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美的本质的表现

点赞:27488 浏览:1289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对美的本质在哲学视野下进行探索,特别是正确认识到美的本质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密切联系,重视从哲学角度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对于解决美学中许多复杂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我们科学认识我们的绘画专业也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美的本质 哲学 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美学 绘画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2

我认为美学即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包含着所有的学科,同时,也被所有学科包含着.美学与哲学具着最为密切的联系.作为美学基本问题之一的美的本质问题,可以看作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美学中的具体表现.美学是哲学性质的科学,是作为人们世界观组成部分的审美观、艺术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从哲学视野下对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被称为西方哲学美学的创立者的柏拉图,就是这位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在其著作《对话录》中已经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哲学与美学的亲密联系.如果我们对许多美学著作进行逻辑梳理,不难发现美学史上不少重要的理论也常常是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提出来的.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等等.

一、 西方哲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

虽然美学是近代的产物,我们已经将其与哲学进行分开的学习研究,但是最初,美学的确是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独立存在的.因为在西方美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写过美学著作,在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也是唯物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学与哲学有着明显和紧密的联系,更要重视从哲学的角度对美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关于美的本质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的著名的代表有亚里士多德、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与此相对立的,是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

绘画中美的本质的表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从客观精神探索美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这种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这种美的理念不依赖于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所谓“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美的事物却要依赖这个“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柏拉图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与每一组多个的这些东西,我们都检测定一个单一的理念,检测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块石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美本身(=本质)问题提出的意义:所谓“美本身”、“美的理念”只能是人们对现实和艺术中各种美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但是,柏拉图却要颠倒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人们意识中的概念绝对化、实体化,反过来把它们说成是具体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性质的根源.


继承着柏拉图唯心主义路线的普洛丁:“物体美是由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而得到的.”普洛丁认为,神将“理式”赋予物质,使杂乱的物质凝为和谐的整体才有美的事物.普洛丁贬低感性世界,并且否认理性认识,强调真善美统一与神.圣托马斯:“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神住在它们里面.” 黑格尔从彻底的唯心的理性主义立场上系统地、详细的论证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说:“美式理念,即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须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着,才是美的理念.”“感性的客观的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取消,因为在美里这种感性存在只看做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观性相.”在他看来,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势与内容的统一,在这统一中,感性形式从属于理性内容,是理性内容的显现.所以,这种统一只有在经过艺术家心灵创造艺术美中才能真正达到,以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黑格尔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动与美的深刻联系,明确提出了把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的思想.他看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改变世界,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人在外界世界中打下了自己的意志和心灵的印记,从而认识自己.他说:“就在这种自我反复中,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东西,为自己也为旁人,化成关照和认识的对象”,“在事物的形状中塔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等等.黑格尔还猜测到了美是人们劳动、创造的结果.美的对象是人们能够能够从其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意志、心灵的对象,美的对象是人“自己的外在现实”.黑格尔认为所谓人的活动、劳动,黑格尔认为只是人的意识的活动、精神的劳动.

(二)从主观意识探索美的本质

唯心主义的代表的休谟认为美只是一种主观的愉悦,并没有客观的标准.“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面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见出一种不同的美.”“美并不是圆的一种性质.美不在圆周线上任何一点上,这圆周线的部分和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美只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感受这种感情.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从他哲学体系出发,利用了唯物主义关于美的经验分析,深入地探讨了美的本质问题.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从质、量、关系和方式等四方面规定美的本质,企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对象,不与对象存在、只与形式有关.量:不凭概念而能普遍地引起愉快.关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方式:不依赖概念而具必然性.

(三)从自然事物、物的属性探索美的本质

亚里斯多德否定了柏拉图从“美的理念”来寻求美的根源的唯心主义路线,而认为美的本质就在感性事物本事.例如,他认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等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他说:“我把一切本身有能力在我的悟性之重唤醒关系概念的东西,称之为在我的身外的美;而与我有关的美,就是一切唤醒上述概念的东西.“美”是随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失的.”它包括客体对象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等安排的关系(狄德罗称之为“实在美”)也包括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联系等关系(狄德罗称之为“相对美”),而构成艺术美的想象、虚构的关系则是现实关系的反映.车尔尼雪夫斯基站在革命主义立场上,从生活出发研究美的原则,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著名的论点,但是他的唯物主义不彻底,不能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来解释生活.综上所述,唯心主义者总是把美归结为精神的产物(或者是主观的愉快,或者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等),而唯物主义者却肯定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二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美的本质

马克思哲学可以为一切科学提供根本的方法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一门与哲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我们当然要承认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美的本质问题.要谈美的本质,我们要谈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们也要谈人的本质.何谓美的本质?说到底就是通过人的自由创造活动,以宜人的物质体形式对人的本质的历史的作用的充分肯定.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美的本质,正是对人与动物有根本区别在于人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的确证,人之所为人,正是因为人的一切活动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可以创造美,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描绘美等等.在中国,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学派,影响颇大.那么实践美学派认为美的根源何在呢李泽厚认为,自然的人话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美学的落实.就是说美的本质来源于实践.李泽厚突出人的历史贡献,突出了人在历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主张要用实践去把握美、美感、艺术.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口号中进行实践美学就是这样一个大语境中得到蓬勃发展.实践美学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强调在物质基础上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在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与个人的统一,在现实基础上的现实与超现实的统一,在理论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规律基础上的自由与规律的统一.

