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的

点赞:14108 浏览:667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理性主义哲学与结构主义哲学都存在缺陷:前者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忽略人的特异性;后者在寻求普世性的、与人无关的境界时,排斥个体的人的世界.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是对理性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质疑与逆动:拆解普世性结构,重构个体性视野中的结构,让每个人都进入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境界,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心灵和特有的视角走进文本.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不止对于人文,而且对于自然,有存在的必然性,因为每个个体都是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和不可以复制的人,而自然界也远不是单一性与唯一性所能解释的.阐释学体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类文化的尊重.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较之理性主义与结构主义,更能张扬人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关 键 词 :理性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哲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039-03

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也正因为哲学的这种性格,它常常走极端.所以,哲学家们通常不是偏于理性主义,就是偏于非理性主义,并且,都认为自己已经把宇宙和人间的一切都说明白了,至少是能自圆其说了.

一、理性主义的缺陷

理性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的,都是有来龙去脉的.自然哲学家们和思辨哲学家们都在身体力行,都在努力寻找因果律和来龙去脉,亦真可谓乐此不疲.

然而,理性主义哲学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人间的特异性.人间在世间,没有把人间的事情说明白,是一部分哲学家特别不甘心的.然而,只关注理性,恰好难以说明人间的奇妙.

二、阐释学视域中的文本

阐释学,作为学问,被认为是“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1].

哲学之哲,辞典多注释为智慧[2]或明智与智慧[3].哲学当然就是指智慧之学了.但是,汉字里的哲字为什么是这样构成的呢?为什么是一个折字再加一个口字呢?辞典上没有解释.在汉语语境中,词典和字典有别;字典中有解释,纯字义上的解释.

但作为学者,也于心不甘,总想寻求一种解释,总想还去阐释一番.折,曲折也,折叠也,还有挫折,折扣,折磨,折射,等;把那个哲字理解为曲曲折折地拐着弯地用口说话,就是一种阐释.此时,阐释者面对的文本就是文字本身.这是对文字的阐释.正好,古人只做过纯字义上的解说,没做过引伸或拓展阐释,许慎解说:“哲,知也,从口,折声.”[4]36

哲字有一个同义字:,两个吉字并列.上古时代,是三个吉字叠加,方式如森字,后省略为两个.许慎解说:“古文哲,从三吉.”[4]36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吉字,许慎解说:“善也,从士口.居质切”[4]37.士人即读书人,知识分子.两个吉两个士口,三个吉三个士口,这似乎是两个甚至三个知识分子在言说,在争辩.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还真的是一直伴随着雄辩与争论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延续漫长的时间,至今仍有不同观点存在.字,在博大精深的汉字中,还真的能表达出哲学的历史演进.但是,这种解释在现有辞典与字典上并没见到,只是我个人的一种解读,也是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阐释学正是建立在个体基础上的,阐释是每个个人自己的阐释.普遍解释的寻求导致的结果是,结论出来之时也恰是释义终止之时.理性主义排斥个人的参与和演绎.阐释学作为一种哲学,却体现对个体释义权的尊重.而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却经常把学生引导到统一的与唯一的解释上,这是对师生个体释义权的不尊重.

文本当然不只是文字,还必然特指那些本本,尤其是被认为属于经典的那些本本.可是,这些本本亦必是由许多文字构成的.文字以及由文字组成的语言,这是本本的实体.不过,本本一般还是可能包含人更丰富更深邃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文本,实乃人文的本本,文本是以人本为基础的.

三、后结构主义的质疑

结构主义于20世纪中叶盛行起来.皮亚杰(J. Piaget)的《结构主义》,“要检验现在各个领域里出现的主要的一些结构主义”[5],乃结构主义集大成者.在教育领域,布鲁纳(J. Bruner)的结构主义课程观曾经产生过十分广泛的影响.

对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可以说,结构主义是理性主义这根藤上结出的瓜.它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结构,连人也是一种结构,任何本本也不过是对一些不同结构的表达.结构的方法甚至催生一种世界观,这就是结构主义.这种哲学渗透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还渗透到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

可是,后结构主义出来质疑了.一个文本,在甲看来,是A型结构;在乙看来,可能是B型结构.相对于甲,乙岂不是重建了结构吗?岂不是将A型结构拆解了吗?

进一步的解释是,每个人都可能是带着自己的心灵和特有的视角走进文本的.于是,从流动的观点来看,并不存在一种普遍的、能够定格下来的结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应该关闭师生们自己的心灵,不应该遮蔽师生们独特的视角,不应该逼迫或诱导师生们在文本外缘打转,而应该引导并促使师生们走进文本.

换言之,每个人都是文本的阐释者.从这样的结果来看,还是回到了阐释学.

当结构主义作为理性主义大树下的一株小苗生长起来的时候,也是排斥了个体的人而进入一种似乎普世的、与人无关的境界,并且人只是作为一个物种而存在的.

理性主义哲学和被称为阐释学的哲学,看来都离不开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它们的差别主要在哪里呢?

