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原理与后现代课程理之间的对立与互补

点赞:27174 浏览:1222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简单评述了课程理论发展中的主流思想,以泰勒原理中的“目标原理”,“课程评价原理”为出发点,归纳总结了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们在这两方面与泰勒原理相悖的观点理论,并深入浅出的探讨了两者间存在的互补关系,以及两者在共同促进课程理论发展和我国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

关 键 词 :泰勒原理;后现代课程理论;对立与互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2-0000-01

一、引言

在20世纪初期,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在课程开发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勒原理注重科学化的课程取向,倡导课程开发的理性精神,规定了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方法,为课程的实践提供了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但是这样“课程就被看成是一个装着将发送到学习者手中去的普通知识的包裹,所强调的是目的与方法间存在的线性关系.在这种视角下,课程成为一种产品,由内容、目标、范围、秩序、结构、行动、评价正确地混合而成,那些东西都可以被包装起来传递到学习者手中”(R.L.Dobson 1978,51).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哲学不断渗透到课程理论研究当中,一些学者在后现代的思潮中,不断革新传统的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强调“理性、科学”的课程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批判性后现代课程观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论者反对泰勒原理的程序化课程实施模式,提倡“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的回归性课程”凸显出后现代课程的建构性和非线性的特点.


二、泰勒原理

1949年,拉夫尔·泰勒(Ralph W.T.)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设性地提出课程设置中的四个中心问题: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在此书中泰勒也系统地阐述了基于行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的课程教学理论,规定了课程编制及教学计划实施中的具体流程: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学经验、评价教学经验.

泰勒原理产生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普遍爆发,学校教育遭到质疑与挑战,其目的是使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其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泰勒糅合了多家教育思想,去粗取精,不断内化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以“目标模式”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其中博比特的《课程》和查特斯的课程编制原理以及杜威的课程实验和“儿童中心”理论为泰勒的课程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后现代课程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仍然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折射到课程领域,就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强调“技术理性”的现代课程范式与重视“概念重构”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如派纳、多尔等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批判性后现代课程观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前者以胡文松等为代表,是用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的观点“解构”结构主义课程范式、主导的课程范式等;后者以小威廉姆E.多尔为代表,广泛摄取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实践的课程范式对课程理论发展的积极方面,并采用罗蒂(R.Rorty)、格里芬(D.Griffin)等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对课程领域进行重建.

后现代课程理论主要是基于“概念重构”的理论,学者们认为,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个人的历史、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身份以及个人的可能性,是现代课程的经验主义摧毁了教育的理想 (Wraga W.G.).派纳在《课程研究的概念重构》中提出课程开发研究过程中应该融入哲学、心理学等理念,并对课程进行“概念重构”,指出泰勒原理太过注重课程实践,忽视了课程开发中涉及的广泛领域及课程与其他领域间的联系.多尔认为“在课程实施过程展开之前,目的只能是一般的、甚至是‘模糊’的词汇来描述等只要目标在过程之前予以设定,随后的其他步骤采取线性的方式,那么过程事实上便成为预设目的的贯彻与评价”(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

四、对立与互补

(一)课程目标模式

泰勒强调课程设置中的目标模式,他非常重视目标定位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即预备”此处的“预备”就是确定明确的目标.根据泰勒的理论,他所指的目标是静态的、封闭的、可以量化的体系.泰勒在后期也反思过“思想化最大的是对学习者和知识的看法”,学生也该被视作是积极能动的、有目的的人.

(二)课程评价原理

后现代课程学者主张评价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反对这种只强调“预设的” 行为变化的评价理论,提出“非预设的”行为变化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再者,泰勒的评价原理基于学生的外显行为变化与预定目标的一致性,后现代教育理论者则认为外显行为不一定可以完全映射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在心理变化,如态度、情感、理性等,评价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变化;如多尔主张摈弃现代课程评价模式的等级区分功能,他认为,“在后现代框架中,如果需要,评价仍可怎么写作于这种区分功能——可以通过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判断来开展评价等但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

泰勒原理与后现代课程理之间的对立与互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程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五、结语

泰勒原理与后现代课程理论都是基于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究,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只要课程一经设立,那么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就必不可少.正如瑞典学者胡森等人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里指出:“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成‘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4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Pinar W.F.)

泰勒原理与后现代课程理论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他们是同一矛盾的两个矛盾的方面,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对立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