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心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现

点赞:4319 浏览:127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陆王心学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在陆王哲学中,对心的崇尚,对人的肯定,对自由的向往,对知行合一的践行,不仅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新思维,更能在西方得到呼应.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在陆王心学中也得到了种种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但更是一种进步的巧合.

【关 键 词 】陆王哲学;人本主义;心;知行合一

席勒认为:“哲学意义上的‘人的学说’是以研究人的本性与本质为主要课题的,他的思想体系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着源远的根源,即以人为本位——万物之本,故称作‘人本主义’.”十四至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为本位,把人作为中心,作为自由的个体,这种思想,在我国的“陆王心学”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陆王心学是儒家学说中的“革新派”,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心学在最初以反传统的形态出现,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发展至后期,产生了多种派别,其中左派的代表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等人,倡导发挥人的本性,接近广大下层群众,不仅更加鲜明地反对“程朱理学”,而且有了初期的启蒙思想,在当时是具有鲜明的先进性的,人本主义思想在陆王心学中的闪光,更是为心学在历史上的辉煌勾勒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陆王心学

心学,尽管称作陆王心学,其实最早起始于孟子.孟子云:“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能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告子)孟子将“心”与“耳目”相对,强调了“心”的主导地位.

陆九渊,陆九渊号象山,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鼻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成为“陆子”.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王心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他讲学的基本宗旨.他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他提出“知行合一”和“执行并进”说,认为客体应顺应主题,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才能称之为“善”.

陆王心学,起于孟子,发于陆九渊,集成于王阳明,可以说,陆王心学是心学的代表.陆王心学囊括万千,不仅包括哲学思想,还包括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在陆王心学中,有很多智慧的闪光点,在这些闪光点,有着无数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现.

二、人本主义

在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待的哲学称谓.一般认为,“人本主义”有三种涵义:一是特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素;二是专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认得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其中主要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中心的哲学思潮,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等.而本文所探讨的心学中所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正是依据人本主义的第三种涵义得来.人本主义分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本主义、作为人本精神或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和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所主张的是一种人生目标.它端正人的人生态度,严肃人的人生责任,肯定人的人生需求和人生理想,要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承认.它要求人追求幸福、荣誉、友谊、信念.它不否定人,不诋毁人,不限定人、它给人以希望、目标、理想、肯定.

三、陆王心学中的人本主义体现

(一)对人的肯定

陆九渊云:“恻隐仁之端也,羞恶意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孟子认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而陆九渊将之四者都归结于本心,认为本心具有自己面对世界的意志,本心就是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王阳明的心学又更进一步,他强调“心即理”,从心中本具之理的观点出发来规约,化解外在物理.这就是以心来“格物”,“心”就是度量万物的尺度.“心者人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心是人的主宰,心最主要的道德理性,人最重要的是心,心是人的力量之所在,智慧之所在.西方哲学所说的人本观,就是孟子所说的心、性、情,而心、性、情,就是陆王心学所说的本心.它们用同样的手段来感悟世界,体味世界,度量世界,以了解,以重构,以深化,以消融,以之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以个人的“善”,来组成集体的“善”,最终达到社会的“善”.

(二)对自由的向往

陆王心学讲求“心外无物”,王阳明曾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万事万物都依赖于自己的心,有心才存在心外之物.王阳明少年时曾说过:“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封建的科举制度,是读书人心中最好的成功路径.然而心是自由的,就可以打破思想上的桎梏和枷锁:王阳明认为,登科及第并不是世界上的“第一等事”,“读圣贤书”、成为圣贤才是自己心中的第一等事.这是心学的反叛之处,也是心学的自由之处.王阳明主张“破心中贼”,因为心中的恶念才是作恶的根源,心是自由的,就有了自由的思考,自由的感知,“恶”也会趁虚而入,但是正是因为心是自由的,心中的恶也可以由对外界的度量来融汇外界的道德精华,来净化自己心中的“恶”.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受心学的影响,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之一,他认为“盈天地皆心也”,而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 “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以此彻底否定了君主“家天下”的行为.这种思想上的反叛,以及跳出传统的思维,与心学的开阔心性宗旨是分不开的.心的自由,就带来了思想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三)强调“知行合一”来完善道德,以完善自我来带动社会

王阳明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说.他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知道“孝”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人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认为知行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心学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心学并不是空中楼阁的学问,它用完善自己的方式改造社会.通过践行自己的“知”,来完善自己的“知”;通过克服自己心中的“知”中有的“恶”,来完善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道德得到极大的完善,达到“善”的目的.心学强调自身的完善,但是并没有忽视社会,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对自我的完善就组成了社会的完善.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本主义,主张人文精神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目标,这种人生目标表现了他们对人生态度和人生责任、人生需求和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以及幸福、荣辱、友谊、生死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心学以“内王”实现“外王”,就是人本主义通过对爱、理想、至善的追求实现社会的大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在目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结语

陆王心学作为我国哲学历史上的宝贵遗产,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它启迪民智,打破桎梏,开创思想,践行本心,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西方的人本主义学说,尽管有着种种的争论和分歧,但是关于对人,对个体的尊重,对人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的作用上是有着共同点的.此二者,互为体用,互为例证,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起了有目共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