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点赞:17968 浏览:811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今年6月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理论界与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普遍认为,讲话所提出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命题与任务,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本刊特约八位学者以笔谈形式交流认识与体会.

从文化自觉自信到理论自觉自信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研究员 汪玉奇

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彰显了中国人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取向,充分彰显了中国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雄心壮志.这个讲话对我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全党同志要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且指出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性条件.在长春同志的这个讲话中,提出了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这一政治命题,新风扑面,令人震撼.

一、这一命题总结了我们党在理论建设方面最重要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只有几十个党员,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并且成功地领导这个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理想境界和宏伟目标,其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这就是我们党是一个充满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的党.在理论自觉方面,我们党自觉接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在苏联十月革命的炮声中,我们党寻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指南,并且按照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找到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走向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道路.同时,我们党又是充满理论自信的党.中国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者、继承者和坚持者.但中国人拒绝教条主义,充满理论自信,敢于并且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一往无前.所以,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是我们党在理论建设方面最基本的历史经验.我们党已经建党91年了,我们党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结、提炼和概括这一经验,号召全党同志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这一命题揭示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

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是中国人的政治品格.长春同志在讲话中有一段话让人非常感动,耐人寻味,他说我们党是科学理论催生滋养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的成长.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必然是一个敢于并且善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是中国人必然的政治品格.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以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的政治品格,顶住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错误的干预,建立了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领导集体,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吹响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号角.尽管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甚至走出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弯路,付出了极其重大的代价,但保持了我们党独立自主的品格.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彰显了我们党这一品格,以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创造了理论,这个理论经过和的坚持和丰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证明,这种政治品格是我们党的立身之本,是我们党过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也必将是我们党将来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法宝.所以,用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来概括我们党的政治品格,充满了科学性,恰如其分,十分精准.

三、这一命题揭示了中国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

党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在理论上成熟起来,并以理论的成熟带来政治的成熟,以理论的清醒带来政治的清醒?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党要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苏联、东欧的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苏联、东欧的经济体制全面接受采纳了西方国家开出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药方,这就是“休克式疗法”,以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代价换取体制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导致苏联亡党亡国.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充满理论自信,用中国的话语体系,以中国的思维方法、中国的理论主张,实行中国的改革.提出“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提出“不怕慢,就怕弯”,用渐进式的办法推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我们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这种自信是和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党自觉地与时俱进,自觉地对外开放,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我们党自觉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自信与自觉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执政党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基本规律.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积极推进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纪检组长、研究员 姜玮

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觉和坚定信念,充分表明党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理论创新的自觉.当前,面对风云变幻的世情,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国情,迫切需要我们用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坚定的理论自信,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的灵魂,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际、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推动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中,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理论创新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我们党是科学理论催生滋养的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的法宝,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权威性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决不意味就要完全照搬照抄,而是应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没有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而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走向歧途.中国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寻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途径,提出要打破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提出既不丢老祖宗又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不能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提出既要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毫不含糊,也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毫不含糊,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提出中国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理论创新要始终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新要求

任何一种反映时代性质和特征的理论都有其时代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自觉调整和创新.理论创新要有时代元素,体现时代精神.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时代特质,针对不同的时代问题和时代要求进行理论创新.90多年来,我们党自觉地把握时代主题,洞察时怎么发表展趋势,针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指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秉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建理论创新;进入新世纪,求真务实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这些理论创新的成果都是在精细考察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自觉升华的时代精华.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紧跟时怎么发表展步伐,不断把符合时代精神的鲜活内容充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中去,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出贡献.

三、理论创新要始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的理论创新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真正做到理论创新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国际形势风起云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了各自的发展困境,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放下“西洋镜”和“东洋镜”,戴上中国眼镜,以充分的理论自信,以中国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理论主张来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四、理论创新要始终顺应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愿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理论创新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民性,这是我党永葆生机、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中国致力于理论创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不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动选择,需要不断激发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智慧来完成,人民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只有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这个实践主体,我们就有难题的不竭力量.因此,我们的理论创新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就是要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紧紧抓住群众所热心、所关心的普遍问题,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愿,用朴实的道理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式语言和方法来表达党的理论和观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从而使理论创新越来越贴近群众,越来越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广大群众所认同.目前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带来了各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党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为人民利益实现创造条件,使人们有生活与工作的安逸,有精神上的享受,激发人们热情投身于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实践中.

