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哲学转向与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

点赞:5583 浏览:173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20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历史领先原则向相互作用原则的转变,反映在辩证法领域,则是黑格尔对立统一原则受到质疑和挑战并提出平行统一的概念.这一概念用之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纂工作时可以提供有效的借鉴,同时对于国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和文学的平行本质比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关 键 词 :相互作用原则 平行比较 各民族文学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这在当代中国是没有人否认的事实.中国的文学是多民族共同书写的,这在当代中国同样也是没有人否认的事实.但是,应该如何理解和解释多民族文学发展史,应该如何撰写多民族文学史,在事实上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念.要写出一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多民族文学史,不仅包括资料搜集和资料整理等具体的工作,需要很复杂实际的操作技巧,也涉及撰写者应该有何种多民族文学史观念.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撰写多民族文学史总是包含很高的理论内涵.《新科学》的作者维柯曾经非常有趣地说:“中国人生长成为和一切外国民族都完全隔开的一个伟大民族.”①维柯认为在这里存在着令人费解的矛盾:完全隔开的,同时又是伟大的.维柯生活在以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推动力的西方,他不能理解中国古代文明为什么可以主要在本国内发展,这并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但是,如果中国人自己也不理解其中的原因,那就是不应该的了.中国在历史上曾经与西方文明交往甚少却同样创造出伟大的文明,这应该主要归功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文明首先是在国内各民族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文明自身就是多样化的文明.

20世纪人类思想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也许可以概括为从历史领先原则向相互作用原则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在辩证法领域,就是黑格尔对立统一辩证法受到质疑和提出平行统一辩证法概念②.这是世界观性的转变.如何理解相互关系――这里主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资本主义文明诞生开始,就成为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最重要课题之一.在18-19世纪,这一课题的解决方式,可以概括为历史领先原则.当然,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历史领先原则的质疑,不应该混淆于对历史发展的肯定,也不应该混淆于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先进的文化观念,对其他民族或者国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所谓历史领先原则主要是指忽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传统的差别,将历史的发展理解为单一模式的观念.

关于历史领先原则与相互作用原则的对立,我是从西方学者对比较文学的阶段划分中看到的.法国比较文学专家基亚提出了“历史领先”比较文学阶段和“共存”的比较文学阶段的区分.基亚说:“进一步说,如果说文学研究在方法方面已经有了许多革新;如果说以历史领先的方法已让位给共存――往往不是和平的共存;让位给语言、社会、心理分析等等的比较的话,那么我们要承认从范围的扩展、比较文学的本质方面来看,都已经不是1951年,甚至1969年这本书最近一次发行时的情况了.”③基亚的这段话是非常深刻的.基亚提出了比较文学中,由两种方法即“历史领先的方法”和“共存”的方法,所体现的两个时代的根本区别.其中,“历史领先的方法”是指法国比较文学阶段,“共存”的方法是指美国比较文学阶段.比较文学在法国阶段,对欧美国家之间在近几百年内,从意大利到西班牙,再到英国,再到法国,再到德国,再到俄罗斯,再到美国的,各国之间在历史领先原则下的文学影响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历史领先的方法”出发,各个民族文学最终似乎总是统一于“历史领先”这面旗帜下.但是,时代已经发生变化,比较文学中“历史领先”的意义,已经不再与过去相同.特别是在东西方文学关系研究中,“历史领先的方法”正在让位给“共存”的方法.因此,基亚说:比较文学如果继续“局限在印―欧语系里面,目录学就要落后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落后于地球的四分之三.”④令基亚不安的是,出现了“共存”中的非“和平”内涵.我们应该说,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甚至冲突,但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发展,正在成为当代包括文学在内的历史发展的主流.


