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来华

点赞:32076 浏览:1529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伯特兰·罗素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平主义者、社会活动家、思想家,1920年10月来华讲授哲学,受到热烈欢迎,但由于中国学子的水平与兴趣,他的哲学讲授有些超前,没有得到多数听众的理解,但为中国哲学以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罗素对于中国的教育、社会改造、发展方向等给出了自己思想与见解.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文明、中国人性格等做了深刻的洞察与分析,他的看法与见解充满着真知灼见,闪耀着智慧的光彩.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特殊的真诚友好感情,谴责列强对中国的欺压与侵略,关注着中国和中国人民,并预言着中国的复兴.促进中英交流和建立真诚友谊而努力.他是中国人民真挚的朋友,是令中国人民感动和敬佩的,中国人民会永远记得这份真挚深厚的情谊.

伯特兰?罗素来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阅读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关 键 词 :伯特兰·罗素;来华;讲授哲学;热爱关注中国;友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72-03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平运动倡导者,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1895年获得剑桥大学研究员资格留校任教教授哲学.后用十年时间写成《数学原理》,对数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他的作品因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罗素在1920年10月12日至1921年7月中旬应邀来中国讲学.他和女友布莱克从上海踏上中国土地,到各处讲演参观,受到热烈欢迎.随后到杭州,游览西湖,赞美中国湖光山色.之后又游历南京、汉口、长沙,在各处演说,受到热情接待和欢迎.后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哲学课座教授,为北大学子开设哲学讲座,引起热烈反响.在北京期间,罗素除了在北大讲演外还被请去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部会场讲演,座无虚席,引起热烈反响.北大学生组织了罗素研究会,出版了《罗素》月刊.在一次去保定讲演中,由于天气较冷,罗素着凉感冒引起肺炎,住进德国医院,病情很危险,日本记者向外界恶意造谣说罗素已死了,谣言传到英国引起了其亲朋的悲痛.后经过精心治疗慢慢恢复.病愈后身体虚弱,罗素做了几场小的讲演,由于其女友怀孕临近生产,便终止讲演经日本返回英国.


罗素来华自我定位是哲学教授,讲授哲学.讲授哲学在当时看起来好像是不太成功,因为罗素哲学是以数理逻辑为基础,比较艰涩难懂,为了阐明问题常引用高深的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知识以及大量图表和方程,由于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教育状况,当时大多数中国听众没有经过这方面专门训练因而没有相关的知识,因此中国听众理解不了.正如苏雪林后来所说的那样,多数人听罗素讲授哲学其实是在听热闹,“杜威、罗素来华讲学,我们也躬逢其盛,我们也去听过他们的公开讲演.杜威的实证哲学,虽因胡适之先生的介绍,可以略懂皮毛,罗素的学说的精义,则竟非浅陋如我们者所能窥测其万一.但能够瞻仰他们的风采也就叫我们满足了.”罗素的哲学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他对自己来华讲授哲学是否有价值产生了怀疑.他在给英国朋友的信中失望地说“他们不要技术哲学,他们要的是关于社会改造的实际建议.”罗素的哲学讲授对于当时的中国学界来说是大大超前了,他的哲学思想没有激发中国人的兴趣,没有被多数中国人所接纳,双方期望大结果双方心理落差大.尽管如此,罗素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他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慢慢地为中国人所熟悉所接受,在中国的哲学园地里扎根发展,开花结果.大约十年以后,罗素哲学开始在中国哲学园地里绽放结晶,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洪谦、张申府等人开展了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的哲学研究;傅种逊、沈有鼎、王宪钧、胡世华等人开展了数理逻辑的研究和教学.罗素的哲学思想和学说开始引人注目,逐渐成为哲学的主流.

罗素的社会问题讲演和社会思想,在当时中国引起了很大波澜.处在变革时期的中国人很希望倾听罗素关于中国问题及中国发展方向的建议,罗素对此作出了回答.他的主要观点是建议中国首先发展资本主义,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他肯定俄国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却警告人们要力防俄国苏维埃的政治专制.他的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很多.张东荪、梁启超、蓝公武、蒋百里等人赞同罗素观点,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激进派反对罗素观点,这两派之间引起了一场社会主义论战.因而孙中山评价罗素说他是“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三十年后著名党史专家胡绳很是赞同罗素的观点,认为他的见解很有道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决不能不顾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二追求生产关系的提高.

