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开端

点赞:12270 浏览:556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开端出发,分析他的体系具有建构性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即这种建构性的体系所本身具有的性质的预设前提,并对他的哲学对后人的作用做一些讨论.

关 键 词 :体系;开端;过程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2

一、体系

黑格尔认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①.但是成为了体系的理论和主观心情到底有什么分别呢,黑格尔认为主观心情是偶然的东西是不值得相信和用来解释世界的,但是哪个体系又可以是必然的呢,也许一个庞大的看起来严密的体系只不过是比个人的主观心情复杂一点规模大一点的偶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所谓的“必然的体系”.黑格尔认为他的体系可以,但是在他身后也迅速被瓦解了.另外黑格尔推重体系轻视主观心情,是因为在单薄的主观心情中不能够表达出哲学家的思辨能力和哲学的力量,而只是一种小聪明罢了,在这里黑格尔有一个潜在的前提检测设,就是说哲学是一个解释世界和建设某种世界的蓝图的工作,也就是说把哲学当作了一门建构性的学问,所谓建构型的哲学,其本质就是认为哲学是一门积极地有固定内容的崇高的解释世界的指导人类的提供理想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这门学科显得更崇高和终极一些,也就是说它是为人类提供崇高目的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的,这种哲学的特质就是相信人自身有能力认识甚至达到目的,这里充满了人类的自信和积极情绪,这和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他的时代是一个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于征服自然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高度的自信和高昂的斗志,黑格尔的无所不包的体系和近似万能的辨证方法也是这个社会的状况的一个体现.

黑格尔体系和柏拉图开创的理念哲学一脉相承,柏拉图的理念哲学为人类提供了第一个完整而崇高的体系供人们崇拜和敬仰,这种体系以至善为目的,以分有论和古代的辩证法为方法,鼓励人们回忆起来自己在堕落之前的近似神的状态,并努力回到那个状态中去.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大部分哲学家都是力图为人类找到真正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方法,但是这种建构型的哲学,和柏拉图之前及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倾向大不相同.

苏格拉底是另一种哲学倾向的代表,苏格拉底一生不事著述,整日与人辩论,他说:“在每个场合听了我的话的人,总认为我在驳斥别人的事情上是有智慧的,但是事实上,先生们,只有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神谕的意思是说:‘人的智慧微乎其微,没有价值.’——‘人们呐,像苏格拉底这样认识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②这是一种消减性的哲学,也就是说不认为人类能达到认识上的准确和清晰,而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很有限和渺小,苏格拉底一生做的事情就是告诉被他驳倒的人,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可妄自尊大,但是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又对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只要不断的求知不断的追寻美德,人们就可以达到神的居所,在柏拉图的前期对话中,记录了许多他的对神的居所的描述和向往,比如记录他的死亡的《斐多》,对神的天国有着十分精彩的描述,并且他认为只要人的生活是敬神的正义的,人死后就可以和神居住在一起享受极乐.这种消减性的哲学在方法上是消极的否定的,但是在终极目的上是肯定的.黑格尔在这两方面都是肯定的,虽然黑格尔用“否定”最多,但是他的方法显然是十分成套路和固定的,在形式上仍然是肯定的.

二、开端

既然黑格尔认为哲学必然有一个体系,于是就有了开端的问题.关于开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是把自然界的事物当作本原和开端的,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使“开端问题”变得困难起来了,在形式逻辑里,开端被要求是直接自明的公理,在几个这样的公理的引导下,人们的推理不会出错,但是所有的推理和命题都是合乎这些公理的,但是唯有这些公理是没有前提的,它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自明的”,但是主要就是被大多数人承认.所以又可以说形式逻辑的前提是不合乎逻辑的.


黑格尔认为“开端是逻辑的,因为它应当是在自由地自为地有的思维元素中,在纯粹的知中造成的.于是开端又是间接的,因为纯知是意识的最后的绝对的真理”③.其实在《小逻辑》之前黑格尔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就是《精神现象学》,但是在《小逻辑》中他避而不谈,直接从有谈起,而在《大逻辑》中却总能看到和《精神现象学》相衔接的痕迹,比如“纯知是意识的最后的绝对的真理”.黑格尔认为当人们决心谈论哲学时,他首先就已经立足于这样一个层次,即不是经验的层次,而是最普遍的逻辑意义上的纯粹知识.但是在人们立足于此之前,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和积累过程,这些对于开端来说都是间接性的,开端必须表现为一种直接性,就是说它首次出现在纯知这一层次上,也就是世界或说绝对在思维上的开端既包含着思维之前的准备,又有思维刚开始的纯粹的直接性.黑格尔说:“要做的事,便只是考虑或仅仅去接受当前现有的事物,而把人们平时所有的一切想法,一切意见,放在一边.”也就是把在《精神现象学》中得到的成果先放在一边,当然并不是抛弃,而专注于思维上的纯粹直接性,其实作为这个直接性背后的长期准备的间接性无时无刻不对这个简单的“有”起着作用,这个开端即“有”既以长期发展的意识为前提,又要清空自己以满足“开端”要求的直接性,这是一个背景复杂,内涵与前提众多的开端.而且这只能是一个被严格限制了边界的世界的开端,而这个世界,“辩证理性的世界”之外有太多的前提条件.黑格尔自己说:“无论在天上,在自然中,在精神中或其他地方,都没有什么东西不同时包含直接性和间接性,所以这两种规定不曾分离过,也不可分离,而它们的对立便什么也不是.”④