从牛顿(I. Newton)以来,似乎都证明了希腊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力量.这种理性主义导致一种科学信仰:宇宙间,大自然里的一切都由因果构成.这种信仰确实带来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与此同时,科学主义也逐渐抬头.由人发现的科学,由人建立起来、发展起来的科学,反而使人本身丧失地位.科学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似乎使人变得渺小. 作为教育家、哲学家的胡适先生,在一场关于玄学与科学的论争中,竟说过这样一段话:“在那个自然主义的宇宙里,在那无穷之大的空间里,在那无穷之长的时间里,这个平均高五尺六寸,上寿不过百年的两手动物――人――真是一个藐乎其小的微生物了.”[6]

科学寻求的是唯一真理,但是,科学的意义,在不同的人看来并不一定是相同的,真理的意义并不一定的唯一的.只要有人并通过人的阐释的介入,也会呈现多样性.人不是渺小的,科学既由人来发现,又由人来解释.

四、自然与人文

对于自然,人们寻求唯一的因果关系,却加以不同的解释;对于人,人们不只是寻求不同的解释,而且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解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到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景象.

即使是曹雪芹、莎士比亚(W. Shakespeare),不同的人就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对一部《红楼梦》的研究竟然构成一门壮观的红学.这就是人文,其多样性正说明阐释学存在的必然性.

似乎阐释学主要是存在于人文领域的.但是,对于自然界,也远不是单一性、唯一性所能解释的.大自然本身的基本特征就是多样性,多样性也正是物种生命力的表现.连天上飘下的雪花也有数万种不同形状,更何况动物世界了,更何况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的人了.“大自然给每个人设计的原本的蓝图是不同的,唯一的,这是每一个人唯一性的主要原因”,再加之每个人“生活历程,所处环境,遭遇病菌,食物优劣,外界压力,患病经历等的不同”[7],更是呈现多样化.大自然给自然本身设计的蓝图就已是千差万别的了.至于人,每个个体都是可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

神秘的大自然,把最神秘、最神奇的色彩涂在人身上,让每个人都是神秘、神奇,从而是神圣的.每个人也因此而拥有尊严,拥有不可剥夺的平等、自由权.

科学适用于自然,阐释学适用于人文,这不是绝对的划分.

人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吗?然而,它是很奇特的一部分,这是人的奇特,却也是大自然的奇特.

宇宙存在了137亿年,我们生活的星球也有了45亿年历史,可是,人却还只有382万年.人在大自然中,还处在婴儿时期,还只是依偎在大自然的襁褓之中.可就是这个婴儿般的人类,给这个星球带来无数的故事,并且,使得人类再去解释自己比起解释大自然来更为困难.例如,宇宙是怎样起源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毕竟有了康德(I. Kant)的猜想,并且,这个猜想已接近于被证实.可是,人类及其意识是怎样起源的,对此,除了一点零星的考古学材料外,我们几乎还一无所知.

大自然造就了人,人造就了超自然的神奇.我们可以说,这既是大自然的神奇,又是人的神奇.人的超自然的一面也来自自然,人的神奇也缘自大自然的神奇.人写下了无数的诗篇,人绘出了无数的画卷,无数诗情画意,既献给了人自己,也献给了大自然.在哲学里,这叫做“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思想曾经危害了地球的几块地方.但人类文明已经普遍达到一种境界,那就是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一致性.人最需要的是,敬畏大自然,并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这句古希腊箴言,是智者(有人认为是苏格拉底)代表人类发出的声心.而其前提应包括认识自然,否则,我们也认识不了自己.

五、关于卡西尔的《人论》

无数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在研究与阐释人.但是,自然科学家总是热衷于将阐释归为唯一,于是,阐释在自然科学那里总是容易被终止.思考着人的哲学家,也都各自认为他们把“人是什么”说清楚了,但是,另一些哲学家又总是将阐释变得更为丰富,于是,阐释学在人文科学那里不断地生长和发展起来了.

自然科学家们,从生理学、解剖学、考古学、神经学等多角度去研究人.但在不同领域里都是在寻求唯一的被称为科学的结论.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们当然要研究人.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所描述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事实也如此,没有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相同的,更没有在思想、情意、态度、风度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虽然哲学家们面对人的基本问题是相同的:人是什么,但回答却是各种各样的.

美国哲学家内格尔(E. Nagel)的《人的问题》,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 Cassirer)的《人论》,都是很引人注目的.人文主义的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M. Heidegger)、伽达默尔(H. Gadamer)也是德国人.德国哲学高度发达,众多阐释学哲学家出现在德国也毫不足奇.

卡西尔的《人论》无疑把人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唯一的问题只是:人是什么?”[8]7他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8]35,语言的动物.动物不是也有语言吗?但卡西尔认为动物只有情感语言,而人则还有命题语言,“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就是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8]38

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语言的动物,这是对人的一种阐释,还是终止了对人的阐释呢?事实上,卡西尔不仅给出了对人的一种阐释,而且,正因为把人定义为语言的动物而为阐释学提供了更好的阐释,因为语言正是进行阐释的基本表达形式.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语言阐释自己和别人.

人类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语言发展史;每个人的一生,也就是他的语言生成、发展和丰富着的历史,也就是他获得阐释能力的历史,也就是他生命的演进历史.所以,阐释学应当可以归属于生命哲学,而生命哲学正是另一位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ilhelm Dilthey)所最早使用的一个术语.

阐释学体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类文化的尊重.在这种哲学里,认定了每个个体的意义,否定了对任何一种特定解释的垄断权.在这种哲学下,人的意义,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其对阐释的把握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较之理性主义与结构主义,更能张扬人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