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的哲学解读

点赞:32242 浏览:1534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丰富的实践土壤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加以创新.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不断化解风险,从容应对挑战,它所恪守的科学哲学的核心理念,是我们在学习与贯彻中要反复解读与领会的.

关 键 词 :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9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046-03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与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特征在于实践性.人和人类社会是由劳动所创造的,脱离实践而单纯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不可能的,实践必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最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人类社会来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多年,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不透彻,国内的政治生活主题还停留在阶级斗争方面,忽视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马克思主义在相当程度上被主观教条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注意到只有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才能逐步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来实现社会进步,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内在本质.我们党在自我审视中把治国注意力转向经济建设角度,在突破陈规中,有序地推进改革开放.在艰难与复杂的环境中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拥护和巩固中国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奉行人民,凝聚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规划,从理论与实践上表明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切实体现;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深化;是促进社会主义不断强大,充分体现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的必要准备;是我党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探索与总结出的用发展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一项重要经验.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但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的矛盾与冲突不断显现.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而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资源等社会大系统的发展.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准确结合,是真正贯彻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中,指出社会历史是由人及其活动所构成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其他社会活动均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产生并受其制约的.马克思既强调了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注意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质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和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决定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社会发展规律从本质上讲就是物质生产规律,因此,社会发展规律依赖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据此,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著名论断.人发动和参与了一切社会活动,并最终加以完成.所以,离开了人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因素,人类社会就难以存在和发展.马克思在提出人是生产实践主体的同时,也强调了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所包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价值最根本的特点是实践创造性.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在实践中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和个人处境不同的限制,这种转化的结果将会是不确定的.

科学观的哲学解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马克思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探索和揭示出人类社会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指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总体上所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而最高社会形态则是共产主义社会,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科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选择.我们党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这一科学思想为指导,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既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主体的尊重,也是认真贯彻了我们党“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党的治国方略,作为我党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科学发展观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都存在着矛盾,而且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即矛盾的普遍性.同时,每一矛盾及其矛盾的每一方面都各有特征,不尽相同,即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事物中的不同类型的矛盾和矛盾内部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是不一致的,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种外在体现,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复杂事物中存在诸多矛盾,而非只存在一两个矛盾.但是,这其中必定有一个矛盾居于主要地位,即主要矛盾,其余的则为次要矛盾,或者称为非主要矛盾.事物发展的程度、方向以及结果都由主要矛盾来主导,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也受到主要矛盾的制约和影响,使非主要矛盾发挥不了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也发挥作用,不能忽视.另外,矛盾的主要地位与次要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也往往会导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事物中矛盾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在每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次要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所发挥的效用是不同的,尤其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特定环境下也会相互转化. 新中国的成立,消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大众的压迫,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这一历史性任务,但同时又肩负起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已不存在,而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矛盾.生产力的不发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突显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他非主要矛盾也制约和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这就要求我们用辨证的眼光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进程,首先在所有工作中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把主要力量放在解决主要矛盾上面来,反对不分主次,在使用力量上的平均化.其次是在实践中运用“两点论”,一方面要分析研究事物存在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又要贯彻“重点论”,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两点论”和“重点论”联系起来,既坚持认真分析事物的矛盾,又要通过分析准确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重点.三是要学会“弹钢琴”,即在工作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同时,要注意次要矛盾的解决和矛盾次要方面的发展,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的提出,正是对唯物辩证法重要理论的准确理解与精辟阐述,它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牢牢抓住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质,聚精会神搞建设,重点解决现实不发达的生产力与人民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一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视其他矛盾的解决,把抓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抓好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四、科学发展观贯彻与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与周围事物和现象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和发生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它们自身的发展变化都会对周围事物和现象产生一定影响,相互发挥作用,彼此制约对方.整个物质世界就是由各种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和作用中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每一具体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离开这个“网”而单独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领域都是如此.在普遍联系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系统反映出一个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部分构成了系统的整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系统论,在实践中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具体分析周围事物,准确把握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局部要服从大局,部分要服从整体,即要有全局和整体的观念,同时全局和整体也要尽可能地兼顾到部分和局部.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的方法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分析我国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方法.要做到统筹兼顾,一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的加快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实行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促进农业、城市与乡村积极互动,逐步改变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三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维护国家安全高度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通过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加快中部崛起,建立中部经济技术转移承接带,鼓励东部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中实现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梯形战略架构,地区间各有优势,能够相互互补和促进,在共同发展中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处理好经济发展中人的物质消费与资源高效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在拓展外需的同时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内需.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同时加强内资整合与投向的疏导,充分利用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利用好两种资源.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科学有序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在体制与机制创新中来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它是我们党在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大关系问题的指导方针与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同志指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因此贯彻和落实统筹兼顾的方针,是我们正确解决好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正确处理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其他方面的具体利益问题,进而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更有力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