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对自我虚拟人性之探微

点赞:5770 浏览:20922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虚拟自我是近年来活跃于人学界的主要概念.作为自我的重要内容和人学研究之核心,它不仅促就了自我人性的丰富和发展,是自我的精神性表征,也是对自我虚拟人性的总结和概括.由于虚拟实在技术所造成的多种非确定性的存在,虚拟自我陷入虚拟异化的生存困境之中.随着人文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与接洽,虚拟自我必将会在痛苦境遇之中找到摆脱异化之路,并以芬芳之花朵绽放在人学百花园地.

关 键 词 :人学;自我;虚拟人性

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5-0070-05

虚拟自我作为人学领域一个核心范畴,其璀璨之虚拟学说或许将来成为人学百花园地一枝奇葩.人的问题离不开对人性的关注,人学研究更是离不开对人性的考察,虚拟人性作为人性的一个方面,自然在人学探究之列.以下拟从人学角度探究自我虚拟性质特征,以求丰富和发展人性的多面特质.

一、虚拟自我促就自我人性的丰富和发展

自我作为完整的主体——人的体现,具有现实性和虚拟性两个不同的方面,自我就是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的统一.人的自我具有现实和虚拟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很正常的,就象人表现为善性与恶性两种特性一样并不奇怪.自我的虚拟属性在灵境技术或者虚拟实在技术出现以前,特别是在西方近代以前的古代和中世纪或者是中国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是比较贫乏的,但并非没有,只不过仅仅表现在主观思维空间.在那时,自我虽然可以通过主观意识表象进入表象空间而进行虚拟的精神生活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在当时比如西方人们囿于宗教对现实的、世俗的人及社会的物质、精神双重压榨和剥削,或者在中国现实的人囿于正统儒家纲常的绳捆索绑,人们能够在自己的主观意识表象空间通过表象虚构过上精神生活者毕竟只是少数人,因为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思想、甚至精神都由于寄托给宗教方面的上帝或者“纲常”而使自身处于精神十分空虚和物质极度贫乏的境地,根本就没有机会来考虑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我由于缺乏全面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在现实中多数表现为生物性实体的自我存在——一种不健全自我.所以,在数字化以前或叫前数字化时代,自我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是一种畸形的自我,因为自我缺失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东西——就是自我所能表白自己的精神属性.在欧洲,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才开始注重和关注人的自身的人格、人性问题以及自身的发展问题,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到目前为止,人的感觉解放、感性革命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日益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要求,并使自己逐渐成为自己的视野中心.从人类文明史角度可以看出,世界人性的发展历史无非是人的感性与理性内在系统结构的辨证运动历史,理性与感性构成了清晰的人性历史的经纬网.

(一)人的本质的感性存在

从世界人性发展史可以知道,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常用来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和自由程度.因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主要是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身的感性存在.马克思早有论述: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存在于人自身;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对象是作为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由此可知,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性的论述表明,人与自然关系具有二重性:人既是自我意识,又是对象意识;既有人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既是主动的,又是受动的.从心理学上也可以证明人的感性存在:一方面,感觉作为心理机能,具有非理性、非线性及非系统性特征,多表现为感性、直觉、梦幻、心灵感应、超前意识,等等,人的本质是希望自然感觉能满足心理所愿,如行为自由、解放思想、精神升华等;另一方面,感性展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矛盾性.人的生存矛盾性就是人追求理想、追求精神升华的动力.感觉是自我反映周围信息环境的最早因素,是知识的来源,是人改造外部环境的开端.

