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思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诘难回应

点赞:4232 浏览:104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一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应予提倡,但是基于现代性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并非固若金汤.后现代思潮对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前提和根基上进行了诘难,需要将这些问题具体化.文章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建设“生涯发展哲学”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构想.

[关 键 词 ]后现代思潮;现代性;生涯发展哲学;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65 — 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各种思潮激烈震荡,制度改革如火如荼,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灌输;另一方面,各种文化思潮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头脑.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必须对这些思潮带来的诘难给予回应.我们以带来这种诘难的最强大力量之一——后现代思潮为例说明.

一、后现代思潮的诘难

后现代思潮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渗透到哲学、艺术、历史、语言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实际上,如果要从哲学史上追溯其渊源,又不免有学者要回到古希腊了.笔者认为,就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的“镜子”而言,这个渊源从尼采那里表现得才是尤为明显的.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一切都是可能的.”这标志着作为传统社会守护者的基督教道德,甚至于可以更加广义的说古典道德已经瓦解.尼采在其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这个瓦解的过程进行了绝妙的说明,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因此,在没有了天国的终极完美者和监督者之后,一切就变得相对了,那些以前不能说不能做的事情也就变得可能了.而后,沿着尼采的道路,利奥塔、德勒兹、德里达、罗蒂等后现代主义大师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如果用学术语言准确的来描述后现代思潮的基本特点,势必包括:1.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2.反基础主义和本质还原主义;3.反整体主义和同一性;4.反中心主义和确定性;5.反理性主义和传统的真理符合论.为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在后文中,我将以通俗的语言对这些“本本”进行通俗阐释,在此先不深究.在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儒、道、释元素与马克思主义一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现代思潮的闯入,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自身进行批判反思,另一方面,那些“苍蝇蚊子”,也会随着“打开的窗户”飞进来.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功.具体而言,后现代思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诘难至少包括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人们的职业生涯是否需要规划.后现代思潮认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必然的,从来都不以逻各斯为中心,例如,教育背景、成长背景乃至于个体素质极其相近的人,不见得最后都能取得一样的成绩.正如后现代主义大师、影视明星周星驰所讲的那样,“我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由此可见,人生的成长并没有什么规律性,也不是依靠理性就可以进行规划的,既然如此,还要规划吗?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人生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规划也就是选择了一种可能性,那么势必会导致其他的可能性丧失,这是否值得呢?或者一旦选择错误,是否反倒会束缚人们的发展,乃至于贻误人生?

二是检测设人们的职业规划是应该的,那么是否应该按照“套路”去规划呢?我们知道,无论是帕森斯的特制因素论,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还是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人性检测设.也就是说,他们的理论体系是以某个检测设作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后现代思潮打破了中心主义,以多中心实际上是无中心取而代之.在他们看来,一切事物不过是像文本一样的东西,现代性的理解方式是用尽全力去揣摩文本作者的思想,实际上这却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作者所想是一回事,表达出来是另外一回事;另一方面,读者有个体差异性,这直接决定了他对于文本理解的独特性,而这种理解本身与作者无关,个别的后现代主义者索性认为读者的理解不仅与作者无关,与文本也无关.他们甚至于希望作者写完文本之后就立刻死掉,否则只会干扰读者的创造性理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的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都是基于某个中心的,现实却是那个中心并不存在,因为人总是独特的、复杂的,因此按照“套路”去规划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三是检测设各种规划理论是科学的,也是颇为有益的,可问题是无论个体也好,环境也好,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何能用这些基于线性思维的理论去应对非线性的变化呢?后现代思潮提示我们,我们传统的对于世界的整体主义理解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事实应该是,整个世界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碎片拼凑起来的.这种拼凑的复杂程度和我们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机制复杂程度一道都是令人感到极其困难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如此,它是由很多的部分所组成的,其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变化,并且由于其面对的对象是作为最复杂客体的人,因此,这种规划的可能性更是变得极小了.


