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待与有待之间

点赞:15015 浏览:685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王建疆先生的修养美学,透彻地指出了中国独有的美学精神所在,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新发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这本书,接着王建疆先生自己开辟的修养美学体系,运用西方现代哲学、美学观念,及生理学、心理学心方法,进一步就道家最早的代表人物――老庄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微,为中国传统美学在的继续发展和现代更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 键 词 :道德 双向同体运化 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 审美技艺

作者简介:张晓静(1983-),女,陕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一、对人生境界及内审美的阐释和界定及老庄境界美学的生成

在《澹然无极》中,王建疆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生境界以及艺术活动中显现的各种内审美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概念上的界定.并结合中西方美学以及心理学、生理学相关概念和方法,对内审美现象同“内在感官”、“无对象审美”、“觉”、“心里形象”、“”等中西方其它类似概念进行了比较区分.在人生境界与内审美结合的基础上,对内审美与“形神理论”、“感官型审美”、“宗教审美”、“高峰体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比较,得出了境界型审美的精神性特质.并将不同于三大实践的修养实践与生成论思想结合,详细的论证了境界型审美的生成性特征.在阐释境界型审美的特征时,进一步通过对的康德的“崇高美”与老庄的“壮美”进行比较,详细阐明了“崇高”和“壮美”的不同.最后通过对老庄思想的梳理、阐释,以及对“道德”二字的分析,将人生境界审美生成的最高点落在了“道德”二字上.“德”是“人通过涤除、致虚、守中等修养手段战胜自己回归自然的过程”,也即自我超越过程和超越自然的过程.

在书中,王建疆先生还通过对先秦老庄哲学的透辟分析,指出了以往美学著述对老庄美学观念的遗漏和误读.从生成论的角度给我们系统的阐发了老庄美学思想、审美境界,及其如何经由修养的方式通达自由,完成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最后得出结论:“在道的德能运行和人的修养过程中,道德境界从形而上的玄想进入了具有审美意蕴的深层心理感受,属于第一类脱离了外在感性对象和外在感官的精神性内审美境界,实现了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之间的转换”,这样就进入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独特的内审美境界.

二、老子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

在论及老子审美人生境界前,王建疆先生首先对老子道德境界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梳理.弥补了以往老子哲学研究中的疏漏之处.认为老子在“体用与母子之辨” 的基础上确立有无虚实辩证统一观念的同时,还确立了道的“动反结构”以及“循环往复结构”.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有无虚实互生”的辨证,得出了“老子人生境界的整体运化功能、心灵超越功能”的道德生成,得出“道的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运行也就是道向德的生成和显现过程”的结论.通过“动反结构”论证了由“动、缴、小、有、实”向“静、妙、大、无、虚”的返本复初人生境界的生成.继而通过对循环往复结构的探讨,发现了以往未曾发现的老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即通过“去知、去利、去欲”,以及“去情、去形、去象、去言、去声、去美、去巧”一系列减损的方法而生成的审美境界.

在无待与有待之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境界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众所周知,老子首先是确立了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并且在老子的辩证观看来,无为和有为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超越人的本能的“有为”,达到真正的“道”的自然而为(道自为)的方式,即宇宙运转的自生自灭,自演自化.希望通过人的无为(道自为)的方式而达到这种“无不为”的目的.

在老子这里,“有为”是人生来具有的本能所导致的必然的行为方式.而“无为”虽是人本身所具备的,但却被本能的有为所遮蔽,因此需要经过经由从有为到无为的转换.而从有为到无为转换,不仅是外在行为方式的转换,也是人认识世界的内在心理转换、思维转换.这种转换必须通对有为和无为的体认,通过对道的把握,而逐渐达到.用王建疆先生的观点看来,就是这种转换需通过修养的方式动态的、逐渐的完成.

老子通过这种掌握了生命的本质、宇宙本质的自然无为之“道”的哲学观念上的觉解,来指导人本身的社会生活实践、生命实践,达到“德的境界”,在《澹然无极》中王建疆先生给予了系统的论证.并由此开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独特的精神实践观,来通达人的精神自由,形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识别系统”. 正是这种舍弃“有为”的对人的自由追求的“无为”之道,将人从世俗之欲中解放出来,达到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即个体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在这里,老子的人生最高精神境界,通过美的展现得以完成.人由对宇宙的哲学体悟和把握,觉解到人自身和宇宙精神的统一,觉解到人通向自由的途径――“致虚”、“守静”‘“涤除玄鉴”,才能到达“纳万物”、“归根曰静”的本真状态.