(二)虚拟实在技术等信息科技导致人的感性解放并达到自我人格整合

现代高科技——特别是网络科技所提供的生产力主要体现为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生产力系统,其中推动生产力向信息技术转移的正是人.人所以能推动传统生产力向信息技术的转变主要取决于人的感性解放和自我的人格整合.这主要表现在:

1.全球化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推动了人工智能革命,而人工智能革命又反过来促进人的解放和人格发展.从虚拟实在的仿真技术来看,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对人脑的模拟来达到人的感觉能力.科学家们根据人脑结构和工作原理提出神经网络模型,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在微观上模拟人脑的一切感知活动.现在用作大脑的微电板记录技术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同步记录大脑的微观和宏观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从心理学上看,人工智能就是功能模拟和符号推演,即运用实验心理法,搜索和考察人在各种情景下解决各类问题时的言辞素材和行为表现.进而,通过对这些实验材料进行分析,以掌握人群在知觉、记忆、理解或解决不同问题时有什么反映及心理变化,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事实上,“无论是结构模拟和神经计算机从微观上模拟人脑,还是功能模拟和符号推演,从宏观上模拟人脑,都得具有符号和操作系统输入符号、输出符号、存储符号、复制符号、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转移等6种功能的完善的信息加工系统,更离不开人的智能,并且这一操作系统的关键是人的感觉能力、生理反映和生理机能的整合.”[1]

2.数字化技术导致人的感性解放及人格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计算机三维技术、模拟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导致人的感性解放;(2)数字化革命拓开人类感性空间.这主要是由于数字化虚拟使人类真正拥有两个世界和两个平台,两个世界分别是:一曰虚拟世界,一曰现实世界;两个平台分别是:一曰数字化平台,一曰现实的自然平台.人在主观表象空间虽然也具有虚拟特性但所渴望的精神愿望并不能变为现实,只有在虚拟空间中,这些在主观表象中的虚拟才可能变为现实;同时还能在虚拟空间表达出与现实自我相对的虚拟自我,使自我的人格真正丰富和丰满起来.虚拟自我如果进入灵境技术支撑下的虚拟空间,那么将更加能够体现出自我人格完美的力量.因为在这种神话般的虚拟空间,虚拟自我可以体验上天、入地和下海的绝妙感觉,可以成为自身希望成为的任何人,可以约会情人感受拥抱和激动.这种灵境技术既是虚拟自我进行虚拟实践的存在形式,也是人的新型存在状态,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塑造着人的发展新阶段. 3.生物科技推进了“DNA芯片”的研制和基因的破译工作,这将带来一场全面的人类革命.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借助生物技术自行设计某个器官,甚至规划人类未来.基因芯片可以通过基因探针,根据碱基配对原则捕捉相应的DNA,从而进行基因识别.人类通过基因识别意味着人工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操纵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组织、心理结构、大脑功能、人特有的感觉能力、记忆和基因的未来等,因而影响到人类最自然的感觉本性.更为重要的是将其运作语言移植到生物系统中,改变人的感性DNA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感觉解放和感性革命.总之,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联姻改变了人的感性存在方式,并使人格自我重组以后得以更加完美[2].

二、虚拟自我是人对自己的一种精神性表达

人要表达和表现自己,除了展示自己的物理性质特征和外部体能特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展现出自身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性.虚拟自我就是自我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结果和体现.

平时我们常说“人之所以成为人”这个词,意思是说人之为自我,人表现了自我,也可以说是人先有了自我其次才成其为人.动物没有自我,自我也可以作为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自从人与动物分道扬镳,动物就以其“完成了的”方式去适应自然.人却不一样,因为人是“未完成的”,人要自己去争得在所有生物领域里最高的生存权、拥有权、支配权,就要不断地处理和解决好关涉自我的两方面的关系和内容.

这就是说,自我要处理好、解决好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所必须克服的问题是:一为释放自我;二为表白自我.先说第一点,自我要释放自己,就是自我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也就是自我释放.自我通过释放自身能量所要处理的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为了获取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能量,以使自身能够居留“人世”并获得生存权,直接表现就是获得物质性或实体性的能量.自我在拥有了居留人世生存权并获得生存所必须的能量之后,也就进入了自我的第二个问题,即自我的表白.所谓自我表白,就是自我的表达,自我的言说.自我进行表白和言说,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自我的精神问题,比如说自我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他人的认同以及环境的认同等.当然,自我表白除了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之外,自我还需要求证于关涉自身的自己对于自己的认同.自我要得到自身的认同就不得不首先满足自我的精神需要,因此,自我表白直接还是为了使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灵渴望,以弥补心灵的贫乏和孤寂.自我通过表白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主要还是需要处理好自我自身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自我、自我与自己的自身的关系.自我只有处理和解决好自身与所有他者的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之后,也才可能有精神生活,才有机会进行自我表白.因为自我的一切内容,不是社会的,就是关系的,在这两项之间若缺失任何一个内容,自我就不圆满或最起码也是自我的缺乏,或者就根本不是真实的自我.

