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反思―整合―体验”的新模式

点赞:16632 浏览:711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美学作为一门审美教育课程,其教学不应该是抽象枯燥的理论阐释,无论是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还是学生需求出发,都应该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思辨轻感悟、重理性知识轻感性知识的教学方式,“反思―整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探索.

[关 键 词 ]反思 整合 体验 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樊东宁(1981-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衡水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反思―整合―体验式美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20120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53-02

继华中师大张玉能教授提出“反思―实践”式美学教学模式之后,教育理论界又纷纷提出很多教学模式,如对话式、感悟式、问题意识式等,可见学界认为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思辨轻感悟、重理性知识轻感性形象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教学环境,美学的教学改革正在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之下如火如荼地开展.笔者在总结个人教学经验和综合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反思―整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经过实际的课堂实践之后发现此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适用空间,现分别从学科属性、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科属性: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人文学科


美学属于哲学门下,由作为哲学家的鲍姆嘉通提出感性学之后,美学研究就一直带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我国的美学教学理念一直偏重哲学教学,传统的美学课堂总是围绕着美的本质梳理中西方美学史,这种本体论教学使得学生认为美学就是一门理论深奥的枯燥学问.其实,美学应该是一门审美教育课程,大学中开设美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塑造一个健全和完整的人格.

随着学科发展和社会认识的变迁,美学学科属性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艺术、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等结缘,现在还出现了设计美学、新闻美学、广告美学、医药美学等新兴学科.由此可见,美学关注的是动态的、活跃的生活,美学研究也应该摆脱传统守旧的形而上的思辨哲学,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审美实践上来.美学还是一门人文学科,早在鲍姆嘉通定名“感性学”之时,就决定了该学科重在情感教育,它关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承载的是指引学生树立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陶冶人性情的神圣使命,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完成.

二、教学目标:启迪智慧

人们历来对教育有一个固有的认知,即传授知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对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靠知识的多寡来衡量,我国的高考制度更是对这种认知的一种强化.大学教育不应是对知识的一味灌输,而应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己任,教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

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不应只满足于基础理论的传授,更应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授课环节针对无定论的课题进行梳理并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相关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研究,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讨论美学的研究对象时,美学史上很多美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康德认为审美关系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则认为实践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在给学生梳理了各家之言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运用一些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认识,如果把艺术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那么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作何解释?“艺术生活化”现象如何理解?对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经典理论的合理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美学学科一直在不断变化中丰富自身,而这也正是该学科的魅力所在.

美学教学“反思―整合―体验”的新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美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填鸭式教学只是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性学习,对于理论思辨性较强的美学课程而言,是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因此,有很多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没学美学之前,觉得美到处存在,学了美学之后,反倒很难发现美了.美学的教学目的应是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以质疑精神关照学科知识,以审美体验获得审美认知,以人文关怀直面现实人生,开启心灵智慧,完善人性品格,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体验.

三、“反思―整合―体验”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应用

明确了美学的学科属性和教学目标之后,才能真正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若想让美学进入到大学的核心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在此笔者提出了“反思―整合―体验”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虽然具备三个环节,但是它们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贯穿于现代美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反思环节

1.树立问题意识.虽然美学隶属于哲学,带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但最终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的学习对审美现象做出评价,提升审美情趣.美学课堂应该是教师利用艺术作品或者审美现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一直处于审美心境中,对其进行审美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达到创造性、自由性思考的境地.具体的反思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对教材中理论的反思.在进行美学史的梳理时,教师都会先介绍美学观点,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从背景、成因角度去讲授,但还是要注意到这些观点在当代的适用性,例如康德所谓“审美无功利性”观点认为人的审美判断是无功利、无目的的,它不考虑对象的有用性,不涉及概念.但在当下,社会各种反审美的、功利性的现象泛滥,艺术实践也被商业文化浸染,这种审美原则是否已经失去了适用性呢?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根据当代社会热点提出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辩论话题,从正反两方去辩论该命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其主动思考理论命题.

第二,对生活中审美现象的反思.美学教学不能忽视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尤其是审美从艺术领域日益走向日常生活领域、审美主体从原来少数精英智识分子扩大到普通大众的当下,更应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审美现象,要对这些现象所带的信息进行真检测之辨、利弊之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审美活动中. 第三,对文学艺术经典的反思.美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艺术活动,所以学好美学就要熟读各种经典名著,欣赏经典艺术作品,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例如,在讲美的范畴时,悲剧、喜剧是一并提出的,因为通过对比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它们各自的本质及表现形态,但是很多教材并没有做确切的定义解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悲剧这一审美范畴,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通过中西观念的对比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反思教学方式.美学教学应摒弃过去那种一味的阐释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重“学”轻“思”,长此以往只会纵容学生的惰性.美学教学应该注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传授,比较式、整体式、多角度式、研究式、对话式都应该成为其新型教学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给学生注入思考与创新的源泉,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这是符合美学学科特点的,因为“批判是哲学学科的根本性特质,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根本特质也表现得极为明显”①.

