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取消与存在价值的

点赞:30884 浏览:1443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有关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一直以来争论不断,本文试图从复杂性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得出中医不仅是科学,而且是建立在复杂性基础之上的科学的结论.

[关 键 词 ] 中医中药;科学;复杂性科学;史料学;中国文化;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R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070-04

面对曾经出现的“取缔中医”、“中医不科学”、“中医伪科学”、“取消中医”等论点,笔者思考如下:

提出上述观点的人,在学术理论上常提出:“中医中药像西医西药那样科学吗?”该问题的指向是:①中医中药是不同于西医西药那样标准化的科学产物;②中医中药是违反了西医西药的标准化配方而生产的非科学化产物;③中医中药无法按照西医西药标准运行,就是不科学或是伪科学的;④中医中药既然不符合西医西药的科学标准,必然是无法治病的;⑤中医中药既然无法治病就应该被取消.

以上几点,基本上是当前以及近现代一些人对中医中药持否定态度的代表性观点.站在以还原论为理论基础的西医西药运行的标准角度,对中医中药的质疑是符合其理论基准的.检测如我们能够以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全面、理性、完整、深入地分析中医中药的历史起源,研究中医中药数千年沉积的理论实践经验,或许会令当今社会对中医中药有一种超脱技术层面,超越利益层面,超出时空局限的平静和谐的理解、思考、探求,这本应是人不该割裂、对抗、争斗的一种健康存在,是和谐共生、融通自然生命的宇宙整体观.

1.从史料学架构看中医的生成发展史

中国传统医学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发源,中医药学的源起是基于中华民族对生命、自然、存在关系宏观整体认识论的基础.可以说中医药是循着下面的脉络发展的: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有关对一般药物的知识和处置手段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从对把握到的地球万物宏观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处在一种无思无为的状态,由此,古人发明了导引术,继而发现了气的存在;

由发现气的存在,进而发现了经络的存在;

由对经络的认识以及它与万物宏观的相互关系,中医理论和中药学得以完善.

我们只要以创立中医学的指导方法去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就不会得出中医学不科学的结论.因为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创立的方法上不同,就不能用西医学创立的方法来对中医学进行生搬硬套.

中国古人对天、地、人与自然万物存在的关系长期观察认识总结后,尤其是先贤圣哲“仰观天文以察时变,俯察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天人相合”观的一种生命完整把握与深度悟道之后的自然而然的“中道之医”倡导与实践.在哲学层面,中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过程,观察、体验、实践,再观察、体验、实践,直至整体把握认识的无止境的认知总结、梳理、凝练,指导实践的无限循环过程.

史书中已有“有巢氏”为了避免野兽侵害,构木为巢,使居住条件日渐符合安全和卫生的要求.被中华民族奉为医药始祖的神农氏,通过“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和对“医食同源”的概括总结,开创了中医中药回归自然、取法自然、顺应自然的医、理、法、术多维向度观.从人类文明发展史、哲学史、思想史等诸多历史成因看中医、中药的历史沿革发展,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中,尚无任何其他民族或者国家、地区,有过像中华民族中医中药那样建立一个完整的、历经数千年累积的文字记录.中医中药学的医学理论体系、药物特性功能、使用方法及用量标准充满哲理,形成完整、严格的中医中药学体系.从史料学的角度就完全可以推翻这些对中医中药不负责任地批判的谬误观点.从史料学的架构研究,完全可以找到支撑中医中药这座承载生命、文明巨轮的龙骨精神.

2否定之否定后――在现代维度中、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再认识

在20世纪的末叶,以欧美为代表的高速信息化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极度开发,能源消耗,高排放之后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水污染,生物圈污染,人基于社会运行发展压力下的心理、生理产生的应激性反应的身体疾病等严重后果之后,西方的医药学对一系列因人类自行其事而违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疾病不仅束手无策,而且产生了诸如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药源性疾病等问题.据美国政府医疗机构统计,60%的病人的死亡、病情恶化为西药用药不当、西药的多副作用所致.在西药毒副作用下,西医采用对抗性治疗手段方法技术,一些病毒、病体呈灾难性变异,如禽流感,病毒性流感,非典等传染性疾病,以及那些统统为现代文明极度无序消费引发的现代病或亚健康疾病,这些已经大大地危害了21世纪人类整体生活的质量、秩序、健康,使社会总体运行成本高升,严重的因个人健康和社会成本加大而出现矛盾与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西医发祥地的西方社会纷纷把解决的方式、方法、方案寄托在被污损为“不科学”的中医中药中.亚健康态人群的增加,西医药发展中自身的制约,其药性的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的局限性等,使得历来作为边缘医学的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被重新界定和再认识.