五、理论创新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理论创新要脚踏实地,在文化的传承和变迁中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站在世界文化格局的高度来看中国文化传承与未来,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过程中来创新.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加强理论自觉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只有自身的理论丰富了、成熟了,话语权才能不断增强,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平等对话的权利,改变外强我弱的局面.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那天开始,本土化或中国化的问题就备受关注,要不要中国化,能不能中国化,怎样中国化,都存在着很多的讨论.今天,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与可以中国化已经被实践证明.但是,时代的发展仍然要求我们的理论创新要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把中国现状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思想传统和学术传统中汲取营养,正确处理好中国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不动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为推动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贡献.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江西省委党校科研部主任、教授 陈小林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部署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鲜明地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的重大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利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有利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要着力探寻以下4条基本路径.

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际”,可从纵横两方面加以展开,在横向上,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中国长期执政的基本党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在纵向上,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充分看到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的重大变化,充分看到中国执政60多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充分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干部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系列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既给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带来良好的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二、以指导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

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解决实践提出的、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坚持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当前,特别要紧密联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这个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加强社会管理的历史背景、现实要求,深入研究加强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工作思路,深入研究加强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从而为加强社会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三、以强化员的理想信念为重点

建党90多年,执政60多年,有8000多万党员,是世界范围内的大党、老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以强化8000多万员的理想信念为重点.一是增强政治坚定性,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二是增强政治意识,要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三是锤炼政治作风.员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四、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落脚点

中国建党90多年来取得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的双重成就.在理论上,深化了对四大基本问题的认识,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等.在实践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这是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重大创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与此相对照,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宣传还落后于这一伟大实践.因此,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和语言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界面临的重大而又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落脚点.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必然选择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叶青

李长春同志近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对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的明确任务和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的重要意义,以宽阔的理论视野和创造性的学术建构,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打造、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出贡献.

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增强话语权、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所谓“学术话语体系”一般指理论体系的结构与表达形式.长春同志在论述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创新时着重强调“学术话语体系”的打造,绝不仅着眼于“形式”,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话语权”这个重要范畴,包含了对于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深刻认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些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日益强大,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对其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对我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而从总体上看,尽管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软实力日益提升,但我国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对较弱.理论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重视“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要重视理论内涵的创新,更要重视“中国声音”的表达与传播.因此,努力打造全新的学术话语体系,包含了对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提高我国软实力的深刻思考,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眼光.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应以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为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应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正确解读中国丰富的发展实践,富于穿透力地阐释中国道路的轨迹特点和未来走向.

当代中国的制度进步、社会转型、观念变革、经济成就,为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首先要放弃对西方概念、范畴和理论的盲目搬用,绝不能“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当代中国学者要致力于对中国实践的研究,及时对中国经验加以总结升华,在改革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完成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全新建构.

三、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应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与政治主张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以全面引进、移植西方理论及研究方法起步,从运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问题,到与西方学术规范、学科体系的全面接轨,在这一全盘“拷贝”的过程中忽视了“中国风格”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

深刻而丰厚的人文学术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中国风格”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思维特性和话语风格.因此,我们应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学术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评价,在学术传统与当代实践的深厚土壤中,建构体现中华民族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主张的学术话语体系.

四、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应在世界学术之林占有应有地位,拥有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尊严 所谓“中国气派”,即我们对于自己的学术应有足够的自信,使我们的学术在国际上拥有学术尊严.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是全球化这一逻辑原点的产物,因而必将融入全球学术发展格局中.“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应该不仅能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而且能够为世界提供独特的理论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应站在世界当代学术至高点上进行深邃的理论提炼和话语体系建构,为人类贡献出丰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只有具有“中国气派”、凝聚着学术个性的光辉、自成一体的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才能参与世界社会科学的实质性的对话,才能在世界学术舞台上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力.

总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就是要实现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就是要形成对世界学术具有广泛影响,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学术追求,推进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与学术研究的不断创新.