在谈到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的借鉴意义时,罗素认为“唯教育为今日中国之急务,此乃必然之事 .”教育的效用有三个方面:一是教人能做事,二是教人能做国民,三是教人能做人.“中国今日于此三点,均能同时并举,实为一极好之机会.”他赞同中国推行的新学制,但他认为中国在推行新学制的同时,也应该继承传统的优秀教育,“知今而不弃古.今日中国制所急务.”他洞察中国教育之不足,教育偏重理论而轻视实业及应用事物,“然历观古今聪明睿智、学识深邃之人,对于实业及一切应用之事物,往往忽视,此实非宜.盖国家与社会进步,实业及应用之事务,实缺一不可者也.”认为中国教育当下最急需的是培养国民的创造精神,“今日教育之急务,于应用之知识必需之技能以外,最急者在国民能有创造精神.在此任务之中,虽费时必久,用力必久,然此实无可避免之事.”教育的目的是最终获得自由,不是建立强权,也不是听命服从,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又不剥夺他人自由.“教育之方针既不是教人学会压制,又不是教人学会服从,遂为能事己了.最要者,在乎教人能学会自由,能学会自由后不复以压制施诸他人.”教育的要旨是培养智识和善良品性,集智慧与品德于一身.因为“以有知识之人,往往出身于腐败社会之中,虽有知识,与社会无甚裨益;而好心肠者,往往以无甚经验之故,亦与社会亦无甚裨益也.”教育者在教授实用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养成高尚人格,做行为表率作用,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今日高尚人格,虽只限于有高等教育之人,然望将来一般社会亦有受此人格教育之机会也.高尚人格之人,每不肯自视甚高、视人甚轻,凡历史中一切变迁,均不肯轻忽放过.”“故吾人有时须自视甚小,有时须自视甚大则无论治学处世,均宜作如是观.迨夫人人能如是,则去好国民好人不远矣.”普及教育甚为重要,务使人人都有受高深教育之机会,国家兴盛,不在政府,而在国民. 罗素对中国人民怀有特殊真诚友好感情,他中国历史、文化、文明、中国人性格等做了深刻的洞察与分析,他的看法与见解充满着真知灼见,闪耀着智慧的光彩,虽时光流逝但让人感觉历久弥新.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一文中盛赞罗素:“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印象,除非是在中国住过了二三十年的外国人,或者是极大的哲学家象罗素那一样的人有很大的眼光,一到中国来,便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超过了欧美,才赞美中国.”“外国人一看到中国,便能够知道中国的文明,除非是大哲学家象罗素一样的人见到;否则,便要在中国多住几十年,方可以知道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罗素称赞中国是一个艺术的国度,把善给予别人而把恶留给自己,“中国也许可以视为一个艺术家的国度,她具有所有艺术家所具有的的善恶之德:其善主要有利于他人,而其恶却足以危害自己.”罗素赞成中西方交往,但西方人应以平等态度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若要使西方各国与中国的交流产生良好结果,我们就不应该自命为高等文化的使者;更不应该视中国人为劣等民族,而自以为有剥削压迫和欺骗他们的权力.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视中国人为劣等民族,而且大多数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也都会同意我的观点.”罗素出身贵族,但对下层民众以平等态度看待,从下层民众身上能够看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美以及快乐生活着的乐观精神.他在“中国的苦力身上发现的那种下意识的美感,这种美的冲动创造了在清教徒时代之前就流传在我们中间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至今仍传唱在木屋和花园之中.”“但在中国,生活的乐趣无所不在,这也是我要赞美中国文化的一大原因.”罗素认为如果中国避免全盘西化和拒绝任何西方文明的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那么就会取得巨大成就,“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成就.”他认为中华民族最有忍耐力,有远见,有前途,“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富忍耐力的,当其他的民族只顾及到数十年的近忧之时,中国则已想到几个世纪之后的远虑.它坚不可摧,经得起等待.”所谓文明的国家,好战残杀,未来很可能从世界舞台上消失,而只剩下那些爱好和平的国家,尽管它们贫穷而又弱小.他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很是赞赏,和平宁静美好,“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地欢乐祥和.”罗素热爱中国文化,熟悉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在他的著作、演说以及给朋友的信中常引用中国的《老子》《庄子》《尚书》等里的句子及中国历史典故.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礼节的民族,正是这种礼节从社会上层至社会下层弥漫着礼节的氛围,历史证明了它显示了巨大的力量.“这种礼节也并非限于某一阶层,就是社会最底层的苦力也是如此,我们羞愧地看到,中国人用礼节在对待白人的蛮横无理,他们并没有自我贬低到去用粗鲁回敬粗鲁.欧洲人经常视之为软弱,但这其实是真正的力量.依靠这种实力,中国最终征服了最初用武力征服中国的一切征服者.”中国没有宗教的狂热,没有宗教迫害,“中国实际上是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没有宗教,全体人民也同样没有.虽然有相当明确的制度,但不过激,没有迫害性、而且没有原罪观念.”中国人宽厚仁善,注重礼尚往来,追求自由而不是去统治别人,“中国人天生宽容而友爱,以礼待人,希望别人也投桃报李.只要中国人愿意,他们可以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他们所追求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中国人口众多,民族习性坚强而具有韧性,内心不可以被轻易征服,中华民族具有很强大的凝聚力,“中国人的实力在于四万万人口,在于民族习惯的坚忍不拔,在于强大的消极抵抗力,以及无可比拟的民族凝聚力.”“正直是中国最大的优点.”中国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罗素对中国的复兴抱有希望,并且充满着信心,“我相信,如果中国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和足够的资金,30年之内科学的进步必大有可观,甚至超过我们,因为中国朝气蓬勃,复兴热情高涨.事实上,少年中国这种对科学的热情,令人不断回忆起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罗素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罗素说中国人对他友好本不愿意说出其短处,但他出于对真理的负责,也出于对中国人考虑,他说出了中国人的三个弱点:贪婪、怯懦、冷漠,并且和中国友人们探讨了补救的方法.

