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的哲学考量与理性建构

点赞:15889 浏览:695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本文从理论基础、价值依据及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几个方面考察了和谐文化,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和谐的价值是和谐文化的价值依据;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和谐社会决定了和谐文化的存在性质,和谐文化又反作用于和谐社会,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文化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更新发展观念,建立起以和谐为主题的和谐文化观,促进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协调发展.

关 键 词 :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构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2-0149-05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因此,和谐文化建构,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更新发展观念,建立起以和谐为主题的和谐文化观,促进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协调发展.

和谐文化的哲学考量与理性建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文化当然包括着物质和精神产品本身,但它更主要展现的是人的智力与能力以及趣味、爱好和需要,是人的尺度和人的发展的程度.

1.文化的产生与人的产生、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不仅改造了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和社会,从而形成了文化本身,人类社会也因此较快地发展起来.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需要、才能和发展程度,都在文化存在中反映出来,形成人类生存的具有“文化意义”的世界.人们通常把文化作为一种存在的东西划分出来,是相对于自然物的存在而言的.在这里,必须对文化存在与社会存在作出区分.社会存在揭示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方面,它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物质关系的总和.社会存在相对于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文化存在则渗透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中,它的内核在于揭示人与动物的区别,揭示“文化物”与“自然物”的区别,以及基于这一区别的人类发展程度.因此,文化存在归根到底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与社会存在概念有着不同的意义.文化存在意指人的发展,它揭示出只有在文化存在中并通过文化存在,才有人的历史、人的社会经历和人的生活.

2.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是构成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文化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历史过程.人类与文化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双向建构关系.一方面,人类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性活动中创造了文化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类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是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具有超越主体的客观形式,具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遗传机制.人的社会素质不是通过生物学遗传机制形成的,它通过文化而实现人的社会化.借助于文化,社会经验从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不断地传递,并实现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往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又在塑造人,每个人身上都留有文化的印记.

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作为特定的文化存在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获得自身的意义的.这是人类从异己的自然和社会的控制下不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自身完全意义的历史过程.只有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考察文化发展和文化存在,才能全面理解文化的意义,掌握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即文化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自身的发展.因此,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路径之一.

二、和谐的价值:和谐文化的价值依据

和谐是21世纪哲学和人类智慧关心的主题.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在享受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忍受着诸如核威慑、克隆人、安乐死、艾滋病、环境污染、物种灭绝、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邪教迷信等社会疾病所带来的无尽痛苦.人类在21世纪何去何从,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选择.于是,和谐的价值越来越为现代学者所关注.

一般认为,和谐是特定主体对事物特定系统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子系统均能良好生存和良性发展状态所作的肯定性价值判断,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探讨和谐问题,既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又有现实意义.人们只有用和谐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从本质上看,和谐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协调一致的一种肯定意义上的价值,它的对立面是事物的矛盾.“和谐”就是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种要素相“统一”,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即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和功能的优化.多样的统一,指和谐应当是不同要素的协同互济,而不是简单的同一.要素的多样性是形成和谐的基本前提,即“以它平它谓之和”(《国语·郑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不同的音律组合才能形成动听的音乐,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人的发展的各方面协同互济、彼此协调,才能造就和谐的完整人.关系的协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比例恰当,即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比例搭配适度;二是各得其所,即各种要素相互杂和在一起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三是协同运动,即诸要素的收敛、作用方向一致,表现出高度的有序性和生命力.人的发展的各方面也要搭配适度、各得其所、协同运动.力量的平衡,指事物的和谐在宏观状态上表现为力量的平衡,并形成相对稳定.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说法,就是和谐系统中的离散力与结合力彼此平衡.人的发展在整体上要求各种力量的平衡,在静态上表现为相对稳定.功能的优化,即指和谐的事物总是具有最佳的功能.“以它平它”,协调平衡,互动共振,便会如系统论中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表现出良好的对象性效应.人的发展的各方面协调平衡,就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