(二)整合环节

1.教材的整合.教材的设置要根据学校定位、课程所设学院以及学生水平进行.研究型院校往往把美学作为专业课,他们注重对理论分析能力以及思辨精神的培养,所以大多选用专著性教材,理论体系完备、逻辑严密,重在对美学史上理论观点的梳理分析,以及美学理论框架的介绍,这类教材理论建构完备,但缺乏审美体验的环节;应用型院校往往把美学作为素质课,所选教材大多是通识教育性的,既包括理论观点的讲解,也包括门类艺术的介绍,并且不乏对当代审美热点的讨论,这类教材虽然缺乏完整的体系,但是观点新颖、语言通俗易懂.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类教材都应该纳入选择范围.如果教材中都是以一些宏大性话语来阐释美学理论的话,学生肯定会产生畏惧心理;如果只是泛泛地谈一些审美现象而较少涉及理论观点,学生又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这个环节,应对多类教材进行整合,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生特点,有针对地选择和取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材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美学研究的三大部分,即美、美感、美育都要涵盖,同时还要注意选择一些配套教材.二是注意时代性和最新成果的吸收,美学虽然理论思辨较强,但是不能对现实避而不谈或者跟不上时代,很多教材只是举一些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传统艺术作品,而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影视动画、舞蹈音乐、建筑雕塑等的成果却少有涉及.三是脉络清晰,内容安排合理,有一些专题性的教材在章节的安排上比较随意,没有顾及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心所欲地设计,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残缺不全,没有整体感.

2.网络资源的整合.美学教学若想摆脱枯燥乏味的讲授,就要利用好网络传媒手段,并且把这种教学手段纳入教学内容中,使之成为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美学的研究重心从抽象本体论、认识论转向了对艺术活动的审美体验论,所以必须要借助形象化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国外高校在美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充分注重了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如University of houston的教授在她的美学课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网络链接”②,这些网站大多是艺术博物馆、艺术家网站,教师要求学生参观浏览网站然后提交与作品相关的论文或感想.这种方式改变了目前我们教学中以教师选择资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选择图片视频资源,对其进行研究并发表看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精品课网站链接,里面涉及的课程内容和视频资源都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对比,提出一些争议性问题,与教师进行讨论.

3.教学手段的整合.传统的课堂讲授、板书讲授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对于美学这样一门传统性与开放性并举的学科,更需要改变过去的纯粹理论分析的手段.“反思―整合―体验”教学模式就注重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可结合当下现象给学生设定讨论题目,采用辩论会、研讨会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刻地把握审美标准、美的范畴等的内涵.又如情境式教学方法,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有目的地制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并引导他们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方式以教师高水平的审美体验和多媒体课件精心制作为前提,在课程之初,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带有背景音乐的幻灯片图集,里面可以引入经典的艺术作品,可以加入教师个人的一些图文感悟,也可以呈现学生的作业等.这种“引言”激发了学生美好情愫,也带来一种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绪中走进课堂.再如师生角色互换式,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展示的胆识,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可以提前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发言的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围绕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教师只是倾听者,只是在整个环节结束后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即可,但要注意肯定学生的表现.

(三)体验环节

当代大学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文学科也在强化实践性教学,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美学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内容的讲授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抽象的美学理论必须依靠形象直观的审美体验来把握,真正深入现实生活中切实体会美学知识的价值功能才是本教学模式的旨归.无论是问题意识还是网络教学都依赖于学生直接的体验,教师要适当引入体验环节,通过设计题目、场景、带领学生参与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后,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才会自觉地参与到具体的审美体验中去.审美体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活动参与者配合完成,在教学中通过感性形象与问题情境的结合,实现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情感的交融,增进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共生互动③.

体验可以有多种方式:一是课堂教学体验.例如在讲授美感经验的特征时,可以通过音频链接,让学生聆听,然后让其描述头脑中出现的场景,以此来说明美感的直觉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音乐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和反差性,这样更便于学生区别.二是课余参观体验.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教师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的形式去实地采风,可以是自然风光的游览,可以是艺术展览馆博物馆的参观,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观察,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掌握很多一手资料,既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也扩展了视野,为写作和创作提供素材.三是舞台表演.对于学生来说,舞台表演是一项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工程.在这个工程当中,教师只担当幕后的协助工作,学生是绝对的主角.从文学作品中挑选出剧目,经过改编使其符合舞台演出,这种改编其实就是一种审美体验的二度创作;然后挑选出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当导演,负责编排策划,其他学生根据各自特色扮演剧中角色,通过反复的排练和预演找出存在的问题,这其中也蕴含着学生对审美体验的感悟;最后是正式演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演出范围以获得观众认可.这种演出对提高整个校园的审美文化无疑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正体现了美育的宗旨.

上述三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它们没有先后顺序,可以同时贯彻执行.总之,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美学教学来说更应该注意这项工程的复杂性以及动态性,要时刻关注当下发生的社会事件,通过资源的聚合思维、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推动美学教学的顺利开展,进而使美学课程散发出本该有的迷人光芒.

[注释]

①黄念然.从阐释到研究――关于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4):89.

②李媛,刘玉平.多媒体网络技术在美学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J].绵阳师范学学报,2008(7):152.

③陈瑾.浅论情境教学法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应用[J].创意与设计,201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