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冯友兰

点赞:16667 浏览:784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初冬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鸿词大儒、耆宿名流,一时间汇聚在石柱山下、唐河之滨,参加冯友兰纪念馆落成典礼,纪念冯友兰先生116周年诞辰,人们津津乐道着冯先生的杰出成就、道德文章,抒发着对这位世纪哲人的盛赞与钦佩.我应邀到此,虽对冯先生素无研究,但受此感染,对冯先生的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生于唐河县祁仪镇一个书香之家.他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去世后,年幼的冯友兰在母亲教育下成长,私塾基础良好.到上学的年龄后,他先后到唐河县城上高小,到当时的省会开封上中学,继而转入武昌中华学校和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班学习,1918年北京大学毕业.第二年,为了从哲学上寻找解释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答案,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等人.留学期间,他一方面系统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一方面反复思考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自从与西方接触就节节失败为什么西方富强、中国贫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哪里通过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从哲学上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中国在思想领域,自秦朝以后逐渐由主张“中庸”的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时期一度兴盛的墨家“人为”思想日渐式微,东汉时期传入的佛教,又是一种极端“自然”型的思想体系.这样在很长时间内,中国人的心灵始终徘徊在儒、释、道之间.因此,中国哲学基本上是内向型的,哲学家希望知道的只是他们自己,希望征服的也只是他们自己.而欧洲哲学在思想体系上遵循的是“人为”路线,它是外向型的,哲学家首先必须努力认识外在世界,而且对它熟悉之后也要力求去征服它.冯友兰的这种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重大差异.在研究中,冯友兰还超越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关于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争执,把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注重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理解,着力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寻求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哥伦比亚大学,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走近冯友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哲学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923年回国后,他先后执教于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在长达70年的教学和学术生涯中,他以哲学上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哲学泰斗.20世纪30年代,他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工作期间,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史,以其独到的时代划分和思想见解,出版了重要学术专著《中国哲学史》,开中国哲学史研究之先河.这部著作是中国现代第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著作,不仅在中国哲学史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他以“贞元六书”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也使中国哲学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他的这个哲学体系中,人类精神生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三是个人.按照这个体系,他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学说,在很多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如他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个大哲学家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与思考,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其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他讲授和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等一大批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杰出成就,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崇高地位,使之成为蜚声中外的哲学家.他用英文写成的《中国哲学简史》,为的是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哲学发展历程,该书出版后先后被翻译成法、意、西、日、朝等12种文本,深受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广泛欢迎,成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经典.新中国成立后,他由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他所尊崇的“旧邦维新”思想,是他思想中的一个重大闪光点,这一思想方法使他能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成为一个社会通人,并在耄耋之年还在思想上放出熠熠光辉.


冯友兰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未曾停止自己的研究与写作,他把所有的荣辱褒贬、环境逆顺、个人得失,都淹没在自己的学术创作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境界中,以“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崇高精神,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思想文化事业.著名学者李慎之评价他:“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他更是得到了总书记的高度评价.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骄傲,更是他的家乡河南的骄傲!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