以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提升国家软实力与世界话语权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始发

一、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是大国崛起与民族强盛的鲜明标志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都与其理论自信与自觉密切相关.强大的国家、兴盛的民族必然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中国文明为何成为唯一没有断裂的四大古文明,并且影响力愈加彰显?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先人一直以充分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坚持以我为主体,广纳百川,泱泱大气,终于造就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灿烂的中华文化.试看恢宏的大唐盛世,既有玄奘披荆斩棘西天取经,又有鉴真历尽艰辛东渡传道,都城长安吸引着世界上无数求知者渴望的目光.

纵观近代欧美强国的兴起,无不伴随着高度的理论自信与自觉.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社会理论自信与自觉的里程碑.通过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欧洲人从神灵那里讨回了人的尊严和自觉,从古希腊文明中吸取营养后获得了自信心,进而开始大规模创建近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立培养近写作技巧论人才的新型大学,确立新的学术交流规范,掀起科学革命的风暴.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个个欧美强国先后崛起,其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达到空前的程度,哲学社会科学空前繁荣,学派林立,对外文化传播霸气十足,掌控着当下世界学术的话语体系,成为其综合国力的鲜明标志.

二、理论自信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与世界话语权的根本前提

理论自信指的就是对于自身理论体系的尊重、认同与信念.理论自信的重要所指就是理论界在对外学术交流中要充满信心,理直气壮地把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化.这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世界话语权的根本前提.

当前,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度地强调与国际学术接轨,盲目地引进西方生涩的话语体系,用西方的范式来削足适履地裁剪活生生的中国实践,导致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缺乏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抱着紧跟别人的心态,亦步亦趋,不敢言超越.拾人牙慧,谈何话语权.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中国的故事,谁讲谁听?国家的软实力与话语权,怎样提高?

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从容淡定、不卑不亢是我们展示给世界的基本风貌.中国文化如磁铁般吸引着四方的朝圣者,也像指南针一样远播世界各地,以至于在封建文明的末期,还被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称赞为“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近代的百年屈辱,使得中国人的理论自信遭受强烈打击,甚至荡然无存.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多次世界性危机中风景独好的表现,中国的理论界有理由充分地自信起来.中国的成功绝对不是靠着华盛顿共识的药方,也不是依靠传统的社会主义秘方,而是靠着中国人的智慧,通过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努力的结果.所有这一切,都给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和研究课题.理论工作者要昂起头来,大胆阐述、建构与传播中国的故事.

三、理论自觉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与世界话语权的关键

理论自觉指的是一种充分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贯穿着创立、运用、宣传、革新理论的全过程.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软实力,我们的理论就必须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着中国的独特实践、独特经验、独特智慧.前耶鲁大学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曾嘲讽中国教育:“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该话对于我们思索中国的理论职责不无警醒.

理论自觉要动理论的本土化工作和特色化工作.理论研究必须着眼于中国的实际,要想获得生命力就必须连接中国实践的地气.创立新主义革命理论即是发端于倡导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要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并由此成功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思想虽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却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论自觉还要求我们的理论必须是充分体现中国历史、语言与人文智慧,在世界上有感召力、赋予独特内涵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新体系.

总之,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已引起世界的瞩目.“经济巨人,思想侏儒”的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却发人深省.毋庸置疑,对于中国的发展模式理论界尚未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要么固守陈规陋见、干巴教条,严重脱离鲜活的实践;要么视巨大的成功与原创贡献而不见,依然用西方的范式来裁量中国的现实,用西方的标准来苛求中国,用西方的今天来规范中国的明天.因而,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创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世界话语权,已成为中国的理论工作者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

努力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郭杰忠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改善人类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反映着一个民族思维成熟的程度和对世界探索的深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崛起中的民族和国家,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繁荣.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关键是要“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如何概括科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这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关键是把握两条: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二是必须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尊重学术规律.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

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首先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写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作中,能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事关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方向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大计.如果偏离方向,就不可能概括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中国当代学术领域,许多大家熟知的大师大家,如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任继愈、胡绳、孙冶方、薛暮桥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无一不是找到了指导研究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钥匙,在学术史上留下不朽篇章的.学术大师们的治学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意义,证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道路必须有正确的导向.

(二)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尊重学术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作为高度创造性的科学活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要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概括出科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必须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尊重学术规律.

