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创业文化培育

点赞:5364 浏览:171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高校要以物质层面的文化为载体,以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保障,寓于行为文化之中,着眼于精神层面文化的升华,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无言之道”.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规律、富有个性;创新创业精神文化要鼓励创新,兼容并蓄;创新创业机制文化要优势互补、协同共赢;创新创业行为文化要师生共创、教学相长;创新创业物质文化要润物无声、无为而治.

[关 键 词 ]文化哲学 高校 创新创业 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吴刚(1972- ),男,湖北襄阳人,盐城工学院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陈桂香(1978- ),女,湖北襄阳人,盐城工学院学生处,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江苏 盐城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第一软实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SJBFDY07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12-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更加注重协同创新”.①实现“中国梦”根本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说过:“从战略上讲,没有大批优秀的工程师,中国产业将永远无法翻身、永远无法超越西方.”②一流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是拥有扎实知识基础又勇于、善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


一、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各有不同.爱德华泰勒的界定揭示了文化的属人本性,“文化是包括所有的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具备的一切才能的复合.”③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价值、思想、习惯、器物、货品等,这概念包含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④蓝德曼认为,“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生存于文化之中.”⑤马克思认为,文化产生于实践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本质力量的自我实现.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生活的样法”.笔者认为,文化是历史凝结而成的人类的生存方式.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则是高校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所产生的一切信念、思想、价值、物质等成果的总和,它是以创新创业为主导价值观,其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等要素均有利于创新创业行为的文化;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要素包括创新的价值追求、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传统风气、创新的心理氛围、创新的制度保证和创新的物质支撑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由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发布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142个经济体中,我国排名第35;中国高校排名指数第9,高科技制造第16.⑥长期以来,我国走技术引进和引资合资的发展道路,导致我国技术附庸、创新惰性和产业“空心化”等不良后果,2012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美、日不到10%⑦.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13年最新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在被调查的60个国家中居于21位.⑧我国刚步入效率驱动型国家行列,离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创新力不足与工科大学生创新力不强呈正相关.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统计资料显示,80.7%的美国工程师可在全球受雇,而只有10%的中国工程师满足同样的要求.2013年《洛桑年鉴》也表明,中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连续多年位居末尾.美国高校创业率为20%以上,我国2012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为2.0%⑨,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大学也仅为4%.工科大学生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所依赖的宝贵人才资源,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工程师竞争力不足和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所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校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和体制机制.当前大学创新创业文化的理论口号多于实践内容,创新创业的精神理念及价值观、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这些都严重制约大学师生内在创造力的发挥.

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路径

高校应确定富有个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物质层面的文化为载体,以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保障,并寓于行为文化之中,着眼于精神层面文化的升华.

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规律、富有个性.高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大学人才培养的共性内容,又要强调自身的个性及特色.共性的内容应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世界胸襟及良好的国际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良好的创业道德等.高校个性目标必须体现出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潜质、专业要求及地缘特点等.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人”,这都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内容欠缺的问题,大学育人理念要更新,即在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内包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因此,在大学培养目标设计中要体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创新创业精神文化:鼓励创新,兼容并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是创新创业文化的灵魂,在整个创新创业文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反映大学师生面对创新创业的内心态度、意志状态和思想境界,即是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创业思想、创新创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概括,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和出发点.要树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坚持“鼓励创新、兼容并蓄”的原则,牢固确立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倡导“有创意、善创新、能创造、敢创业”的文化氛围,为推进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创新,兼容并蓄”是产生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大学创新文化的重要内涵.一是鼓励合作,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提高科技创新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后现代化”时代激活资源存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二是保护个性、自由竞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指出:“营造富有创新精神文化的最大难题,在于找到能鼓励不同观点发表的途径.”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高校要鼓励学术争鸣,提倡求异思维,活跃学术气氛.三是宽容失败,不怕失败.美国硅谷创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It is ok to fail”是创业者的座右铭、安慰剂.我国高校要具备“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包容胸怀,培养学生正视失败、敢于创新的态度. 3.创新创业机制文化:优势互补、协同共赢.制度建设是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基础.目前,我们亟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保障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思想和奖励创新创业行为.建立政府激励、社会激励和市场激励机制,确定创新创业价值导向.政府、企业、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高度契合,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依据“协同创新三螺旋”理论,三方应优势互补、目标行为协同,才能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政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政策推动、行为主导等方面,高校则更多地体现在育人主体、整合资源等方面,企业和社会则更多地体现在资金支持、创业包容等创业环境方面.通过给予大学生荣誉、基金、环境等支持,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时尚、风气,从而使之有目的、有动力、无忧虑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

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创业文化培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4.创新创业行为文化:师生共创、教学相长.高校创新创业行为文化寓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外化在师生的“教”与“学”行为.教学模式改革包括静态的课程设置和动态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改革上可借鉴美国经验,即1/3以上大学在本科教学、1/5以上大学在研究生教学中设置创业课程、1/3以上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设置创业课程.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的音乐和艺术课程多达几十门,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保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必要张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⑩对此,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一是开设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上讲究新颖、实用.二是重视通识课程建设,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可以采取小班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营养套餐”,尝试采取“创新创业通识课+专业课”方式,既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受益面,又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为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强烈需求的学生提供小班化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探索精神.哈佛大学肯尼迪公园门柱上铭刻着“创造权力的人对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但质疑权力的人做出的贡献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当这种质疑与私利无涉时”.三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麻省理工学院采用“学生自行设计安装机器零件”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一批批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也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应坚持“能力为本、显隐结合”的原则,扩大教育空间,做到理论与实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结合”,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三统一”,采取“模拟公司”“创业茶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演习,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5.创新创业物质文化:润物无声、无为而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相应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包括硬件的物质环境和软件的人文环境.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环境是创新创业文化的基础和保障,要设立创业基金,推进大学生活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图书馆、校史馆等创新创业硬件建设,优化创业基地基础设施.同时,推进以多媒体教学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人文环境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的发生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人文环境是不言之教,使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与文化对话,内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无为而治”.要让校园里的一砖一瓦都传递奋斗、创新的力量,一草一花都透露阳光、坚强的气息,一言一语都表达创新、创业的意义.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挑战杯、专业节、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打造“五四讲坛”“博士论坛”“创意人生”等品牌栏目,宣传创新创业典型,促进创新创业文化生成、发育、升华.

[注释]

①十八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http://.gov./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2013-

11-15.

②王菁华,周军,岳爱臣,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47.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

⑤(德)M 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78.

⑥张希焱.2013全球创新指数瑞士第一 中国位列第35位[N].http://.chinanews./gn/2013/07-02/4991609.s,2013-07-02.

⑦曹少年.三部门联合发布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全文)[N].http://politics.people../n/2013/0926/c1001-23042545.,2013-09-26.

⑧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er.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14[EB/OL].http://.imd./uupload/IMD.WebSite/wcc/WCYResults/1/scoreboard_2014.pdf,2014-05-26.

⑨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5.

⑩江学建,蔡加成,朱剑,等.大学课程设置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1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