历史领先原则曾经是19世纪人文主义的主要原则.作为资本主义曙光的文艺复兴和理性时代的人文主义,有两个基本内容.其一,是没有历史意识的天赋人以平等的原则.其二,是历史领先的平等原则.在19世纪,历史领先原则的人文主义,在很多时候也混合着殖义和帝国主义.这也反映在黑格尔的著作中.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的殖义具有辩证法的必然性,因为“奋发有为的一切大民族,它们都是面向海洋进取的.”⑤黑格尔还将这一原则扩大到人类不同文明的比较关系中.他说:“本于上述同一规定,文明民族可以把那些在国家的实体性环节方面是落后的民族看做野蛮人(如游牧民对待狩猎民,以及农业民族对待前两者,等等).文明民族意识到野蛮人所具有的权利与自己的是不相等的,因而把他们的独立当作某种形式的东西来处理.”⑥黑格尔认为,在不同文明之间,权利是不相等的,游牧民族征服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征服游牧文明,工业文明征服农业文明,这都是合理的和历史进步的体现.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的这种辩证法,把它――首先是这个特定的社会――推出于自身之外,而向外方的其他民族去寻求消费者,从而寻求必需的生活资料,这些民族或者缺乏它所生产过多的物资,或者在工艺等方面落后于它.”⑦概括起来说,黑格尔的意思也就是被认为是先进的民族,对被认为是落后民族的征服是历史的进步.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历史领先原则.因此,黑格尔又说:“在这种情况下所发生的战争和争端,是争取对一种特定价值的承认的战争,这一特征给这些战争和争端以世界历史的意义.”⑧对黑格尔式的历史领先原则的人文主义,罗素给予这样的批评:黑格尔说“历史发展的本原是民族精神.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某一个民族受托担负起引导世界通过它已达到的辩证法阶段的使命.当然,在现代这个民族就是德意志.但是除民族以外,我们也必须考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那就是这种人:他们的目标体现着当代应发生的辩证转变.这种人是英雄,他可能违反平常的道德律,违反也不为过.黑格尔举亚历山大、凯撒和拿破仑为实例.我很怀疑,依照黑格尔之见,人不作战争征服者是否能够是‘英雄’.”⑨

在进入20世纪之后,在西方学界,首先是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中顺利地突破历史领先原则,进入到相互作用原则的哲学时代.其后,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伽达默尔、皮亚杰、德里达等,分别从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哲学解释学、心理学认识论、后现代哲学等领域进入到相互作用原则的哲学时代.也是在对历史领先原则的反思中,20世纪著名人类学家斯特劳斯提出第三次人文主义的设想.斯特劳斯认为,人文主义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结构主义的亦即静止的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的亦即领先主义的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和历史主义结合起来的亦即相互作用的人文主义.事实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经以论述辩证法三个类型的方式预言到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持存性原理亦即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阶段,相继性原理亦即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阶段,相互作用原理亦即纯粹理性的理想阶段.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康德还不可能真正理解20世纪哲学转向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20世纪人类社会从历史领先原则向相互作用原则的转变,同样也滋生于中国文化思想界.我们对民族平等的重新理解,对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理解,包括我们对撰写多民族文学史的诉求,都贯穿着对相互作用原则的理解.

20世纪哲学转向与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比较文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讨论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过程中,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对相互作用思想的阐述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相互作用在认识中的意义,恩格斯曾经给予这样的阐述:“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我们看到的一系列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光、电、磁、化学的化合和分解、聚集状态的转变、有机的生命,这一切,如果我们现在还把有机的生命除外,都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在那里就是结果,运动尽管有各种不断变换的形式,但总和始终是不变的(斯宾诺莎:实体是自身原因――把相互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机械运动转化为热、电、磁、光等等,反之亦然.因此,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在什么地方):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由于自然科学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我们的认识的确还有很多缺陷),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格罗夫对因果性的全部误解,是由于他对付不了相互作用这一范畴.他有了问题,但是没有抽象的思想,所以他糊涂了.第10-14页).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而且在这里不断更替的运动就显现出来,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⑩恩格斯认为,相互作用既是我们认识的最初的出发点,又是我们认识的最终归宿.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作为整体的世界.为了认识这个整体世界,我们只能将某个事物运动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于是就形成了个别事物的替代性的因果关系.在对相互作用的最初理解,和对相互作用的最终理解之间,成为转换和联结的是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亦即对个别事物的替代运动的理解.于是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就从静止的相互关系进入到动态的相互关系.恩格斯在这里,事实上也是批评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非辩证法前提.只是因为存在这个非辩证法的前提,才能够将事物从普遍的无限的相互作用中抽出来,进行孤立地前后关系性的辩证考察,发现“不断更替的运动”,从而形成黑格尔式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思想.从文学史的角度考察也可以说,忽略相互关系研究的单一民族文学史,也就是黑格尔式的自身替代运动的文学史.“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恩格斯的这段论述,为我们从相互作用原则出发撰写多民族文学史提出了哲学层面的指引.