三、庄子人生境界的审美完成

老子的这种审美人生境界的生成,在庄子这里得到了继承、发扬和转变.王建疆先生在本书第二部分关于庄子对此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和论证.如果说在哲学观念上老子讲的是“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无为而无不为”的循环往复的动返转换结构.那么在境界美学的生成中,老子只是完成了一半.其关于世俗美与境界美的统一仅仅建立在善的基础上.而庄子不仅继承了老子哲学观念的动返转换结构,并予以发展,将这种审美境界落实在“浮游”二字之上,即通过逍遥游达到个体精神的自由,将形而上的观念转变为人生实践活动,完成了抽象的可感化,在审美中完成艺与境的统一,即境界审美、人格审美与世俗美的统一.

首先,通过“浮游”二字指出了庄子对老子道德境界的继承、发扬.认为庄子通过“浮游”使“抽象变得可感可思、可以想象和联想,从而给道德境界赋予了审美的意蕴”,“使得庄子把老子那种尚处在逻辑论证和辩证思考中的道德运行,一下子变成了诗意的象征和审美的超越”.

并且王建疆先生通过对庄子突破有无相生的“象罔”、“混沌”的分析以及不同于“愚人”的“至人、神人、真人”的一系列形象的分析,为其独特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游境界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格境界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多种途径.

其次,对于老子在对世俗美的相反态度所引起的长久争论,老子对世俗美的承认与庄子的对世俗美的肯定的相异之处,以及庄子对艺术美的重视和展现,在书中,王建疆先生皆给予了明晰的解答.

在书中,王建疆先生对老子所赞美的“甘其服,美其食,安其居,乐其俗”与其多次讲到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等世俗物质美的相反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刨析.指出老子是在在不同精神层次上对世俗美进行的取舍.世俗物质美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个人的精神层次不同,而对世俗美的认识也不相同.只有到达了最高的精神状态,才能达到精神悦乐的内审美和外在物质美的同一.若个体不能够达到自在自为的精神状态的人,对外物的追求就无法与美和自由境界相互融合,只能沦为功利.因此王建疆先生得出结论“老子的美论是以个体的人生境界是否实现为转移的”. 这种纯精神的人生境界以善为前提,并超越了善.这一结论十分透辟的解决了一直存在争议的老子对待世俗美的不同态度问题.

而庄子认为,除过精神境界具有层次之外,外物本身就是道在客观世界中的体现,有规律可循.这就将形而上的道,落实在客观事物上,用客体承载道的精神,使老子玄虚的哲学观有了形而下的物质基础.而人的精湛技艺就是通过对道的把握方才显得“游刃有余”,正因在这里把人的体道与技艺相联系,庄子方才成为不同于老子的世俗文化精神的代表.“至美、至圣”的“神人”是最高境界、最高人格的美,是一种纯粹精神审美,是人仅能进行精神体悟而在现实社会难以实现的.而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对技艺的赞美把老子纯粹的精神美再度拉回到具体人间,从无待下降到有待,完成了“文学想象的境界生成”,“在内审美的堤坝上现实的为感官型审美和艺术创造留下了一道匣门,为今后中国艺术创造和欣赏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彻底的在世俗世界通过技艺而完成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这既是对老子纯粹精神境界的消解,又是对这种境界的补充和落实,真正形成一种彻底的往返结构、超越结构.自此,老庄的最高人生境界在“道与德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同体运化”自然的生成,使人可以通过外在事物把握住道,通达世俗人生的审美境界、艺术境界,使得对象性审美或感官性审美和艺术审美与人生境界第一次得以结合.

最后,本书通过对庄子的多层次的修养路径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庄子》关于“养生术中的审美体验论”、“惊犹鬼神的记忆审美过程”、“忘适之境的审美生成”、“心斋”、“坐忘”的内审美体验、“有待到逍遥游的多元展开”、“超越梦境、走向无极”的多层次审美体验,最终到达“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至乐之境,充分的展示了庄子对人生境界审美生成的发展,使得老庄人生境界审美最终得以完成.

最后借用《澹然无极》一书的结束语来完成自己的意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课题的完成,不仅突破了人生境界的现成论框架,为老庄美学中长期难解的问题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而且也在审美是超越公里的远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内审美和感官型审美相对的远离探讨美学史问题,从而不仅为美学原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而且也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