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

点赞:2708 浏览:73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人存在于苍茫无垠的宇宙中,既是卑弱渺小的,同时也是雄健宏大的.客观因素如身体机能、历史局限体现了前者,主观特质如感悟思辨、体察认知体现了后者.前者偏重于现世的社会经济生活,后者偏重于唯美的哲理观照生活.如果要加以区分,那便是世俗与审美的区别了.世俗者游走尘世,浮生一梦,乐不得,死于微名虚利之下;审美者超然物外,俯仰自得,天人合一,融于大块造化之中.判别二者,最准确的概念莫过于“境界”.

一、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同异

依照冯友兰的观点,人生境界可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二者偏重于世俗,后二者则偏重于审美了.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人的客观存在的表现,一为无意为之,一为有意观照.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生的终极目的大多指向功利,审美的最高层次却指向超脱.证之于诗,取之于曲,往往叙事摹景为人生,慨叹抒怀为审美,人生是大概念,包罗万象;审美则是其中的特殊构成部分,把心力才智全用在了对客体物象的审视中.这二者往往交融并发、互相衍生,使人生臻于圆满,使审美趋于空灵.王国维所谓“诗人对宇宙人生之态度,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时为人生境界,百态纷纭.万象毕现;出时为审美境界,凝神思虑,暗想冥合.苏轼《东栏梨花》中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前两句白描淡写,素雅风姿,后两句渐转深沉,隽永传神.这说明人生阅历是审美的客观基础,是一切审美活动赖以开展的本质所在,不入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理性判断的意识牢笼,以旁观者的身份体察着这发生的一切.


二、庄周与王国维的境界图式

1.庄子的境界图式

庄子追求的境界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极其动荡的战国中期,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不济,使庄子对现实人生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验,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个体生命之有限、宇宙生命之无限和现实人生之桎梏的洞察,他面对大动乱时代人的苦难、忧患和自我异化,庄子“悲人之自丧”,但他没有力量也没有决心去实际地改变它,最终他在《逍遥游》中让饱受苦难而无可奈何的人们着手于内心世界的自我调整,即他常说的“游心”.如“游心于物之初”、“游心乎德之和”、“游心于无穷”.庄子想用这种办法来消除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逃脱的冲突和痛苦,以求得人自身对世间万物的容纳.这种注重在内心世界进行自我调整的超越方式,在庄子那里被具体描述为“坐忘”,只有超越自我与外在世界二分的“有我”之境,进入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才能体会得意忘形、大美无言的最高审美境界,这也就是最高层次的天人台一式的大美.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大美、至美正是庄子所谓的圣人所达到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境.在这种天人合一式的审美境界中,人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大美之中,有限的生命与永恒的宇宙融合为一体,于是人的有限就变成了无限,这是最高的精神层面上的审美境界.在这一审美境界中,人能发现常人所不能见之美:在有限中发掘无限,洞察到宇宙万物息息相通的本质.要达到这一审美境界,人必须用天人合一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现实世界.

庄子不仅对个体生命怀有真挚的感情,而且由于他对大“道”的体悟与生发,他的情感似乎成了对天地万物的真情,而不是世俗红尘的私情.通过自身的“体道”,让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回到天机盎然与自然生命之道为一体的“物化”境界.庄子不仅是这一美丽的人生境界的缔造者,也是这种理想境界的追寻与朝圣者.所有这一切,从审美的意义上成就了庄子式诗化的人生境界.确实,庄子所追求的个体生命的自由,从生活角度来看,是一种享受:而从人生角度来看,则又是一种审美.

2.王国维的境界图式

从王国维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二者很好地结合.王国维借境界说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以宣泄自己的人生苦闷.王国维将境界的内涵首先理解成人生境界,然后再从人生境界推演到审美境界.在他的美学中,始终贯穿着将艺术作品作为人生苦闷象征与人生痛苦解脱的思想意识,这一点和前文中提到的庄子是极为相似的.

王国维首先强调的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人生阅历的深浅直接决定了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境界的高低.这一思想在《人间词话》中表述得很强烈,王国维认为境界这一概念之所以超越传统的兴趣与神韵之类,是因为境界深入人性与人生的底蕴,是人的灵魂的自然流露.他之所以倡导境界说,包含着替自己、也替当时的中国人在新旧更迭的时代寻找新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他强调一切物事如过眼云烟,惟有真正的审美主体才能以其心灵内在修养对审美对象进行境界的升华,从而达到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在最高层面的共通与共鸣.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明确将人生境界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境界等同起来,他曾经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借用宋词来形容这三种境等于界等于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遥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在这里将古今成大事业与大学问者.与三种人生境界联系起来,认为必须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境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里强调的是,审美境界的高低与做大事业、成就大学问一样,是依赖人生境界中整个心胸人格的升华而成就的.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充满着浓烈的生命体验色彩,充满着人生苦闷与沉郁之感,有着拂之不去的惆怅与凄迷,与他整个人生观与审美观中的悲剧情结相呼应.

三、意境对道的诗学延承

1.道的哲学意蕴

张少康在谈论庄子文艺思想时指出:“因此关键不在于是否人工制作,而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达到在精神上与“道合一的问题”.此语可谓是深中肯綮,入木三分,指明了庄子精神得失之所在,不是关注具体形象的文辞修饰,而是体察事理的哲学意蕴.文艺元素为轻,哲理思辨为重.轻名相,重本质,崇尚天真自然,朴素无华,反对繁丽淫巧,肆意渲染.鲁迅也曾对庄子评述道“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可见他的侧重点是在“道”,而非具体可见的他物.庄子《秋水》篇中甚至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否定了言辞的表达功能,彻底进入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哲学境界.

2.意境的文艺特质

如果说庄子的境界是哲学之境,人生之境.那么王国维的境界则是典型的诗意之境,文学之境,这在人间词话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用“闹”和“弄”二字使境界生发的淋漓尽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在熟读作品的基础上论述二人的整体风貌,可以视为作家论.“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这些话看似论述文理思路,实则为文艺探究,取譬设喻,评定前人.王国维绝无庄子得意忘言式的绝对超脱风格,但他洞悟庄子绝圣弃智似的冲破世间罗网的手段,并始终在文学范畴内发挥意见、确立言说.

3.王国维对庄子的大胆扬弃

王国维美学是在对中国传统美学熟知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哲学所形成的独特产物,深得华夏美学的精髓,深受道家思想渲染,特别是深受庄子启发.以《人间词话》论之,“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正与庄子千萦百转,反复阐述的“道”字是一样的道理,核心概念不同,一为明言道,一为托词论境,如此而已.

王国维对庄子的扬弃宜分别探究,所谓扬是指两人均重意轻神,把事物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看作是第一义,一词一句,文法程式看作是第二义;所谓弃是指王国维别开生面、自成一路,以文学家的眼光评判作品,解读人生,构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从而走出了哲学的樊篱,进入了文学殿堂.这是对庄子美学的一次成功移植,在融入西方元素的基础上使其获得新生,即为成一家之言.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审美上升成为了主流,而人生则后退成为了背景,意境所指正是如此.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境界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概括的说,人生境界是主客体交融发生的原始状态,混沌一片,莫可名状,以哲学为其统帅.审美境界是主客体分离独立的二元状态(主体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客体),主体生情,客体生境,与王国维之说相似.人生大于审美,审美高于人生,人生是审美的显现空间,审美是人生的高级体验,互为依存,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