这篇论文转载于:{$getarticleurl}

四是检测设这些困难都被证明是可以克服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持有类似的乐观,他们说这不是问题,因为他们早就预见到后现代主义的强烈批判可能导致整个社会都崩溃,于是想出了一系列的办法来重构文化.可结果是后现代主义的瓦解方式是致命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解救这种致命错误的根本方式成为了求助于所谓的神,也就是“返魅”.职业生涯规划被检测定是可能的,然而,虽然我们能看到这结果,但未必会了解这个过程.这就好比中医一样,我们看到的是病人吃了“树皮草根”之后,疾病痊愈了,可是,这些树皮草根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却始终是个谜.如果是因为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了作用,那么萃取之后为什么效果就不同了呢?职业生涯规划既然被共识性的认为是颇为有效的,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才会是有效的呢?会不会出现短期有效而长期却有害呢?又会不会出现压制创新等莫大的罪过呢? 后现代思潮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提出的诘难,归结起来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就像费耶阿本德所说的那样,对于人的发展而言,不是一定要这样,也不是一定要那样,而是“怎么都行”!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回应

面对后现代思潮所带来的诘难,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就真的毫无办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当前的情况看,后现代思潮虽然是现代性的一面“镜子”,但并不能全面超越现代性,只不过是反映了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人们的迷惘.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虽然后现代思潮所带来的某些启示确实是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却肯定不会瓦解职业生涯规划.本文试对此作出一些简单的回应:

回应1: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规划之中,不规划本身也是一种规划,只不过这种规划是以“任意发展”作为规划内容的.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能否进行规划的问题,而是选择做何种规划的问题.在这里,第一个问题就被取消了.值得一提的是,规划的实质是选择,既然是选择就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当然,这与主题并没有直接关系.

回应2:历史经验证明,与其被动规划,不如采取主动,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后现代思潮虽然是反历史主义的,认为历史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偶然,但却不能否认很多历史事件是重复出现了的.既然是重复出现过的东西,并且一直还在重复出现,那从维护个人利益出发,即所谓的人的感性出发,就应该首要的引起重视,因为这一个总比那一个出现的概率高些.主动规划由于带来的好处仿佛要多于被动规划,并且世界上那些不按照寻常轨迹发展的英雄们数量少之又少,因此,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也应该进行规划.

回应3:规划套路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法多元化不足为奇,后现代思潮认为特定的理论总是以特定的检测设为中心,不足用之.但是如果从整体上看,恰恰是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愿.原因在于多种理论的出现意味着多个中心,因此,解决后现代主义者的所谓反中心主义的根本方法在于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个诘难提示我们要重视百家争鸣,要重视学习各种理论,切记“万能主义”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人总是要在人生路上往前走,这是毋庸置疑的你不可不接受的底线等你的人生总该是你所满意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可以走自己的路,不过,多知道一些其他的道路对你肯定会有所启发,否则,那就不是个性而是偏执.因此,知道别人是如何规划的,而后再批判性的进行你自己的规划,似乎要更加稳妥一些.

回应4:变化的东西总是有的,甚至于也可以说,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但是不变的规律也还是有的,即使是相对的不变,那也可以接受.那些不变的客观的规律除了被运用和驾驭之外,没有办法改变,因此,对于变化的东西持宽容的态度,积极应对,而对于不变的东西尽量去了解和掌握.例如后现代主义者虽然反对语言中心主义,但是他们对于语言问题极其重视.罗蒂、德里达、利奥塔等人都是受过严格的分析哲学训练的.职业生涯规划当然也有一些不变的规律,例如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二十岁的时候还像七岁小孩一样思维常常令人不可理解;再如谁也不会否认必要的学习的重要性等等.因此,掌握那些共同的东西是极为重要的,甚至于是更高的要求.

这些回应不过是抛砖引玉,要在真正意义上驳倒后现代思潮的诘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些问题是需要随着时代、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解决的.不过,有一些基于后现代思潮诘难的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方法应该首先被运用到现实中去.

三、完善后现代语境下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针对后现代思潮的某一点冲击进行回应常常是暂时性的,也不能够在系统的意义上使这种自我完善达到最好的效果.并且,这样的零敲碎打未必见得总是必要的.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能够整体地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防御能力呢?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笔者认为,应针对后现代思潮诘难,首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一些工作.

以哲学反思为前提.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使学生了解“我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往往是哲学反思式的.并且,这种反思应该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以便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过去我们常常容易陷入对于具体规律的专深研究,而往往忘记了一般规律的重要性.后现代思潮无论其向什么学科渗透,但首要的它是一种哲学思潮,所以它是从根基上对这些问题提出质疑.反驳它的最好方式当然也是哲学式的.另外一个角度,哲学反思有利于人们提升思维能力,明白基础概念,会强有力地坚定实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决心.