以西医药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目前美国有49%的疾病西药无法治疗,而对于这些疾病,美国的一些临床专家认为,中医针灸治疗较现代医学在这方面更胜一筹.美国加州大学E.L.Way 教授曾说:“中国医药学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必须学习的内容.”为了满足病患的需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1992年设立了非常规医学办公室(OAM),主要负责对各种传统医学进行评估(包括针灸、推拿、气功、中药),逐步确立非常规医学(包括中医药等)在美国的合法地位.

中医药在欧洲的形势比较乐观,捷克专家索拉说:“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医医疗曾在原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风行一时.今天,中医早已跨越更多的国界,在法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进入高层次的医学管理领域.”1997年欧洲成立了跨国性的中医大学,总部设在法国,西欧各国设立分部,学制五年.200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透露,中法将签署传统医药合作协议.这就预示着中国与欧洲在中医药上的合作将有进一步的发展.

面积3 020 km2的非洲是世界第三大洲,人口达7亿以上,1960年以来,在许多国家活跃的中国援非医疗队,为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据统计,在澳洲,接受中医治疗的2/3是女性,5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80%的人以英语为母语,44%是初患风湿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75%以上是有3个月以上病程而来就诊的.

综上所述,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用中医药治病.

3对立统一规律――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思维中孕育的复杂巨系统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是钱学森老前辈在系统科学上开创性的贡献,它是指:①子系统种类非常多,并且有层次性;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表现在结构、功能、行为和演化等方面;③系统与周围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自然界里存在包括生物体在内的许多复杂巨系统,它们是由巨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通过这些子系统与外界系统保持着多样而又统一的联系.在系统内部,这些子系统看似紊乱而实际以有序的方式进行着集体运动,产生有组织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哈肯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思想,就是找到描述系统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决定性的参量.他采用了朗道在平衡变相理论中“序参量”的概念.该概念是描述系统宏观有序程度的参量,通过研究序参量的演变,从总体上把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无须追究微观层次上个别子系统的行为.

钱老认为,人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人以及人和整个宇宙环境的关系就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体从结构上看,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由器官组成的人体的子系统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生殖系统,这些子系统从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等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除此之外,人还和他周围的环境人和人、人和社会(尤其是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人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开放的复杂超巨系统.难得可贵的是数千年前的医哲、圣贤,在他们的实践宝典《》书中,处处涉及了天、地、人,这些无量开放交织的复杂巨系统,集成了世界文明史硕果仅存的中医,是现今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巨系统的真实写照.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表现在一个时代的主要活动的一套抽象概念获得惊人成就时,哲学的功绩往往会被完全掩盖下去.这正是18世纪发生的情形.当时的哲学家根本不是哲学家.他们是批头脑清晰、思想敏捷的天才.他们把17世纪的一些科学抽象概念用来分析广漠无边的宇宙.在当时极感兴趣的那一类观念中,他们所获得的胜利是极其辉煌的.凡是不合他们那套体系的东西都一概置之不理,加以嘲笑,或表示不信任.他们极恨哥特式建筑,这就表明他们对模糊不清的是不表同情的.那时是理性的世纪,是健康、豪迈、纯正的理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纪.但那理性却是用一只眼睛的理性.”

持怀疑态度人的认识根源和理论基础,怀特海一语十分形象地对那批似曾科学概念、权威加身的才者提出理性的质疑.面对广漠无边的宇宙、生命、存在,复杂的巨系统,某些“科学斗士”一家之谈,是无法真实、完整地认知中医中药浩繁、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多向度、多维度的信息域相关性及其趋向性.检测如只用“科学与不科学”的概念在人与自然、自然与生命、生命与中医、中医与文明中划出一条界线,是偏颇的,恰如怀特海批判的“用一只眼睛理性,视野缺乏深度”.

