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实的人”与“人的本质”的

点赞:16510 浏览:715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综观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这一过程,“现实的人”与“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中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本文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探讨,逐步揭示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与“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这对于我们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

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的个人”与“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准确地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逻辑和历史,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探索过程

马克思是在德国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的,是从接受德国古典哲学的教育开始的.无论是黑格尔、青年黑格尔学派,还是费尔巴哈,都对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得益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遗产,但他没有以此为限,他清晰地看到这些哲学内在的缺陷: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脱离,缺乏一个现实的、物质的前提.因此,马克思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并不断地清算、超越这些思想.

1.1 马克思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思想,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德国古典哲学最著名的代表黑格尔看到了人是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的存在物,并且指出要通过劳动、通过人的活动来理解人的本质.但是,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根本异质于马克思提出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解释.他夸大人的精神属性,强调人是精神存在物:“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本性”,“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的自然界” “就人作为精神来说,他不是一个自然存在”.可见,人和人的本质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人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黑格尔不承认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不懂得客观实在的人及其物质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用所谓“绝对精神”、“理性的自我运动”来描述社会历史的发展,其结果“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有关劳动和社会历史的合理思想,但是坚决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尖锐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特别是在1842年,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由于有机会、有条件接触当时现实中许多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马克思不得不“回到人间”,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这使得他对黑格尔思辨哲学与现实严重脱离感到很为难.在马克思看来,以往哲学陷在纯思辨的泥沼里,是不符合哲学的真正本质的.

1.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来批判和清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坚决反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和人的本质的思辨观点,他在批判上帝和黑格尔绝对观念的基础上回到人和自然界上来,他以人来代替自我意识,以人的本质来代替神的本质,重新确立了人在哲学中的地位.《未来哲学原理》中,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哲学并把它和旧哲学相对立:“作为人的哲学的新哲学则不然,它主要地也是为人的哲学”.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他说:“艺术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形象.在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由此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这一思想,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马克思进行创造性的改造.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他不了解人的社会存在,不了解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不懂得社会实践这种“感性的活动”所创造的人类世界对现实的人的重要意义,不能认识人是从事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存在物.肃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详细地阐述“现实的个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马克思反对施蒂纳,彻底粉碎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史观

施蒂纳关于“人”的论述归根到底就在于把人的现实发展归结为人的“自我发现”,把一切现实关系统统归结为纯意识的关系.马克思对此批判说:施蒂纳’对德国哲学的幻想的无限信仰集中地表现在:他不断地把‘人’作为单独行动的个人强加给历史;他认为‘人’创造了历史”,他“无条件地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幻想,并以此为根据继续创立自己的理论”.这种以精神解释历史的观点是黑格尔哲学的翻版.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和施蒂纳的“唯一者”,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基础上,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历史唯物主义上,抛弃了对抽象的“人”的崇拜,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现实的个人”.他对于“现实的人”的表述有一个在本体论上突破纯粹意识之内在性的新境遇作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从本源上看作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这是以“感性活动”立论的本体论,最初阐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后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现在则凝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上.

马克思形成现实的个人概念后,便以它作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才得以扬弃和超越以往的各种社会历史理论,揭示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2.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特点

2.1 马克思学说中的“现实的人”是能动的

马克思强调世界上的事物正是由于主体的活动才存在的,正是由于主体的活动才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有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作为社会生产主体的人也是由于人的活动才存在,才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它的特征也是由它们的活动决定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马克思在这里表明了他对“现实的人”的理解,要从人的活动理解,从它的活动的能动的过程理解,作为活动的主体来理解.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与“个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在《手稿》中,他通过“异化劳动”来探讨“人的本质复归”.虽然在那里他所建立起来的还不是感性活动与现实的个人之间的联系,但至少已经意识到要从劳动的角度来规定“个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一步步地接近了“感性活动”这个重要概念,并最终确认了现实的个人就是进行感性活动的个人.因此,我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反复强调他所说的“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2.2 马克思学说中的“现实的人”是客观的.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

对“现实的个人”的客观性,对“现实韵个人”由生产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现实的个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客观的,这不仅因为它们的状况取决于它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而且因为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活动也是客观的.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

2.3 马克思学说中的“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坚持把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物质条件相统一起来进行研究,就不可避免地会进人到社会历史的范围内考察现实的人在进行活动时所形成的关系,最终得出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直接论述“人的本质”概念的两句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思想变化的一个关键.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一个关系范畴,社会生产关系才反映人的本质.正像马克思在发挥自己的上述观点时所指出的,“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一引者)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的,但社会关系的总和决非机械的凑合,而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其中,不仅有各种关系之间的从属关系,而且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在这些诸多关系中,尽管它们彼此间发生相互影响,但思想、政治关系总是受着经济关系的制约,各种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同时也最终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

关于“现实的人”与“人的本质”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关系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开始从研究个体与类的关系转向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最终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他从经验事实出发,考察现实的人所达到的物质生产条件,考察这种生产条件相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还考察人们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能动的生活过程.这使马克思逐渐形成后期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原理的科学论证.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法运动规律的发现,马克思不断创立了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说、社会形态理论等基本原理,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看到,现实的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焦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