自我的表白方式无非两种,一是通过自身自行解决,一是通过借助于外部力量以实现自我表白.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链接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出现以前,自我表白形式单一,别无它途,自我作为主体只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表象出自己的虚拟性的精神生活和所渴求的精神世界,自我从自己的表象虚拟空间中建构、修改、纠正、实现自我,以满足自身心灵的渴望和心理慰籍.这种自我表白其实也是一种释放,是释放压力、消解抑郁以及排遣郁闷等意思上的释放,它并不同于在自然界获取能量的索取式释放,而从自然界获取能量的释放是力量的释放与物质实体性东西的获得同时进行的,是双向式的,目的是维持自身生存而必然的释放,是获得式释放.心灵的自我释放,是表白式释放,是不具有获得物质性、实体性东西的单项式的释放,得到的只是虚拟的心灵安慰而不是物理性的东西,这种安慰若算是获得的话,那么就只能是说获得了虚拟的温情或者是虚拟的动力.自我通过表白,释放了郁闷、压抑,获得了精神性动力和智力性支持,以及心灵方面的慰籍.这种表白是有利于自我合理、健康、正常的发展的,但这种表白是不充分的.如今人类的释放和表白由于借助了外力——计算机技术、网络链接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自我的表白就有了充足的表白空间、表白场景、表白方式、表白机会以及表白内容,这是自我表白的空前繁荣,因为这种自我表白可以使人获得一种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希望的人学归宿一样,可以使自我在虚拟空间达到一种自我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虽然这种表白是一种虚拟而非实在的,但却是人的自我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时代自我借助于网络和虚拟实在技术进行表白,就摆脱了自我的那种纯粹主观的意识幻觉和空虚感,自我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通过借助一系列硬件设施和软件辅助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渴求的理想通过电子场模拟出来,自己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肢体——手、脚、目、耳、鼻、大脑等感官参与其中,并亲身体验这种表白的乐趣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安慰和享受,比如,似真的拥吻、爱抚以及开高速奢华跑车的感受和亲身感受恐龙时代恐龙的庞大的巨型身躯,或者感受被威苏维火山岩浆埋没的文化名城的昔日繁华,等等.因此,可以说自我在虚拟世界里的所有体验都可以被称为一种自我表白方式的革命,自我表白方式的解放.

自我借助外力在虚拟空间通过表白获得所需要的实在感受,实则是自我获得的第二人生.虚拟自我在第二种生活方式里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极度展示和表白自己,开虚拟飞机,穿虚拟服装,甚至可以在指定区域享受虚拟的性放纵.在这个虚拟社区里,自我通过天马行空地表白的放纵,可以随意改变自我的外型、性别、甚至人种和肤色.自我借助外物进行直白,在几十年以前还是幻想,现在已经变成现实.自我表白除了释放压抑、获得慰藉之外,主要是想以此实现自我心中的理想,以达于自我实现.而虚拟实在技术就是能够让自我表白达到梦想与现实的交汇点.

