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苏东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尝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之哲学思想

点赞:26531 浏览:1128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3-0262-02

一、 对苏东模式的简要说明

1.苏东模式出现的缘由

二战即将结束时,根据雅尔塔会议所作出的协定,美、英、苏三国政府对战后的各自接收和管辖的范围进行了划定,东欧各国因苏联自身战略需要的原因被划入了苏联阵营,东欧各国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且成为美英争霸的重要筹码,苏联通过政治上的操控,经济上的把持,军事上的干涉使得东欧成为苏联集团的组成部分,以此实现意识形态和制度的一致性,这就是所谓的“苏东模式”这种模式以苏联为主导,其控制着战后的东欧诸国.

2.苏东模式下的东欧各国

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随着两极格局的逐步确立,苏联把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强行地推广到国情与苏联有很大不同的东欧各国,给东欧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僵化的苏东模式对东欧各国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且由于受到苏联的压制,东欧各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终导致东欧解体.

二、脱离苏东模式的南斯拉夫

1.南斯拉夫摆脱苏东模式的原因探究

南斯拉夫之所以能摆脱苏东模式对其的控制,很大原因在于作为南共领导人的铁托对苏联模式的警惕,并以"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原则挫败了苏联企图全面控制南斯拉夫的野心.二战后,苏联对南斯拉夫的“援助”也不过是为了利用南斯拉夫的原材料,并加强对南斯拉夫的控制.南斯拉夫对此感到难以忍受,再加上在领土问题及经济计划上的分歧、以及苏联对南斯拉夫的操纵等问题导致了铁托与斯大林的严重分裂.1948年6月28日,共产国际的后继组织情报局宣布把“铁托集团”开除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①.

超越苏东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尝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之哲学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从苏南交恶南斯拉夫与东欧诸国之不同

南斯拉夫之所以能摆脱苏东模式并与苏联决裂,一方面固然这是苏联所做出的决定,但主要原因是南斯拉夫及军队是铁托领导的;政党和武装力量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对苏共不具有依附性.苏南交恶后苏联对南斯拉夫采取了排挤打压的手段,如撤走专家,经济封锁,一度给南斯拉夫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但是却使南斯拉夫可以摆脱苏联模式的控制,走上一条自行探索、自主发展的道路.

三、对南斯拉夫实践派与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

1.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及依据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理论核心是三点,却由一条主线贯穿而成,这条主线就是“人是社会主义的中心,把人的利益放到中心”从而产生社会自治观与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的实现的提出;南斯拉夫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把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为理论出发点,突出了实践的地位,由此形成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践派”,实践派认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在对实践的认识上,马尔科维奇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实践不仅仅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同时还是作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突出了劳动的自由选择与个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成分.体现了马尔科维奇的人本学思想.鼓吹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强调个体的中心地位.

2.社会主义自治观:由国家所有制变为社会所有制

在苏南交恶后,南斯拉夫便展开了对苏联全方位的批判,其矛头指向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上,南斯拉夫要走一条不同于苏联体制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强调其鲜活的反集权、突出人权的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实践的后果,而仅仅讨论起理论意义,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借鉴.

在铁托的倡导下,南斯拉夫在推行工人自治的基础上,于20世纪六十年代实行了国家自治,并逐步取消了集权体制,把国家管理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各共和国和自治省,1960—1970年,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是当时最活跃、最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3.对马克思主义人道观的解读和发展

南斯拉夫的哲学家们提出 “人是社会主义的中心,把人置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马尔科维奇甚至提出:“把辩证法人道主义化”的说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贴切的名称是辩证的人道主义”②

马尔科维奇哲学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基本价值取向把辩证法“人道主义化”,就是将辩证法从自在的自然辩证法转化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辩证法,亦即把人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在马尔科维奇看来,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本质精神,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正因为此,实践派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潮划了等号,“实践派”运用了人道主义方法,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非教条的、广泛的再评价,这样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比较罕见的,其实也是对苏联模式所造成的压抑人、伤害人的现象的反动,也就内在地隐含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南斯拉夫在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的.

4.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批判论

“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观点主要是弗兰尼茨基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过程以及这种模式的运作情况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苏联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社会主义”的结论.

弗兰尼茨基首先对苏联“国有化”所存在的巨大历史局限性做出的分析.认为“国有化”使工人阶级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同积累、计划和对扩大再生产的管理相分离,因此,工人阶级实质上处于被雇佣的地位,在政治和经济上处于被剥夺的地位.而苏联政权的官僚化和国家的集权主义,这是一种保守,甚至反动的官僚机构,由高度集权导致极权,国家管理机构蜕化为反人民的官僚机构.形成国家②高度垄断现象使国家具有“高度集权的”法西斯政权的倾向.

弗兰尼茨基的结论是国家社会主义垄断马克思主义,限制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把充满活力、自由的、富有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枯燥毫无生气的教条;其主要目的是“斯大林们把自己的思想奉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水平,是思想上的教条,垄断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

可以说,尽管弗兰尼茨基的思想冲破了斯大林式的思维框架,但同时具有片面化、绝对化的倾向;将“斯大林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做出类比甚至完全等同,就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弗兰尼茨基的观点,既有积极成分,又有错误内容,我们必须采取“去伪存真”的态度来对待他的学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指导思想、政策的制定、以及为指导思想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的哲学思潮,这一切不仅为自治社会主义寻找其哲学依据,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其中的自由化的泛滥,我们必须审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