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设计中的“主体间性”设计哲学

点赞:6352 浏览:215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日本的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东方民族气息,有着与理性而明确的西方设计迥异的特征.文章主要从“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概念出发,分析了日本的独特设计哲学特性,并结合两位日本设计师及其设计观点对日本设计中体现的“主体间性”设计哲学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关 键 词 】日本设计;主体间性;哲学

一、“主体间性”的概念阐释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指主体间沟通合理性的获得需要交流双方既能够保持自身的差异性,又在差异性中寻求交流与认同.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基本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这一概念的形成历史过程主要反映在三个领域,从而也形成了三种涵义不同的概念,即: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解释学)的主体间性.本文对日本设计哲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意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它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它关涉到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用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看待设计艺术中人与物、人与环境以及各主体之间关系的问题.

二、日本设计的哲学特性

自古至今的亚洲民族,虽然都有着各自精深的传统,呈现出的文化样态风格各异,但因其文化的同源,形成了一个迥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生态圈.也正是这种强调自然万物生命本质的东方精神,主张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具有着“同一”生命共性的态度,在“主体间性”的哲学逻辑中找到了共鸣.日本的设计哲学正是根植于这样的文化语境,深深地烙上了东方文明的特色印记.

(一)“主-客”对立关系的消解

日本的设计哲学消解了“人-物”之间,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而走向了一种“中和”的和谐状态.他们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人生境界,主张在微小而具体的事物和操行中体现出人性的尊严,用混沌和更为细腻的态度对二极之间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状态的寻求最佳的描述.

(二)“人-物”同一关系的建立

先哲们设法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之后,采取了各种“和”的方式,使自我的“人”与客观的“物”走向和谐统一.如禅宗思想中的通过“自我调心” 来达到主体自我与客体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安宁;中国阴阳宇宙论通过主张利用对立的两个元素取得和谐的理想状态,极力避免对立的状态的产生.这种思维方式足以显现他们对“人与世界同一性”的真正理解和阐释.

三、日本设计中 “主体间性”设计哲学的体现

设计中的主体间性,首先在于厘清人与人、与物、与环境、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才是他们之间对等关系与平等对话的前提,在此之上的关系探讨才显得合理.日本的设计观中,总是存在着温润的,不激烈的,模糊的,或者说难于言表的魅力.

(一)黑川雅之——有无之“间”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和谐美学境界,超越了“有”与“无”的对立的“绝对有”和“绝对无”而存在的状态,即“无”是最大的“有”,“无”是产生“有”的精神本源.例如一个“间”字,对日本独特的美学观的展现,它所诠释的暖昧,朦胧的格调,留待观赏者思维自由游走的空间,产生无尽地冥思余地.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先生也试图让人们用最纯粹的心态去体验生存的本真,他曾用八个极度概括的词语表达了他对人与物以及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即素材、群体、破绽、气场、偶然、沉默、暧昧和原型.

日本设计中的“主体间性”设计哲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主体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图1 墨滴在宣纸上的形成的效果

他用滴在白纸上的墨滴侵润形成的过程状态,来形容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他重视的是墨与纸相互侵染之后“多变的灰色”地带,不是单向性的看待白纸上黑点、墨滴覆盖白纸那么直接和绝对,而是二者之间的那种相互存在的状态,间于“有”与“无”之间.黑川雅之曾说:“设计师眼光要向内看,多看看自己,往里挖掘自己——第一眼看到自己是日本人,但再挖下去,东方人的共同点会被挖掘出来,再挖下去,你会发现人类共同点,最终,你会发现:生命体都是一致的.换而言之,设计是不断挖掘、不断寻找自己能感动的点,去发现什么东西能让自己感动,在某种程度上,发现比设计更重要”.

(二)深泽直人——直觉设计

我们从“直觉”行为的角度来看,它表现出的是人类求生存的原始能力.直觉开发专家费雪尔解释,在人类会使用语言去推理和归纳之前,只能依靠感官和非语言的直觉来分辨危险.说明直觉这是一种退去了“理性”控制的自然行为,是人在环境氛围的影响中最真实和自然体现.

日本人的性格不重理性而重直觉,对事物的观察常常直接诉诸感觉.日本文化形态的很多方面,都是从感性出发,但是又以“感觉的制约”作为原则,着力表现主观的内在感情,具有很强的设计实践的方法论意义.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曾经做过主题为《意识的核心》的讲座,其中便指出“设计其实就是去寻找意识的核心,当人与物、环境达到完美的和谐的时候,就是找到了一种意识的核心.”他强调人在一个环境中人无意识行为是与环境最好的融合方式,而设计则可以从这种无意识行为中找到突破口.

图2 方形的牛奶盒放在方形的铁栏杆上

如上图,铁栏杆上放置的牛奶盒,栏杆的方形和牛奶盒的形状一样,能够促成人们习惯性的行为.虽然这不见得是一种好的行为,但是它却又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人的无意识行为可以是一种与环境友好对话的恰当形式,这也和老子所述“物顺自然,为所当为”的观点不谋而合.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细节并不少见,少见的则是人们的这种观察视角.一种从切身的人与环境,人与物之间和谐关系的视角.从深泽直人的设计哲学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对比分析,实际上他是将设计主体的人退出了主导其他事物的位置,而与他们放置于同一个平台,人与环境被置于同一个交流的平台中,不是单向或者“粗鲁地”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改造,在这种前提下,去寻找二者之间最为和谐的交流方式.

在设计中,设计师的创造性仍然重要,只是这种“创造性”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察,建立在与“物”、环境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并且时刻以生活的本真作为导向,而避免误入歧途.设计中的人与物同时成为“主体”,肯定物与人的同一,让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有了实现的可能,日本的设计哲学用实践验证了与西方的“主体间性”概念的不谋而合,无论是在对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方法的探索,东方的设计哲学都将这种主体间平等和谐交流变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