三、虚拟自我的人学生存困境及出路

(一)虚拟自我的生存困境

虚拟自我是自我的一个方面,属于人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虚拟自我目前尚未被学界广泛接受和认同,是因为虚拟自我与虚拟空间有其生存上的困境之处所致.主要表现为多种非确定性所造成:

1.虚拟自我在虚拟空间的无中心、去等级特性所造成.虚拟自我的这一特性主要原于网络最初的设计理念和实质,因为因特网本身就是由遍布世界各地的无数个无中心、无等级的节点构成.因特网的无中心、无等级,使得从任意一台电脑登陆网络的主体把自己虚拟化为任意一个具有ID身份及一串.这样的结果是,真实的自我就被投入数字化的盐酸池中消解掉了,虚拟自我成了隐匿的到处流动的、身份还不断以电子书写方式构成的“多重的、分散的、极度碎片化的”[3]75虚拟存在了.正如利奥塔在《非人》里所说的:“电子文化促成了个体的不稳定身份,促成了个体多重身份形成的连续过程.”[3]76 2.虚拟自我在虚拟空间的交往虽具有主体性张扬和个性的表露,但虚拟自我并未摆脱虚拟生存的文化霸权的限制.众所周知,文化霸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意思是在某个单一群体操纵下所形成的一种广为公众接受和内在化的主宰性世界观.虚拟自我在网络中的生存虽然消除显性霸权,但并未从根本上清除一切霸权,虚拟空间仍残留着隐性的霸权.这是由于虚拟网络这项技术的主体在向虚拟自我和其他虚拟主体提供一种新的生存空间的同时,必然要同时接受他们的语言、价值等文化产品,技术因此被绑上文化的霸权特质.正像德国技术哲学家F-拉普所言:“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应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4]47

当前,虚拟自我的生存困境所遭遇的文化霸权突出表现在对生存语言的专制、限量知识批发和美国对互联网的操纵等方面.美国是互联网的大本营,“进入交互网络,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进入美国文化的万花筒.”[4]85埃瑟-戴森也认为:“今天的Inter带有明显的美国味道等美国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微妙交织是一个很大的迷团.”[5]

3.虚拟自我在虚拟空间所遭遇的人学困境是异化.由于虚拟自我受制于技术,所以虚拟自我成了技术的奴隶,背叛了人之为人的本性,虚拟自我丧失了自我本性,成了“他者”.主要表现为虚拟自我一旦上网就沉溺,离线就失落错位.虚拟自我的生理异化反映有心血管压力增加、视力下降、双手颤抖、食欲不振、全身疲软等;心理异化反映有思维混乱、情绪压抑、社交面狭碍、与亲人关系冷落等方面.虚拟自我陷入虚拟生存异化之地,最终会成为一个流离失所、既无力对自己负责又无力他人负责的异化了的“电子人”.这些异化成为电子人的虚拟主体,由于失去自控性,终将破坏其他虚拟主体的虚拟生存,如果不及时制止将进一步加重虚拟自我在虚拟空间里的虚拟生存的异化程度.


(二)虚拟自我的自救出路

对于虚拟自我生存困境的解决,可以尝试以下原则以解决异化危机,并给虚拟自我一条自救的出路:

1.虚拟自我的自律.这是态度问题.这就是说虚拟自我要具有良好的上网心态,为此必须保持心境平和.自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自我调节机制方可自我防范以免陷入异化:(1)自我对于网络要做到进得去,又出得来.就是既能进入虚拟空间,又可以平静、及时返回现实空间,不把在虚拟空间中的矛盾和心情体验带回现实,并对虚拟空间里面的意境一笑了之.(2)对于网络,自我还要做到上得去,下得来.就是上网就是浏览新闻、寻找促使自己生存、进步的信息,离线就是下班,轻松平淡,千万不要对虚拟温情动了“凡心”.(3)忘得掉,找得回.就是说,对于在虚拟空间所遭遇的感情洪流,统统不要在大脑内占“内存”,消除无用内存,清理出内存空间,真正作到“遗忘”;同时,对于真正网友还要真诚对待以找回虚拟空间中的一抹清风,忘掉不快的,找回愉快的,这就是人的或者说是虚拟自我的自我疗救之法.其实,客观地说,所谓网络空间的自我异化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因为异化者毕竟是少数,心理和人格健全者常常是不会被那些虚谜幻想所“俘虏”的.

