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历史的秘密

点赞:9886 浏览:435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历史,不是脱离人的抽象存在,而是人的活动的现实展开.作为人类活动最基本方式的生产,既是人通过物质生活确立自身存在方式的客观相似度检测,又是人通过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关系建构的现实基础.因而,在人的存在和历史发展意义上,生产不仅构成了历史的秘密,而且也是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有效棱镜.

关 键 词 :生产;历史;解放;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实践概念占有着核心地位.实践的内涵是通过人的现实性活动(如生产、劳动等)展开和确证的.在人和历史的关系意义上,生产作为人的历史性活动,集中凸显着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客观性和能动性.因而,从生产活动历史,既是对实践的哲学内涵的澄明,又是对人与历史真实关系的澄清.那么生产何以构成历史的存在论根基?生产开显着怎样的解放意蕴?生产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有何内在关联?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展开的基本问题.

一、生产:历史的秘密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生产活动,不仅建构和展开着个体的生命存在,而且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存在论根基.

生产:历史的秘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关系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虽然生产的直接意义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确立对个体存在的支撑,但生产一开始进行,就不仅直接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且敞开着生产生活的社会历史内涵.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力’”[1].可见,生产方式不仅体现着生产活动的社会性内涵,而且体现着生产活动的历史性内涵,“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构成了社会历史的诞生地和秘密.进而,生产力的总和构建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马克思总结道:“人们之间一开始就具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由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2].社会历史不过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特定的物质联系,这些物质联系是由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构筑的.由此,历史不再是人之外的抽象存在,而是人的活动的现实展开.

物质生活的生产构成了马克思建构人和历史的初始地平:首先,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生产建构并展开着人的生活,这是生产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本体论意义;其次,生产构成了社会历史存在的基本条件,即生产展开并构建着社会关系和历史状况,这是生产对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本体论意义.

三、生产:人类解放的秘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考察了一般意义的生产,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内含的人类解放意蕴.

首先,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异化的产生和扬弃.马克思以生产为理论棱镜到了由现实的分工所必然造成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可能性:随着生产高度发展,扬弃异化性也是必然的,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导致异化的极端化并走向崩溃.


其次,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发展的历史形态和内在矛盾.马克思从历时性视角通过对私有制框架内资本的考察,揭示了切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三形态”:与行会相适应的“自然形成的资本”;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相适应的“活的资本”;与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工业资本”[3].在第三阶段,大工业在创造“世界历史”和确立世界统治的同时,也凸显了大工业生产的内在矛盾:工业发展本身的产物――私有制成为大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是因为大量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得不到有效利用.这就是大工业生产所蕴含的无法解决的矛盾.

再次,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的生存处境和解放意义.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无产阶级,“这是一个真正的同整个旧世界脱离而同时与之对立的阶级.”[4]这就是大工业生产所创造的社会关系:无产阶级与旧世界无法调和的矛盾.在大工业社会中,人的自主性的生产活动下降为维持生命存在的手段,人沦落为抽象的、异化的人.这种生存境况使革命成为必须:个人的力量只有在联合中才是真正的力量,这就是消灭现存状况的共产主义运动.所以,共产主义的特殊任务是消除迄今为止自发形成的历史前提,并使之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三、生产:哲学观变革的秘密

马克思不仅通过哲学的逻辑规定将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置于以生产为基础的人的活动之上,而且以生产为棱镜观测生产力、分工与所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将历史的秘密表达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从而完成了哲学观变革.

从共时性视角看,社会关系和国家结构是在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诞生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5]因而,历史性的生产活动构成了解密社会和国家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从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所有制出发,通过回溯生产和分工发展揭示了社会和政治关系同生产的内在关联,将实体性的社会政治结构回落到功能性的人的活动.这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历时性视角看,马克思通过三个“一定”――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个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凸显了生产活动的历史性内涵.由此,与历史性的生产相一致的只能是历史性和社会关系和结构.这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重塑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正是以生产为理论支点,马克思在人的活动的现实性和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意义上,颠覆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生产为理论支点,马克思反向解构了旧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指认,旧唯物主义撇开人的活动来直观世界和人自身的非历史态度:一方面,费尔巴哈将感性世界视为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另一方面,费尔巴哈只将人看做“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而人在费尔巴哈那里是抽象的、孤立的和无力的.他不仅否认了人的活动的现实性,而且否认了现实世界的历史性,“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6]同时,马克思通过对意识活动的考察翻转了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不过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反响马克思以人的活动为基本参照,戳穿了唯心主义“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的虚幻性,即唯心主义的超历史态度.因而,从生产活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发现:在深层逻辑上,它们都忽视了人的活动的现实意义,否定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得出了人无法改变现实、实现自身解放的消极结论.与此相反,马克思则以生产为支点,确证了人的存在的现实性和能动性,澄明了人与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因而,马克思完成了一场哲学观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