分,“当初参与起草该协定的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想到”显得有些唆,不如改为“当初参与起草该协定的国家中都没有想到”,这样可以更简洁一些.我们还要考虑的是“这”,它虽然也可以指代前半句提到的内容,但考虑到全句比较长,我们可以把它改成“这一点”,以缓和全句的节奏.这样我们便得到了最终的译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已经发展为‘二战’之后的一个国际贸易中心机构,但这一点是当初参与起草该协定的国家都没有想到的.”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要做到译文的忠实、通顺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有步骤的进行,就能确保既传达原文的真实含义,又满足读者的语言习惯.

3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常用的翻译方法,这两种方法表面上似乎存在对立,从定义来看,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可以获得一举两得之功效,既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又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汉语和英语在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上具有很多的差异,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易采用直译的方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重点在于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的方法,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只要是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原则,都是可取的.

如何让直译与意译走向统一,关键在于注意区分直译与死译及意译与乱译的区别.

31直译与死译

原文结构与汉语的结构是一致的,照译即可.但如果原文结构与汉语的不一致,仍然采取直译的方法,就成“死译”了.

如:①In some automated plants electronic puters control the entire production line在某些自动化工厂,电子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线.(直译)

②The earth acts like a big mag地球作用着像一块大磁铁.(死译)

③Manganese has the same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steel as silicon锰有同样的影响在强度的钢上像硅.(死译)

例②、例③既不忠实原意,又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因此,必须运用“词类转换”、“成分转换”、“词(语)序调整”等手段使译文通顺.例②、例③应分别译为:“地球的作用像一块大磁铁.”、“锰像硅一样会影响钢的强度.”

32意译和乱译

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以调整原文结构,用规范的汉语加以表达,这才真正做到“意译”.翻译实践证明,大量英语句子的汉译都要采取“意译法”.

如果把“意译”理解为凭主观臆想来理解原文,可以不分析原文结构,只看词面意义,自己编造句子,势必造成“乱译”.如:

It is easy to press a gas,it is just a matter of reducing the space between the moleculesLike a liquid a gas has no shape,but unlike a liquid it will expand and fill any container it is put in气体是很容易压缩的,这正是压缩分子之间距离的根据.气体和液体一样没有形状,但又不同于液体,气体膨胀时会充满任何盛放它的容器.(乱译)

例句中的“乱译”是由主观臆想(不正确选择词义、任意转换成分)造成的.在这里,将matter译成“根据”在物理学上是讲不通的,因为“压缩气体也就是减少分子之间的距离”,两者是一回事.matter应作“事情”、“问题”解.将will expand任意转换为时间状语,致使不符合原义.will expand and fill应译为“会扩张并充满”.综上所述,原译文可改为“气体很容易压缩,那只不过是缩小分子之间的距离而已.气体和液体一样没有形状,但又不同于液体,因为气体会扩张并充满任何盛放它的容器.”

可见直译与意译并非格格不入,这对矛盾完全是辩证统一的.

4翻译标准与个人风格

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张培基先生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他要求译者对原作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一般地说,这个标准已为多数翻译工作者所认可和遵循.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中有时是不可能的.人们在翻译实践和批评中常常忽略了译者个人风格对译文的作用和影响.事实上,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翻译不同于摄影,要与原作丝毫不差是不可能的.其实,照相作为一种再创造,它也必然地渗透进了摄影师的个人眼光、角度和风格.翻译同照相一样,译者在遵守“忠实、通顺”的原则之下,其译作中难免反映或流露出译者的个人风格,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提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概念,他给“功能对等”所下的定义是:“最切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并进一步解释说在上述定义中有三个关键术语:①对等――对原语信息而言; ②自然――对目的语而言; ③最切近――尚属两者的结合,以达到最高度近似.“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是“效果对等”的原则,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的反映基本一致.同时,他也提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一个称职的翻译工作者除了必须熟悉原语和精通译入语外,还必须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这也说明为了作好翻译,译者的个人风格向翻译标准渗透的必要性.

5结论

翻译不但是艺术,更是科学的实践,它在理论上必须由哲学来指导,在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过程中,作为译者必须善于利用哲学知识解决其中的各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