中医中药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正是从她生成的那天起,对立统一的规律贯穿其实践理论、生命全部.中医中药以阴与阳的对立统一的客观整体方法论,解释、分析、研究中医中药辨与诊,热与寒,内与外,上与下,气与血,五脏与六腑,经络与穴位,春夏与秋冬,健康与疾病,天与地与人等一切存在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正负相关的复杂性关系中,直接抓住对立与统一关系的因与果关系.令人深思的是:中医中药在认识上述诸关系的过程中,完整地解析、把握这些对立统一规律关系,每一步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其深刻程度是在每个环节及每一步过渡过程中完整、准确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探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外联系作用,进而达到全面掌控对生命、健康、疾病与自然、生物圈、宇宙整体信息域相关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作用下的发展趋向及规律的目的.

4.矛盾与矛盾的关系――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被广泛用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阴阳交替又被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学中引进阴阳,不仅方便归纳某些孤立的现象,也为解释其中的变化提供了依据.《》肯定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的观点.

阴阳的思想反映的是对立平衡法则,五行的思想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也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中医正是运用了这样一种对立统一,互为互动,周行不殆的生命认识精神来构建它的理论体系的.《黄帝外经》对阴阳五行有了进一步的解释:“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伯高曰:请显言其原.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义也.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生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顺之至也.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顺而逆之也?岐伯曰: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余与帝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人们习惯认为“五行”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先贤的思想家用它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五行”以五类无形生发、转化、运转、相互关系的事物与物之间的发展运行规律.此后五行学说又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五行相生相克、循环终始的内容.《》已完全系统化的经络学说,是早期的经络知识与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相结合的产物.经络的周而复始、运行气血、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使人体内外器官和各种生理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借用阴阳五行而建立起来的脏腑经络学说,成为后世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范式不是说以五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及其结构内容外沿状态,来描述代表认知自然存在与人的关系,而是以“五行”的物化条件为升发、起始、变化、运行的向度关系解释认知、自然、宇宙、天、地、人物化及思维向度、思维元升发转启关联,正负相关关系.在这些信息、能量、物质、相关的复杂性的系统关联与运动产生后,信息与信息域的运动的对立统一形式,及其运动中的相互作用产生、形成那些自然而然的联系,多维向度的复杂性无量变化的运动与平衡的巨系统.木、火、土、金、水在哲学的范式中已经不是五种定式成分的单向度静止的物质.在活化的宇宙整体运演空间、时间域中,是生生不息的运动发展趋向,是自然与生命及其宇宙运行规律内在的一种有序与混沌相交叉的联系、运动的态势,是一种存在与存在者多维度复杂性系统的代表或说是总称.由木、火、土、金、水所演释运行出的维度趋向形成了个体与系统间的变化体系,而变化体系与变化体系间进而演释成了子系统的存在.而在二个以上的变化运动向度的子系统与新的子系统正负相关的关系建立生成后,必然又生成多维度的母系统.母系统出现后,新的平衡态势生成,平衡态势并非静止的、单一的时空模型.当新的平衡态势出现后即表明新的运动及运动的趋向生成.由此多维度的系统中的运动方向、方法进而沿着巨系统的复杂性趋势运动.这种有特殊、往复、交叉、变化的结构构成了系统运动向度,其系统的运动向度必然有新的纬度、空间、时间的运行规律、方向、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中以形象化思维提出“木、火、土、金、水”的具象物化概念,无非是先贤圣哲藉此将客观整体思想与微观抽象思维相互交织启承,说明在存在中、在自然界中、在宇宙中,信息与能量与物质的关系.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已非我们所知中的具象物化物质,而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演化及层级运行范式.木、火、土、金、水分别以东南西北中的空间方位,在阴阳互变的总体规律,实质公转与自转作用主导下,木、火、土、金、水的方位进行多层级数,多极变的运动.这种自恰与公恰的运动过程,总会有着时间流、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的原始态及后天态的运动作用力运动趋向.派生成又一新层级的运动.公恰与自恰,达到多维度平衡.当平衡态出现时并不意味着“阴阳五行”复杂巨系统消失和静止,我们只能把这种平衡态作为另一次运动的起点,或另一层级运动的初端,如此往复无穷.