三 、绘画中美的本质的表现

我觉得美学即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包含着所有的学科,同时,也被所有学科包含着.因此我不能抛开自己的绘画专业去谈美的本质.那么何为艺术何为绘画呢?黑格尔根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对艺术作出逻辑的、历史的分类,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三大类.象征艺术以建筑为代表,其特色是理念的感性形式压倒内容.古典艺术以雕塑为代表,其特点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浪漫主义艺术以绘画、音乐和诗歌为代表,其特点是内容压倒形式.我们可以用音乐、美术、舞蹈这类具体的词来代替它.

艺术作为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载体之一,其材料类型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恰恰跟艺术本质没有直接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材料手段反映的意识世界,其主体最终是人.美的原起于经验与自然的映照合成,其主体是人.至于人的神经感官以及美的客观性,相对于艺术美的经验主体,已极为次要.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主要是艺术与哲学对历史与文明的批判性构建.这就是艺术从审美功能转向社会学功能的新蜕变.艺术的本质如同文明人的本质,其最高级的一面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层面.其原始面貌也不再是本质的主体.艺术发展到当代,审美成为当代艺术最低级功能,它进而复杂到对自身的批判与颠覆.因此,艺术的本质是文明人的精神存在现象,是文明抽象的总和.那么,人作为意识存在的主体,他所对肉体与自然依赖不再是绝对的被动,的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自然力的绝对性.这种意识存在的精神现象虽能彻底颠覆自然的规律秩序,但对人的本身存在时彻底意志化.在常规的社会文明状态中,商品的最高级形态不再是使用与交换的物性价值,成为人们的社会精神价值存在的表现形态.

艺术美,是一种”前艺术”,它被动于自然与生物体的程度相对高于后艺术.古典主义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均围绕美的中心展开活动.它反映了人类对美的一种渴望与无节制的占有欲,它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类的生理本能需求现象.人们试图通过记录模仿手段永久地占有“美”赋予感官的满足,这便是美德技艺所发生的动机.原始绘画充分表现了生物欲的折射因素.或者说,艺术的原始状态是难以满足的慰籍,这也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依据.人类对自私的恐惧感,产生了性的道德意识,从而导致艺术成为控制与驯化的手段,并与宗教与权利一起形成导致人类社会行为的秩序工具.

绘画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为视觉艺术,它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构图等手段,塑造出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视觉形象,并以此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艺术.绘画是二度空间的艺术,以再现为主,同时亦具有较强的情绪表现力.要欣赏绘画,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从绘画特有的造型语言出发、从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构思与表达方式的比较出发、从绘画中各类画种出发.

中国画主要靠线条造型,不仅用线条画出轮廓,还用线条表现质感、明暗,是形象活灵活现.中国古代画论提出“以形写神”的原则,讲究的是色彩的抽象性,不模拟,仿照具体事物的色彩,着重于创造色彩的调子.主要是以墨色为主,它色为辅.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强调是“画中有诗”的优良传统,,这种 表现,几乎打破了画与诗的界限,是我们民族绘画的突出特点,也是它的突出优点.中国绘画史部严格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移动的散点,不受固定视阙的局限,能见到和不能见到的都统统摄入画面.范宽《溪山行旅图》古代全景构图的水墨画中杰出作品,这是一巨幅立轴山水构图.以近乎三分之二的篇幅画出一幅巍峨高耸的远山,虽处于远处却如铺面而来,中近景只占三分之一.中景是起伏的丘陵山冈,茂密的丛林,似隐似现的楼台和潺潺的溪水;近景单间几块巨石.中近景之间的枝叶扶疏的老树下,有一对商旅缓缓走过来,仿佛传来马蹄声及吆喝声,为壮丽的大自然增添了蓬勃的生机和生活情景.

西画以建筑为间架.虽然也用线,然而与中国画不同,西画线条描摹肉体、实物,显露凹凸,主意轮廓.以此来把握坚固、真实的感觉.西方画家非常强调色彩的表现力,色彩具有体积、质量、空间、温度、动感,更重要的是色彩具有心理性,即表情性和寓意性,可被画家用来传达思想感情,烘托情绪和气氛.比如红、橙、常常使人联想到旭日东升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蓝青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为有寒冷的感觉:凡是带红、橙、的色调都带有暖感;凡是带蓝、青的色调都带有冷感.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系.高明度的色一般都有冷感,低明度的色一般都有暖感.高纯度的色一般都有暖感,低纯度的色一般都有冷感.无色彩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灰色属中.

色彩的轻重感一般都由明度决定.高明度具有轻感,低明度具有重感:白色最轻,黑色最重;低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重感,高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轻感.色彩软硬感与明度、纯度有关.凡明度较高地含灰色系具有软感,凡明度较低的含灰色系具有硬感;纯度越高越具有硬感.纯度越低越具有软感:强对比色彩具有硬感,弱对比色彩具有软感.高纯度色有强感,低纯度色有弱感,有彩色系比无彩色系有强感,有彩色系以红色为最强;对比大有强感,对比低有弱感.色彩明快感与有伤感与纯度相关,明度高而鲜艳的色具有明快感,深暗而浑浊的色具有忧伤感:低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忧郁感,高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明快感,强对比色调有明快感.弱对比色调具有忧郁感.凡是偏红、橙的暖色具有兴奋感.凡属蓝、青的冷色系具有陈静感.梵高(1853-1890)的著名油画作品《向日葵》通过的丰富变化.运用色彩分块、线条勾勒等造型手段装饰以及装饰性构图等东方艺术的技巧,表现了阳光下向日葵的卓烈的生命力,在星空中,梵高以明亮对比的色彩,创作出一幅独具匠心的夜景.

我认为将古老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是有益于我们更好的解释美的本质,我们需要在审美的体验和艺术的创造中去寻找美的本质,美的真正根源就是实实在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作为一名绘画专业的学生,我能做到的就是实实实在在去把画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