罗素对中国人民寄予深深同情,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压与侵略,关注着中国和中国人民.1926年在中国三个不同场合,英国军队打死打伤手无寸铁学生多人,罗素撰烈谴责这些暴行,先在英国发表,随后在中国各地广泛刊行,他不仅招致了在华英国人的敌视,而且被英国政府视若仇雠.1937年抗战爆发后,爱因斯坦、罗素、罗曼.罗兰等国际知名人士联名发表宣言,谴责日本的侵华政策,广泛向全世界宣传产生重大影响.1962年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年届九十的罗素担任中印双方调停人,受到周恩来的赞扬.罗素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热爱,通过其著作书信演说与交谈传达给了英国以及西方世界的朋友们.在访华回国后写了《中国问题》一书,在书中对灿烂的中国文明给予赞美,对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给予发自内心的敬佩,对日本威胁和侵略中国,表示出深深的担忧.让英国人民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和中国当时在国际上所处的处境,引起民众与政府的关注.加深了英国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同情,促进了中国和英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感.罗素的英国朋友约瑟夫·康拉德由于看了罗素所写《中国问题》一书,从而受到感染,在给罗素的信中表达了热爱中国的情感.“我一直喜欢中国人.”“我从各式各样的中国人那里得到过许多帮助,这些再加上有一天晚上在一家旅馆的游廊同曾大人的秘书谈话,还有泛泛地研究一首诗‘不信上帝的中国佬’,是我所知道中国人的全部.不过在读过你关于中国问题的贴别有趣的见解之后,我对他们国家的未来,有一种极为悲观的看法.”{9} 他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以后被历史所证明,中国受到了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受到了日本侵略军奴役屠杀,中华民族遭受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20世纪20年代初期,英国是工党执政,麦克唐纳任首相.英国政府决定处理个庚子赔款问题,成立一个委员会,罗素、迪金森等被邀请为委员.罗素起草了关于庚子赔款备忘录,用于中国教育以及与教育有联系的事宜,这个举措赢得了中国人的善意.罗素等人推荐中国著名学者丁文江和胡适成为中方委员.但不久以后工党政府倒台,保守党上台,不再聘请罗素和迪金森为委员,同时也不再承认丁文江和胡适的中方委员资格.但罗素迪金森等人尽力促使中国和英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所做的努力,是令中国人民感动和敬佩的,中国人民会永远记得这份情谊.使学生沉浸于美好的遐想之中,情感也随之共鸣,在享受美的同时,得到自我人格美的养成和提升.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五官感受,在由知觉感觉所得进行整合,借助想象和联想,对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感悟,去体味文本的语言美和形象美,去深悟文本的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阅读学习中.只要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配合,共同努力,增强审美意识,学生就能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