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承受苦难的无间轮回

点赞:3220 浏览:84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当代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影响很大.同时,余华在对人和世界悲剧处境的亲身体验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其独特的“存在”思想.本文通过对小说《活着》的分析,探讨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因素.

关 键 词 :活着;存在主义;萨特;荒诞;希望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余华深受萨特的影响,其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存在主义因素.《活着》以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中心,绘制了中国农村艰难的生存图景,以夸张荒诞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时期贫民的生活景观.下面将以《活着》为例,分析余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因素.


一、人生的无常与痛苦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着瞬息万变的,没有理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客观世界,处处感受到制度的阻碍.余华对于人与世界的荒诞出境有丰富的体验,在大量思考的基础上,他深刻地体会到这种生命的无常与痛苦,并将这种宿命意识体现到小说中.《活着》中的人物总是在命运的打击、不确定中辛苦辗转,他们无法抵御降临在他们身上的厄运与不测.“活着”与“存在”表述的是同一状态,蕴含着萨特所认识到的虚无.就像余华自己提出的,“活着的在世态度却无疑是向着绝望和苦难的深渊扔下一根长索,这根长索的另一头连着的正是人的生活.”福贵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命运的荒诞,他经历了各种荒诞的苦难、滑稽、死亡和意外等他从一个富家少爷败光了家产,在母亲与妻子的感动下决定重现做人,无奈却被抓去做了两年的国民兵.回到家时母亲已去世,女儿成了哑巴.他谨小慎微地生活,日子渐渐有了盼头.没想到心爱的儿子却死在了自己的战友手中,他只能将悲伤埋在心底.后来,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亲人们一个个离他而去,留下他一个孤单的老人守着回忆坚强地活着.余华以敏锐冷静的笔调,揭示了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活着就是苦难,生存得不到保证,非常规性的死亡威胁无处不在.

二、因为活着,所以不能死去

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存在的一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要把自己推向未来,在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种子偶然落到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本质.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余华在《活着》的序中说到:“人是为着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这句话暗示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即“人是为着存在而存在,而不是为了存在以外的任何事情而存在.”福贵的一生坎坷不断,在他生活的年代,死亡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而他却能在身边的人接连离去后获得独生.这种独生不是上天对他的眷顾,而是福贵自己对生的把握,他把“活着”当做活着的最高规范和唯一动力.痛苦一次次洗礼福贵的人生,他没有垮掉,他放下了所谓自由与尊严,苟且保全性命.很多人质疑他存在的价值,然而,对于福贵,存在即是存在的意义,越是经历过风雨的人,越能领会活着的珍贵与价值.

萨特没有绝对地否定希望,他认为每个人都爱希望,希望是人的一部分,人类的行为是超越的,在行动中始终有希望存在.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失败的,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他的目标,但希望是存在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存在主义是乐观主义的.余华说,他写《活着》是为了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而非苦难的本身.福贵的一生就是在希望与绝望,绝望与希望的反复中轮回、挣扎.尽管福贵能一次次重新站起来,但他终逃不过死亡的结局,也就是说福贵的目标注定是无法实现的.余华对希望与绝望的反复描绘,绝不是对灾难单纯的大规模呈现,更是对中国农民坚忍的生存状态的肯定,强调了存在的第一性和希望与行动相生的哲学.

余华的“存在”与萨特的“存在主义”还存在差异.萨特的存在主义重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厌恶,恶心,而《活着》强调客观命运的荒诞性.萨特看来,存在的荒诞、虚无本质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恶心.“恶心”一词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远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直观感受,而是一种人的本质情绪和哲学认识,成为了萨特特有的哲学概念.萨特把“厌恶”和“焦虑”作为人存在的根本状态,在茫茫世界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有感到恶心、呕吐.而《活着》基本都是对命运和人类境遇表面上的描述.小说中人物的悲惨命运都是由不可抗拒的外部客观世界引起的,农民是时代的玩偶,随客观环境过着衣食不足、劳碌奔波的日子.小说并没有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与展示,对人内心的痛苦体验着墨不多.实际上,在外部世界的荒诞性毁灭与重压下,人们根本没有空间去感伤,也没有精力去感受这种感伤.小说中的人物内心世界被外界的不测覆盖,余华没有照搬萨特的理论,而是重在突出对命运、苦难的控诉.

苦难与承受苦难的无间轮回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存在主义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通过分析余华《活着》中体现的存在主义因素,可以看出余华对人类存在和境遇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体现了一个作家的人文关怀,他在思想的层面已经走得很远了.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