从相互作用原则出发,在思考如何撰写中国多民族文学史时,有几个问题特别重要.其一,是如何尽可能多地收入各个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当代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都应该在多民族文学史中有反映,而且应该将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民族文学也吸收进来.这当然会涉及到文学史的体例和格局问题.传统的中国文学史格局基本上等同于汉族文学或者汉语种文学史.这是按照时间先后可以大致地挂到同一条线上的文学史.这是因为物理时间秩序和文化时间秩序,在单一民族文学史中是可以等同的.多民族文学史则既要有共同的物理时间秩序,同时又存在各个民族文学自身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特殊性时间秩序,因此是不可能完全被归纳到唯一的物理时间秩序上的.多民族文学史在本质上是多条发展线索平行的格局.我也是根据这样的认识,提出了“比较文学是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这个比较文学的学理性概念.⑾提出多民族文学史将是一种包含平行关系的格局,可能会使许多文学史撰写者感到不适应,但是,这样的格局是符合多民族文学史实际的.其二,是加强各个民族文学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的描述.在本质上互相平行的各个民族文学,是如何被实际地统一在一起的呢这就是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要回答的问题.研究中国民族文学关系,当前的薄弱环节是如何解释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对汉族文学与文化的影响,并且将这影响实事求是地写进中国多民族文学史中.其三,为了尽可能将所有相关民族的重要文学现象都吸收到文学史中,在吸收各个民族文学的具体作品时,就应该既有共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标准.不能像编撰同一民族文学史那样,可以对不同作品简单地运用同一标准.这也包括对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问题.其四,重新理解汉语种文学史.汉语种文学史与汉族文学史不是同一个概念.在过去的文学史中,经常将汉语文学史等同于汉族文学史,这是不对的.在当代,有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创作.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也很多.当然,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与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是存在较大区别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无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还是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在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中都有很多作品会经常显示出复杂的双重民族文学属性.然而,过去的文学史却比较多地注意到这些作家如何接受汉族文学的影响,如何显示出汉族文学性特征.相比之下,对这些作家如何在汉语创作中带进本民族文学和文化质素,如何丰富了汉语种文学和文化,描述的是不够的.这同时也涉及到历史上一些有争议作家作品的民族归属问题.也正因此,我在1984年提出同一个文学现象、同一部文学作品和同一位作家,可以同时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观点.2003年,我在《满汉文化交流的伟大结晶――<红楼梦>》中,又提出曹雪芹可以是同时平行地属于满汉两个民族的作家,《红楼梦》可以同时平行地属于满汉两个民族文学的观点.

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前言”中,我特别强调这本书注重了少数民族如何影响汉族文学,那并不是无的放矢.我讲这样的话,应该说主要是针对汉文学领域的.我们的确经常感觉到汉文学研究界,对少数民族如何影响汉族文学的忽略.汉族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在经济、文化和文学上处于领先地位,影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这是不应该忽略的.但是,汉族文学和文化也同样经常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滋养.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提出从历史领先原则向相互作用原则的转换,既包括对文化多元的肯定,也包括历史领先总是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这样一种观点.这就是说,如果某个民族的文学在某个时期处于领先状态,那正是因为该民族文学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在多民族的中国,只是因为影响是双方的,所以才有“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说法,才有中国各民族文学相互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说法.如果我们只注意到兄弟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中有本民族的影响,而不关注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中也有兄弟民族的影响,那在观念上就是片面的,那就是还没有理解相互作用是当代文化的主要潮流,就仍然停留在被称为历史领先原则的比较文学观念中.

提出重新理解多民族文学史观,从根本上说,也是国学观念的现代转型问题.国学的现代转型是不能阻止的历史潮流.我曾经在不同场合提出,在国学现代转型中,有几个平等对话亦即相互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是古今平等对话.我们既不要停止在对先贤的亦步亦趋的解释中,也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古人.我们应该从互相平行的相互作用的观念理解历史遗产.这也就是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说的用“效果历史意识”的诠释学对待历史流传物.其二,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平等对话.无论是由于人口多而文学和文化传统丰富的民族,还是由于人口少而文化和文学传统不那么丰富的民族,它们的文学和文化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它们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我们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提出各个民族文学之间在本质上是平行的关系.历史是我们共同创造的,未来同样将会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在走向未来时,各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这应该成为新国学的基本观念.其三,中外文化之间的平行对话.我们既不应该盲目推崇或贬低外国文学与文化,也不应该盲目推崇或贬低本国文学与文化.我们不能接受西方某些学者提出只有西方基督教文明才能将人类引向未来的观点,我们也不应该提出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将世界引向未来的观点.提出只有某个文化才能够将世界引向未来,正是我们所质疑的历史领先原则的文化观.在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如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和文化理念.其四,不同学术思想之间的平等对话.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学术上应该互相尊重,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建立学术创新机制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前提.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国学家对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都有同样深入的研究.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要求一位学者对各个民族文学和文化都有同样较深入的了解,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国学家应该用新的观念对待国内不同民族文化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应该科学地理解各民族文学和文化关系.国学不仅有汉学,而且有蒙古学、藏学、维吾尔学等等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都不是孤立发展过来的,这也就是说各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不是在互相没有联系的状态下,在互相分离的状态下发展过来的.认为某个民族文学是超然于其他民族文学之外发展过来的,或者说是在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这样的观念显然是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观念相互背离的,并且也是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相互作用的思想贯彻到多民族文学史观中,贯彻到国学现代转型中.因为从根本上讲,国学的现代转型也就是从静止的国学观和历史领先原则的国学观,向相互作用原则的国学观的转变.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谓互相离不开,都可以概括为相互作用的原则.

