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生死观

点赞:15410 浏览:688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将从中国先哲们对待生死的态度,来分别探讨一下儒家和道家所持的生死观,揭示其现实意义,并希望通过本文能给人以启示和慰藉.

关 键 词 :儒家;道家;生死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0-0060-02

生命是我们每个人生来拥有、又最难割舍的东西.“生”与“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面临的两大根本问题.早在两千年多前的中国先哲们就曾思考并回答过这些问题,或者在其思想学说中对此类问题有所体现和影射.本文就以生命面临绝境问题为引子,来简要探讨一下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所体现出的生死观.

一、儒家思想:“不知生,焉知死”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中的生死观理所当然由孔子奠基.据《论语先进》记载,有一次子路向老师孔子询问有关祭祀鬼神的事时涉及到了死的问题.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认为,人不懂得生也就不会值得死,人活着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搞懂活着的道理,搞懂人应该如何活着;至于死,且不必管它,或者是到死的时候再说,或者是懂得了生也就懂得了死.

当然,孔子所说的“生”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说的“活着”,而是指人应该如何活着,活着应该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后由生知死,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死的意蕴.显然,孔子在这句“未知生,焉知死?”简简单单的话语中表达出知生必知死更为重要的观点.

知生的意义,就是要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进取,不能有一刻的止息懈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是一切活着的人所应知道的最根本的道理,知生就在于“不息”.

儒家固然强调知生,视死为对人生的否定,但也不回避知死,只是认为死作为生之息,其意义不是独立的,人须从知生去知死,将生死统一起来.儒家学派认为,生与死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可以相互循环的.生之理换一个角度,就是死之理,反之亦然.

通过反思一生的历程明白了生的道理,理所当然就懂得了死的真谛,即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那么死就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二、道家思想: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是与儒家并驾齐驱的另一个思想流派.它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影响不如儒家大,但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人生情趣方面,其影响一点也不逊于儒家.道家由老子创立.本文主要以庄子的生死观作分析.


庄子对待生死是无为态度,最明显地表现在对待其妻子的丧事上.《庄子至乐》中记载了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在庄子看来,人在大自然的浑沌迷茫之中,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开始是由于气的变化才有了形体,而形体的变化进而有了生命,最终又回到死亡.一物的生成源于他物的死灭,一物的死灭又是他物的生成.人的生命是气的聚合,气聚合了则是生,气离散了就为死.生死并不神秘,它不过是事物相互转化的自然过程,是气的自我聚散的过程.万物由气产生后从来就不守着业已生成的固定形态不变,而是不停地以不同的形态相互转化,天下万物就这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生死死,循环往复,永不停息,这是自然的一种和谐与均衡.

道家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共同起源,道是没有终点和起点的,然而,世间的一切事物却都有生死;生的到来,是不能推却的,生的离去,是不能阻止的.庄子深深地懂得世间一切事物和人生都具有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性,因而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来对待它,从而达到超越生死、哀乐不入的旷达的精神境界.正因为如此,庄子尽管愤世,但不厌世;尽管嫉俗,但不离俗;尽管不悦生,但也不逃生;尽管不恶死,但也不乐死.

当一个人的生命面临死亡的威胁,使得生命陷入绝境时,与儒家思想截然不同,道家的思想让人以一种豁达的、自然无为的和超脱的态度对待即将来临的危险,而不会去思考自己生命价值的问题.死亡就像昼夜更替、四季变换一样平常无奇,不必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和身份地位而贪生和怕死.人之得生只是由于自然的时运,死亡也不过是顺从自然本身的变化.人恋生而忧死,乃是被人事和利益所束缚而得不到解脱的表现.人左右不了生死,就只能视生死为一,以平和的超脱的心态顺应自然的变化与更替.

三、儒、道家哲学的生死观的启示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生死观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但是,他们分别从自己思想根源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阐释他们对待生死和生命价值的观点和看法,虽然其思想形成于两千多年前,但是还是对后世的生死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对当代社会和现实人生也有着很大的启示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儒道各自的生死观及超越生死的方法我们不难看出,超越生死并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一种精神境界.同样,像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仪有些已经不符合时怎么发表展的潮流而遭淘汰,但是他那种为了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现时代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当然,处于当代社会中,生命陷于绝境的机会不像以前那么多,大多数是处于平和与安宁中度过的,我们就应该审慎地对待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总之,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合而为一,并为我所用,创立出一套符合人文关怀、社会特征和时代潮流的生死观.

以上是我自己对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一些理解和探讨,还有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难免会有一些偏颇和不当.只是列举了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对其他的流派没能论及;并且对儒道两家的论述也不够充分和具体,只是列举了一两个事例加以分析.不周之处希望老师能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