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轨迹综述

点赞:16198 浏览:705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在本体论上实现了从实体论向存在论的转换,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既成论向生成论的转换,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文化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并在其世界观的转变过程中形成.

【关 键 词 】马克思;文化;文化观

文化概念在18、19 世纪已经非常普遍的被使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无论是当时的德国还是世界,对文化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当时的欧洲,在文化史观上唯心主义盛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所谓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 i当时唯心主义文化史观之所以盛行,究其实质,是近代以来理性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彰显.而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理论并没有作专门的研究.在文化史观上,马克思并非天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者,而是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经历了由黑格尔,经过费尔巴哈,再到唯物史观的依次深化、层层递进的历史演进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唯心主义文化史观的过程中确立其文化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的,实现了由理性决定论的文化史观向历史唯物主义文化史观的转变.

一,从《博士论文》时期到《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的理性决定论的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马克思把理性推向了至尊的地位,主张理性是国家和法的本源与动力,是判定国家和法是否合理的唯一尺度.理性决定论成为马克思法哲学的理论基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重建了自我意识学说,并企图用个别的自我意识原则来改造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马克思仍把精神、理性看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私人利益的支配作用使马克思同自己曾经信奉过的黑格尔的理性决定论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此时,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 ii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决定论的法哲学观的批判,就采用了费尔巴哈的主客体颠倒过来的方法,这一方法彻底转变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视角,结束了理性历史决定论独占统治地位的历史.

二,从《莱茵报》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段时期是马克思文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1842 年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并担任该报主编,投身于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争取自由的斗争这一时期,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iii,促使其从关注政治、法的观念转向研究物质利益和经济关系.基于对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这一现实性问题的接触和研究,马克思渐渐意识到文化观念史的非现实性,其文化观也逐步转向唯物主义的层面.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表明了他批判黑格尔得到的新唯物主义的结果,马克思认为不是国家的理念产生出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把自己变成国家,在这一时期已经颠覆了通常叙述文化观念史的那种观点的历史叙述,而转变为现实的历史叙述.这标志着一个唯物地理解文化理论的方向被开辟出来了.

三,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是马克思“经过费尔巴哈”时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根据费尔巴哈的原则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进行了“颠倒”,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并把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形式视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或“人的本质的客观化”,开辟了通向唯物史观的道路.巴黎手稿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了深刻、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并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指出:“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iv“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v “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vi这样,历史的文化特性以及文化本质力量对象化形式,都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说明,初步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

四,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实现了对文化史观的扬弃,从而确立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唯物史观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文化史观“主词和宾词之间关系”的颠倒,从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实践本质出发,阐明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实践过程,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基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但对自己早期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清算,和以往的文化史观实现了最为彻底的决裂,而且在批判文化史观的基础上把“现实的个人”看作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建立了以现实的人、现实的生产活动为出发点的文化观,揭示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确立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新世界观的理论大厦已经构成,而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也在这部文献中正式形成.

五,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形成与确立时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由肯定转变为批判表明马克思离开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性历史决定论,开始创立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文化理论.马克思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劳动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到生产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确立了一条从生产实践中揭示文化历史之谜的道路.《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写道:“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vii清算的具体结果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清算的结果:消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影响,在批判文化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生命存在和实际生活为本体,并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实现了对文化史观的扬弃,从而确立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随之《宣言》的问世,不但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的一般原理,又对世界历史境遇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见.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轨迹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世界历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为现实的出发点和逻辑的起点, 从人的生存方式出发来阐发自己的文化理论, 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使其文化理论具有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从而实现了文化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注释:

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ii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 北京: 三联书店,1959:102.

i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iv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1.

v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8.

v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

v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