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失落与追寻

点赞:17495 浏览:810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王慧,扬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妄图征服自然,认为理性能够取代信仰的作用,殊不知理性与自然是一个维度上的两个方面.只有将理性与信仰结合找回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地球万物和谐的根本.

关 键 词 :信仰,自然,理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金钱成为人与人、国与国交往的纽带,人的本质被定义为经济动物.我们不难看到,由于物欲的极端膨胀,人们精神家园的贫瘠,导致这个社会道德观念淡薄,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此时信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着力探讨的就是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信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现代文明需要怎样的信仰.

信仰与理性之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时代被称为“理性时代”而中世纪则被称为“信仰的时代”或者是“蒙昧的时代”.西方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大旗,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千年,对上帝的盲目信仰蒙蔽了人类理性的双目.启蒙思想的大潮对人们头脑的冲刷,使一些人片面的误解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错误的认为理性与信仰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信仰代表着愚昧而相对的理性代表了进步.其实不然,信仰与理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

我们探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信仰和理性的内在涵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仰的含义是指对某人或者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理性”概念的形成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包含着复杂的含义.在中世纪神学家看来,“理性”指的是“上帝之理性”即人在上帝面前是渺小而无知的,只有上帝掌握了这人世间的真理.而经过了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的洗礼上帝已经走下了神坛.自然界的规律,成为人们追逐以及渴望掌握的真理,这里的理性是“自然之理性”.而及至今日,我们探讨的“理性”指的是“人之理性”,即是人具有的运用语言进行描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的能力.人的理性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科学的理性;二是哲学的理性.人类需要运用理性的思维掌握人生、社会甚至是宇宙的“真理”来指导规范我们的人生道路.因此真理的价值就是能够使人们了解掌握未来,并提前做好安排.然而在古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状态比较简单,人类可以凭借常识来进行预测,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复杂化,人们仅凭自己的常识,很难规划自身的生活.于是科学与哲学应运而生,科学与哲学是体系化的知识,科学与哲学优于常识,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体系化了的知识,而且它们引入了抽象概念,正确时抽象概念就是我们现在称的理论.理论的出现使我们的现实世界变得规范化.在启蒙运动展开之前,科学与哲学是一体的,它们统称为哲学.现代文明的发展使科学与哲学趋于分离.

信仰的失落与追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理性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呈现不同的特征.首先科学理性坚持实证的原则,在理论检测说成立之前要经过严格的考证,而考证的依据就是被认定的经验事实.实证性原则保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其次科学理性坚持数学原则,数学原则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数学的计算功能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物质文明的进程.相对的,哲学理性也具备不同于科学理性的特征.第一,如果说科学理性是对世界的理解进行细化的过程,哲学理性则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哲学理性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原则构建庞大的人的信念体系.第二,如果说科学理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自然规律,哲学理性则回归到人类自身,它是对人生意义、人生存在的价值进行的终极追问.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可以说是对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两个维度的形象概括.两者应当是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理性与信仰也是互相依存的,理性所追求的便是最可靠的信念.信仰归根结底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同时也是人的一种思维状态.从信仰是人的思维状态这个维度来讲,信仰与怀疑相对的.怀疑是理性精神存在的依据,启蒙运动的先哲笛卡尔,他提出的普遍怀疑法则影响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其基本含义是不管信念或者是观念来源于哪里,都要以怀疑的精神来审视你所接收到的一切.但是怀疑一切与理性思维的运行这是一个悖论,因为理性思维的运行需要一定的逻辑方法,这个逻辑方法简单地说可以归结为两类.即是演绎与归纳.但是逻辑方法使用的前提是要有认定为真的命题,笛卡尔虽然对一切都抱以怀疑的态度,但是认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是无可怀疑的,他便以此为依据,用演绎的方法推演出其他的命题.而且笛卡尔在推演其他命题的正确性时,但仅凭借“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不可能推出所有的命题.推演真理的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我们的“前理解结构”,就是在我们形成成熟的怀疑、批判能力之前,指导我们生活、学习的社会赋予我们的“潜意识”.这种从童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潜意识”必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而在我们形成成熟的怀疑精神之后,不过是对这“潜意识”中某些部分进行扬弃,并不可能完全的摒弃它.而且我们的怀疑精神最终会有一个意义性的指向,就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真理体系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说建立更为合理的信仰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信仰是我们运用理性思维的气体也是最终的目的.因此理性与信仰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们之所以认为理性与信仰不能相容,是因为他们将科学理性认定为理性的全部,忽略了哲学理性对人类的指导意义,这样就会造成“终极实在”的消失.“终极实在”是一个宗教范畴的概念“在宗教意识中,终极实体意味着一个人所能认识到的最富有理解性的源泉和必然性.它是人们所能认识到的最高价值,并构成人们赖以生活的支柱和动力”①在传统观念里,个人精神与终极实在实现合一是人生境界的最理想的状态.敬畏与悲悯是终极实在两种性质,这也是“终极实在”具备的理想主义特征:它具有超验性,它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体验到的;它具有主观性,人们不能用科学理性所把握的,必须饱含着敬畏之心体悟造化万物的博爱与慷慨的源泉.很多秉持理性主义的人,常常认为“终极实在”是无源之水,他们从科学理性的实证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经过科学家推演出的事实才是真正存在的事实,这样的论断存在着极大地谬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能够被科学所掌握的事实无疑是不全面的,历史上和现今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终极实在的存在对于解决形而上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片面的实证主义的影响,在我们现今社会,人们已经逐渐摈弃了对终极实在的追寻,这势必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人们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人生境界变得浅薄化.即人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去,追求片面的“个人”自由.在科学技术极度落后的古代或者是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界怀着强烈的敬畏之心,他们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可以自在的和谐相处.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自诩掌握了自然的秘密,企图从自然秩序中脱离出来,并以主宰者的身份来面对自然界将自然界看作满足人类自身的工具,并且尽力的压榨自然界的价值.然而人类知识无论进步到什么程度,都无法真正的了解大自然的秘密,大自然永远掌握着惩罚人类的权杖.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靠人类的自律不可能达到道德的完善,人们应当正确认知人类的有限性与自然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寻求在理性的指引下敬畏自然之路.(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美]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3页.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