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价值

点赞:5349 浏览:183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相对于孔子仁礼观而言,老子的哲学观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美学思想的源头.本文主要从哲学、美学、文学价值这三个层面,结合《道德经》,对老子的思想加以阐释和分析,凸显老子思想在我国哲学史和学术史中的重大贡献.

【关 键 词 】老子;道德经;哲学观;文学价值

一、从哲学层面分析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在他的《道德经》中得以表现.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无、有”、“天地根”、“万物之宗”等这些都突出了老子的宇宙观,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源头.

那么宇宙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本体是“无”,“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一”应该是“有”.“有”并非生成具体的事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是道在恍惚混沌状态,已变而尚未成具体事物之际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经过“有”这个阶段,然后才能生出宇宙万物.对于这一点,目前学界中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道生一,指道生无,二,指的是“有”和“无”,三指的是“有”生出的天、地、人,最后由天、地、人生出世间万物.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道生一,这里的“一”指的是“气”,一生二,这里的二,指的是:阴、阳.二生三,这里的三指的是由阴阳二气柔和而形成的天、地、人.


除了上述的宇宙观之外,老子在其书中海提出了自己的辩证法.老子认为:

道创生宇宙万物,衣养宇宙万物,这种创生衣养,完全顺乎自然,绝无一丝一毫的自私或勉强.至于万物生立与否,全在于它们能否自展道性.对于宇宙万物来说,便是必须法道、从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道生养的,所以不能离开大道而违背自然.大道生养万物,万物法道、从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第一,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有真就有检测,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宇宙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第二,宇宙万物无一不是相反对立的,因而老子特别重视负面的、反面的价值.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中道理,亦复如是.第三,相反相成、反向运动,固然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规律),但这个法则(规律)的极致,还在于循环反复.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宇宙万物由道所创生,最后还要返回它们的本原―道.正因为大道周流不息,循环往复,回用不已,才能成就绵延不尽的生命,才能成为万物依循的常规.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引擎.说到中国哲学的源头,人们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孔子的《论语》等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孔子思想是中国哲学的起点.然而通过阅读老子的《道德经》,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哲学源头应该归于老子的思想.

首先,从历史顺序看,老子要早于孔子.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传说中的老子就是老聃,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问题.可以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关于这一说法,郭沫若、詹剑峰等人在《青铜时代》、《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这两本书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证.其次,从理论本身来看,老子《道德经》中着重讲的是宇宙观和方法论.孔子的《论语》更偏重于社会道德问题.最后,孔子的《论语》是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而老子《道德经》却建立了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伟大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说:“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某种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而老子哲学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一种哲学.

二、美学层面看老子的思想

对于老子思想的了解,除了哲学观之外,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相关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其核心范畴不是美.而在老子美学思想中,其核心也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范畴.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见“道”、“气”、“象”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在这里,我们不能机械的将这三个范畴归为老子的美学观.之所以将其归为美学范畴,主要是从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来看的.如:魏晋南北朝时候宗炳讲的“澄怀味象”“澄怀观道”,“澄怀味象”是一种审美观,而“味象”的本质在于“观道”.随后又出现了“取之象外”,至唐代提出了“境”,对“象”进一步突破.后来的王国维所提出的“境界说”,“虚实相生”、“虚实同一”,与老子的“有”“无”也有很大的关联.这种“有、无”,“虚、实”无论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书法、绘画中都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和“美”相关的老子还谈到“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这里的“味”指的是言语之味.如后代陶渊明诗文以“恬淡”“自然”为美,司空图、梅尧臣等人无不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同时也发展了该思想.中国的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风格:平淡.

三、从文学层面看老子的《道德经》

与《论语》对比,哲理性,思辨性强,老子的《道德经》具有较大的文学艺术成就.她上承《易经》,下启《庄子》,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道德经》用思辨语言对抽象性哲理进行表述,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首先,善于运用具体形象来描述抽象而又深奥的道理.例如:《道德经》第三章记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就表现了其独特的哲理性和思辨性.

其次,创作了一种韵散结合的方式.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是一部散文哲理诗.多用韵,多排比,句子整齐,富于变化,自然,不拘一格,错落有致.

例如,《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说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就体现了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多用韵,多排比的特征.

总之,老子在对宇宙、人生的分析中,深层而又激越的情感,邈远而又超时的想象.抽象哲理内容时常用形象对称有韵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全书深蕴着一种朦胧的诗意,是对现实哲理的诗意化的写生.老子《道德经》的文学艺术特质对后代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4] 刘晓春. 试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积极意义[J].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02).

[5] 段宏滨, 李慕蓉. 试论《老子》有无观[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06).

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价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老子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6] 周锡山. 论《老子》之“道”之为气[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3(01).

[7] 高巍然. 老子政治哲学中的辩证法[J]. 党政干部学刊, 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