在多民族文学史的研究中,重新理解比较文学是重要的理论课题.当代比较文学已经不再是一些比较文学学者所说的文学研究的辅助性方法,而是包含哲学基本方法论,亦即包含世界观一般形式的学科.当比较文学将文学与艺术等人文学科其他门类的比较纳入到自己的视域中时,特别是当比较文学将文学与人类思维一般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到自己的视域中时,它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比较文学,它就已经成为含纳世界观和哲学基本方法论的学科.这意味着我们要对比较文学有深刻的理解,就必须与理解当代哲学方法论结合在一起,与理解20世纪哲学转向结合在一起.不能从哲学层面理解比较文学,就不可能对比较文学形成系统的深刻的理解.

由于历史领先原则的影响,比较文学长期困扰在两个理论盲点中.其一,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学理统一性问题.其二,是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关系问题.这两个盲点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简单扼要地说,所谓比较文学学科的学理统一性问题,也就是要解释为什么可以将跨越民族文学研究、跨越语言文学研究、跨越文化文学研究和跨越学科文学研究,都归纳到比较文学学科中其学理根据什么很明显,这些不同的比较研究除了都包含文学这个内容外,相互之间在方法论意义上是不可能被用传统的同一性逻辑,亦即可以通约的逻辑归纳起来的.与此同时,在每一种跨越的比较中,被比较的方面也存在不能被传统的同一性逻辑,亦即可以通约的逻辑归纳起来的性质.这就是说当代比较文学有自己的逻辑,它不同于传统的同一性逻辑,亦即不同于可以通约的逻辑.正是经过对当代比较文学逻辑规则的反复思考,我才提出了这些不同的比较范围之间是用平行的方式联结到的一起的,而且,当代比较文学在方法论上也是建立在平行类比基础上的.平行的联结和平行的比较,也就是存在不可通约的联结和不可通约的比较.这就是“比较文学是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这个比较文学新定义的学理内涵.这与我们将国内各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平行关系是互相说明的.

按照比较文学界的通常解释,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是从研究对象的关系上区分的.存在影响关系的研究对象之间的比较研究,被确定为影响研究.与此相反,不存在影响关系的研究对象之间的比较研究,被确定为平行研究.这似乎意味着平行研究中不包含影响研究,影响研究中也不包含平行研究,因此,平行关系与影响关系也是对立的,可以截然分开的两种关系.但是,要准确无误地确定是否存在影响关系,在许多时候是很困难的.而且,如果某项比较研究在开始时没有发现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影响关系,因此作了平行研究,后来又发现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影响关系,这是否意味着过去的平行研究就变成影响研究呢这还涉及到其他一些疑问的问题,例如:对存在影响关系的作品,可不可以从忽略影响关系的角度进行平行研究呢应该说,任何不同民族的两部存在影响关系的作品之间,都会既有受到影响的方面,又有并不曾受到影响,或者突破影响的方面.这也就是说,任何不同民族的两部存在影响关系的作品之间,就作品的整体内容而言,甚至就存在直接影响的情节而言,都既存在影响关系的方面,也存在平行关系的方面.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时,包括对那些直接来源于影响的情节进行比较研究时,只要涉及到作品的内容,都无法将平行研究排斥在外,去孤立地进行没有平行关系的影响研究.事实上,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平行关系的影响关系.我们也许可以从理论上这样说:影响研究属于平行研究的特殊例证.如果我们的比较研究不是仅仅局限史料性的,并且也是要深入到不同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中去时,那么,离开平行研究的影响研究,是注定要导致历史领先原则的.因此,我们只有对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有新的理解,才能在探讨中国民族文学关系时真正进入到相互作用原则的境界.

注释:

① 〔意〕维柯:《新科学》,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② 扎拉嘎:《论平行统一辩证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③ 〔法〕马法基亚:《比较文学》,“前言”,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④ 〔法〕马法基亚:《比较文学》,“前言”,第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⑤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46-24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⑥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55-356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⑦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46-24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⑧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55-356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⑨ 〔英〕罗素译:《西方哲学史》下卷,第286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⑩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第209-210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提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以及“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等,是引述了黑格尔的话,这还需要从黑格尔著作中得到证实.并且,恩格斯将相互作用理解为“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这似乎也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不吻合.黑格尔在《逻辑学》和《小逻辑》中关于相互作用的讨论,似乎意味着他对相互作用的理解,与恩格斯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区别.

[11] 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责任编辑:刘大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