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依前文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复杂性的过程.复杂性的问题当然不能从简单性的思维方式中得到解决.当前,随着协同学、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一大批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对于复杂性的问题分析和研究进入了更深的层面.职业生涯要渐渐地向复杂性科学靠拢,吸收其先进成果,并进行“本土化”的融合工作,以期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回应后现代思潮的诘难的杀手锏,就是要以复杂科学为基础,通过打破本体复杂性和认识复杂性困境,以最终实现规划的目标.

后现代思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诘难回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以心理学方法为载体.心理学是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其目标在于描述、解释、预测以及帮助控制行为.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常常以心理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这是适当的和必要的.因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与职业生涯规划是如此的息息相关,以至于我们经常把后者作为前者的分支来对待.当然,心理学的研究毕竟有其局限性,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相对而言,要具有更多的综合性特征,例如其对于就业市场信息的分析,心理学恐怕就无能为力了.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以心理学方法为载体,但是心理学从来都不能一个人战斗,也必须吸取其他学科的营养.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旨归.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当然是个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灌输的需要.例如,鼓励学生赴基层就业,主要的考虑便是能够平衡区域差异,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另一条路径,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也在一定意义上缓解就业压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生命线”的战略高度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要以这样的高度看待自身的历史使命.以此为旨归,职业生涯规划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帮助过程,而是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性.这正是国家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都是思想政治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哲学反思的前提、复杂性科学的基础、心理学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旨归等要素,对丰富后现代语境下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整体上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防御能力也大有益处.然而,要想有效应对各种思潮的诘难,只有要求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彻底化、体系化,有科学的理论内核和保护带.这样一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显得很有必要.后现代语境下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核心也应该是构建“生涯发展哲学”体系.

四、构建“生涯发展哲学”研究体系的必要性

后现代思潮的诘难,辩证地看,既具有负面效应,也具有启示效应.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深入思考,拓宽思路,抵御侵蚀,不断完善.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和能力,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一切诘难都是纸老虎,是可以战胜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真正意义上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精学深,学以致用,不断地在理论中实践,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构建出 “生涯发展哲学”研究体系,有效回应各种思潮的诘难,从而也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何谓“生涯发展哲学”?冯友兰先生指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这一论述的内在含义是,哲学研究不是“构成性”的,而是“反思性”的.并且,哲学不能与人无涉.相反的,哲学研究是以“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的问题”为核心的.这里的人包括了实践的维度,即主体的客体化与客体的主体化.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这种反思绝不是纯粹理论性的“经院式”的,而是以实践作为首要观点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生涯发展哲学定义为:以生涯发展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应用哲学,是系统化、科学化的关于生涯发展规律及其实践把握的学问,是对传统生涯发展理论的高层次梳理、反思和扬弃.具体而言,生涯发展哲学要研究人的成长规律、职业发展规律、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职业规划的方法和实践把握等一系列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问题.

生涯发展哲学是人生哲学在特定领域的具象化,是对人与社会内在关系的新诠释.对于就业、心理、生涯等问题,生涯发展哲学将其放到人的成长系统中,进行横向和纵向、定向与定量的考察.将生涯发展首先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生涯发展哲学会研究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基础,即当前的世情、国情,综合判断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生涯发展对人的意义而言至关重要.许多人不断的进行职业转换和生涯规划升级,其目的就在于调试个人的基本需求与更高层次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生理想.生涯发展哲学力求通过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帕森斯和霍兰德等人的特质因素论的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等帮助人们进行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再次,生涯发展本身的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本身也对于实现前二者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作用.生涯发展哲学通过反思就业现象,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传统的“经济化”、“数学化”和“心理化”研究视阈.

在这个意义上,构建“生涯发展哲学”研究体系是必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当前关于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层次,又能对研究范式的更新、升级、科学等层面有所裨益.最为关键的是,它以实践为导向,不仅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还能够指导实践.我们的生涯发展基础理论缺乏的正是这样的哲学的维度.如此一来,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才会趁虚而入,对青年人的发展产生误导.由此可见,彻底回应后现代思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诘难,关键在于建构起“生涯发展哲学”.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