人学对自我虚拟人性之探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我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虚拟自我的时间控制问题.对于这一点,自我适量掌握.一般来说,每次上网时侯不要时间过长,以免一不留心陷入泥沼.古语说得好:“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加强自我上网时间控制,是最有效的行为控制办法.对于这方面,没有诀窍,只有时间表制约,工作时间最好不要上网浏览与工作无关的内容.

3.尽量避免浏览网站.因为这些网站就像一个老虎夹子,谁胆敢以身试夹,它就夹谁的脚.再大胆的偷腥者,也不免具有被夹的风险.总之,从主观和客观上双面下手去克制异化,可能会有些效用.但是治本的办法还是要靠自我的素质、修养和态度,一旦自我真正具备了高尚、文明、客观、自律的上网风气,那么网络清风气正之日指日可待,娱乐、学习与游戏之融合气氛就会扑面而来.

四、虚拟自我的未来与人学展望

虚拟自我是自我的一个精神层面,已毋庸置疑;而自我又是人学研究的中心,那么能否说虚拟自我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虚拟人学能否成为人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就有助于专家、学者及同行们的广泛关注以及进行更深入的论证才能作出结论.其实,虚拟自我能否成为哲学人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关键还在于虚拟自我是否具备“创新”的意蕴.如果要考察虚拟自我是否有“创新”特征,还要考察哲学圣人们是怎么说的.对于“创新”的经典论述,黑格尔曾认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马克思也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可见,创新就是看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当时时代的精神脉搏和反映当时的时代问题.从虚拟自我的出现和影响的广泛程度来看,它的确是当今社会上一个令人头痛又难以用简单、粗暴方式解决的时代问题.所以,哲学要创新,哲学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哲学要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对这个普遍的社会的现实问题都视而不见,怎么作启人心志的智慧之学问和其它学科的指导?由此可见,虚拟自我作为哲学研究的当今时代的创新点是成立的.推而广之,虚拟自我完全可以成为人学研究百花园地里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将会受到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广泛重视.

既然虚拟自我可以作为人学研究领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成为人学研究的新的亮点,同时传统的人学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范畴规整都将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得到更新,那么,人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变革是毋庸质疑的,更将影响到传统人学的理论根基和深度,这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但是,“这场变革是否(如某些学者所认定的那样)以虚拟为元起点呢?它是否是对‘以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的所谓传统哲学的根本扬弃呢?它真的是从现实性哲学向虚拟性哲学的历史性转换吗?未来哲学真的是一种虚拟性哲学吗?”[6]有学者对此疑虑重重,不少人则对此持观望的态度.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属于现实性哲学,而现代的社会则是充满虚拟的社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合时宜”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虽然马克思哲学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但是它实际上却具有实践性和革命性很强的创新品质,它的辩证法包含着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具有否定的意蕴,就是极好的革命性说明.

一些学者不赞成哲学的从“现实性”向“虚拟性”转向,认为虚拟性问题的凸显,并不是以“虚拟性”为元起点的虚拟性哲学转向取代传统哲学的充分必要条件,对于无论多么“虚拟”的技术,如果离开了现实的人的智力和体力,一切都将不存在,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虚,所以现实性哲学不会向虚拟性哲学发生转变.其实,这种肤浅的、表面的争论意义不大.

前已述及,虚拟性问题或者现实性哲学能否发生向虚拟性哲学的转向,主要还得看“虚拟性”问题对当代哲学影响的程度而定,如果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拟性问题占据整个哲学研究的中心,并对现实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也接受并承认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那么虚拟性哲学就极有可能代替传统性的现实性哲学而具显学的位置;如果虚拟性问题只是昙花一现,在人面前打了一个幌子又溜走了,并未引起人的普遍重视,那么,虚拟性就只能作为一个时期的问题而被人研究,却不会成为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简言之,生命力问题,虚拟性哲学能否取代传统哲学的问题,其实就是看虚拟性哲学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问题.推而广之,虚拟自我是否能发展成为虚拟人学问题,就看虚拟自我问题有无生命力的问题了,就看虚拟自我问题能否被广大的学者、学界所认同的问题了.对于未来的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而别无它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