在当今科学技术手段尚无法解释、认知的复杂性巨系统架构,在复杂性的理论、方法论尚未形成完整、严格的在哲学架构上的方法论体系时,对“阴阳五行”学说乃至它的完整对宇宙与存在关系的描述、解释,提出任何不负责任的毫无方法论理论依据的批判、指责都是偏颇和不负责任的.阴阳五行学说的价值是人类共有的财富.耐人寻味的阴阳五行学说不是一些人依靠现有的技术、知识、认识限度加以攻击的,也正因为如此,阴阳五行学说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和伟大的价值.

5.从人类文化、科学、存在价值认知中医价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离开它的文化价值体系而存在、发展的,特别是那形而上学的精神及其根本的价值观念、理想和信念,是支配他们生存活动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们整个价值力量的来源于整个生命精神的所在.”L.比尼恩站在西方的价值体系立场,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具有东方哲理价值观的精神价值观.之所以引用一位英籍研究者的话,是因为在“取消中医”的论调中,多数认同者均有西方教育背景或西方理论研究,西医学研究为专长的才俊.

一位默默耕耘的研究者、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刘大椿教授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对科学技术人类存在有着深刻、独立、超脱的学术见树:“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科学认识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它的成果――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科学理论,不论怎样成功,也只能是相对完成的体系.这就决定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必定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理论是在实践需要下应运而生的.就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而言,一个新的理论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确立:第一,新理论一定要能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第二,新理论必须在认识的深刻性和量的精确性方面大大优于旧理论,换言之,新理论应以更普遍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旧理论得到确认的领域把后者作为自己的特例或极限形式;第三,新理论必须能预见旧理论无法预见的自然现象.”


“如果科技水平的进步不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进展同时推进,那么由于人们在拥有越来越大的建设能力的同时,也拥有越来越大的破坏能力,个别狂人的发疯行为也就会导致毁掉一个国家,甚至毁掉人类.科技社会是积蓄了巨大能力的社会,人类必须习惯于、适应于这种崭新的巨大能力,因此,他们永远不能放弃对终极价值的思索和追求.”

6将来的维度――中医药的发展愿景

在中国哲学方法论指导下产生、发展的中医学理论,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创建的“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特殊的概念和特殊推断方法,构成了一个自恰的,可以演绎的类公理体系,与哈肯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她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复杂的巨系统科学.

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认识.中医的存亡也涉及中华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复兴中医就是复兴中国文化.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中医中药的诞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实质上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医中药对生命、宇宙、存在以及存在间的完整、系统、准确把握和认识完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

李约瑟的合作者、美国的席文教授认为:以往种种解释,都隐含着一种错误的哲学,这种哲学由两个错误的推理构成.推理一是,检测如一桩东西欧洲有而中国没有,我们就说他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必须前提.推理二是,检测若一样东西欧洲没有而中国有,我们便说他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阻碍因素”.这种正面我赢,反面你输的横竖都有理的论证方式,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席文教授的客观观点基于西方及自认为绝学西方文化科学哲学的研究视角,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评判见地,应该说是中观的.

中医――取消与存在价值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阴阳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温家宝总理第一次以总理身份高位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有过一次堪称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伟大理念的梳理――《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充满深情和智慧地说:“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等”在“中医中药是否科学等取消中医中药”的热辩中,的话能否给我辈一种深深的启迪?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每个人应责无旁贷地交出自己的答卷――为了学术、为了祖先、为了历史、为了未来.

[参考文献]

[1]吕加戈.中国哲学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21.

[2]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27.

[3]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4](英)A.N.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7.

[5]张岫峰,冯明清,刘淑华.黄帝外经[M].台北:台湾省台北市元气齐出版社,2006.

[6](英)L.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4-25.

[7]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吕加戈.挽救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张祖林.从‘李约瑟难题’到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36.

[10]高希言,宋宇红.中医外治法大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

[11]刘绍武,刘惠生.三部六病精义[M].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0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