黑格尔哲学开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开端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过程

存在论开篇86节就是“纯存在或纯有之所以当成逻辑学的开端,是因为纯有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进一步规定的东西”⑤.下面又说“纯有若不再是抽象的直接性,而是包含间接性在内的‘有’,则是纯思和纯直观”⑥.前面说不能有间接性,后面又说可以,正是展现了黑格尔辩证思维的地方,也就是说从某方面来讲不能有间接性,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必须有间接性.因为这个“有”必须是有出处的,而不是凭空生出来的一个决心和哲学原点.这个开端的前面的庞大的准备构成的间接性设置了它在开端位置上的直接性,并为它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 ,“但这种纯有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这种否定,直接地说,也就是无.”⑦黑格尔认为,“有”只是纯粹的无规定者,而“无”也同样的没有规定性,因此两者的区别只是一指谓上的区别,或完全抽象的区别,这种区别同时又是无区别.

关于从有到无的过渡,有两种理解的思路,首先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有只是纯粹的无规定者”本身就是一种规定,作为句子它是有规定的,但是从内容上是谈论的无规定性.所以说“有”既是有规定的又是无规定的,从语言的角度看,这种矛盾不是概念的本性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人为的外在赋予的.这是一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思路,但是黑格尔的观点从辩证逻辑来分析则是更顺畅的,“有即是无”是概念自身的内部矛盾的产物,是自身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不只是一个命题或判断,而是概念的自身的生长和展开的历程,“如果说,无是这种自身等同的直接性,那么反过来说,有正是同样的东西.因此‘有’与‘无’的真理,就是两者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变易.”两个最抽象的概念,在变中得到了自己的真正规定,得到建立,获得根据.变是有和无的统一,但是“统一必须在当前的和设定起来的差异中得到理解.变易就是有和无的结果的真正表达,作为有和无的统一”.而且“变易不仅是有和无的统一,而且是内在的不安息”,从而变易就会过渡到定在,“在定在中有和无的对立好像消失了,其实,对立只是潜在的包含在统一中,而尚未显明的设定在统一中罢了.”⑧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对传统的形式逻辑的打破,形式逻辑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为基础,主谓关系不能颠倒,谓词是用来解释主词的,但是在辩证逻辑中,范畴之间主谓关系的颠倒和相互转化正是范畴的生命之所在,比如对“有即是无”便不能用形式逻辑来分析,无不是对有的解释和谓语,而是有转化为无的动态的过程.辩证逻辑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同一个东西由于自否定而产生自己的对立物(否定),而后又转回到自身(否定之否定).这是一个自己对自己的展开和发展过程,动态的,能动的,自为的过程.

四、结语

在每一次概念的演进中,黑格尔都对概念的两个方面做出同样力度的分析,防止出现理解上的偏颇,比如,在谈“有”时,从开端要求的直接性出发,谈它的无规定性,纯粹的直接性;从整个“绝对”的发展来看,要谈它的间接性和内在的矛盾和动力,以便为下一步的概念的演进做准备.也就是说为了达到自己的论证目的,黑格尔会自行的运用自己的思路来改变概念的分析方式,塑造一种能够既绝对又发展的体系.

但是如同我在前面说的,这是一种建构型的哲学思路,他的思路是充满霸权色彩的,即不允许人们有别种的解释世界的方式,他对人的思路的同化和掌控力量十分强大,以至于人们难以再找到新的思路,难以在哲学上有新的进展和创造,黑格尔自己认为他已经达到了哲学的终点,自己就是绝对精神的化身,于是这种很优秀的思想的负面作用渐渐超过了它的正面作用,成为了禁锢思维的枷锁.

面对黑格尔空前的伟大体系,我们自然会钦佩他的强大的思维能力,并且要学习他的方法和视角.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自己的意见,即使是肤浅的意见的理由.我们不能为他的强大的思维所统治和束缚,而成为用他的思路思考的机器.而应该用他的思路来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但是一定要努力走自己的思维之路,学会自己思考.这也是黑格尔体系的最大的功用.

注解:

①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二版.56页

②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205-206页

③ [德]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一版.53页

④ [德]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一版52页

⑤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二版.189页

⑥ [同上]

⑦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二版.192页

⑧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二版.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