首先,尊重学术规律与坚持学术自由是统一的.学术自由是指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专家学者要打破框框、敢于担当.学术自由对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专家学者而言是个前提条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理念,仍然是今天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路径的追求.其次,尊重学术规律与坚持学术自治是统一的.哲学社会学工作者享有一定的学术自主权和独立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国家和政府统筹安排的课题任务和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从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规律出发,结合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来具体决定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何时研究.靠行政命令强行指派、横加干涉或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己只是一味紧跟“时政热点”的话,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无从谈起.既然是创新,就是前人所未曾做过,或做得不多、不深的地方,而有了学术自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能排除各方面不必要的干扰去关注学术本身,去关心如何能够揭示真理、发现规律.当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享有一定的学术自主权,并不是说要鼓励一味闭门造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享有学术研究相对独立性,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使他们养成尊重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独立人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也是知识分子良知和风骨的内核.最后,研究者享有的学术自主权和独立性是统一的.在目前浮躁的大环境下必须为学者内外兼修创造条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事情,没有始终如一的专注与钻研精神就想侈言创新,无疑是痴人说梦.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绝不可能,没有充分占有前人成果、没有打破习见的理论勇气和详细周密的论证,创新成果几乎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有的甚至需要耗费数年甚至几十年之功.

二、如何概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这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路径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要紧跟时代、植根实践.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只有扎根于本民族的生存实践,并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才能获得新生.离开了时代主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须提出、研究和回答中国、时代问题.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去进行研究.同志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鲜活的实践,有着大量的案例可供研究,大量的现象有待解读,大量的问题需要回答,大量的实践经验需要提炼和概括.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学术发展的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条件.因此,从国际国内的宽广视野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创造体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的新的学术观点;立足中国实际,借鉴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益成果;继承传统研究方法,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等等,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如何概括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这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概括出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是要通过开放、合作、动态管理的运行模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综合创新.一是要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二要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面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开放,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三要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不同研究主体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四要创新引领.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学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学术传统,放眼世界、有容乃大的学术胸怀,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个需要巨人而又不断产生巨人的时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将创造新的气象、新的格局、新的前景.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余品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初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基本建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正在发展之中,如何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更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它集中回答了20世纪80年代后人类关注的两个中心问题:一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问题,社会主义是否已“历史的终结”问题;二是人类现代化的道路、模式,即除了以美国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外,是否还可能有现代化的另种道路或模式?这两大问题不限于亚非拉地区,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中国人经过90多年奋斗不仅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而且在苏联解体后,还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理想,为人类社会贡献了一种崭新的选择.

金融危机和2011年开始的欧盟及美国债务危机,引发了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并波及欧洲各国.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已成为与美国新自由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某种不自觉参照系.目前西方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前途与改革方向的讨论,也隐含着与中国道路的成就相比较的潜台词.

二、如何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已成为世界性热门话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全新的事业,国外必然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存在种种不同解读.例如对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和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制选举制不同的中国政治体制、中国的合法性及其强大执政能力之根源、与西方价值观念迥异的中国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关系等等,都存在各种理解与解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超速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伟大成就,使西方学者瞠目结舌,认为是西方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理论无法解释和说明的“奇迹”.他们从“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西方话语体系出发,把中国的发展前景或冠以“中国威胁论”,或称之为“中国崩溃论”;把中国政治体制称为“”和“威权主义”;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称作“国家资本主义”或“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如此等等.当然,西方也有有识之士如英国的马丁-雅克已认识到:“完全照搬或者主要按照西方的历史词汇来解释和评估中国是有问题的.”“由于按照自身标准审视中国,西方拒绝承认中国自身的独创性.”因此,他认为,对西方而言,“理解中国将是21世纪的巨大挑战之一”.


国内一些人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也有各种错误解读,这是目前思想多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冲撞、影响的结果.这对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是非常不利的.

三、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是中国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重要表现

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才最有资格、最有能力也最有必要阐释清楚自己的伟大实践.我们不但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而且要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阐释中国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即理论体系.这也就是所提倡的:既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要把中国丰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化.为此,我们应当:

(一)端正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应紧跟和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排除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方式,特别是要防止以照抄照搬西方话语为荣、以西方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的研究方式.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点选择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更好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调查研究,掌握信息资料,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这样才称得上进行真正的“中国的理论研究”.

(三)在理论创新上下工夫

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殊非易事,这是一个创造性工程.不仅要勇于提出有概括性的符合实际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还要能提出一以贯之的新理念、新理论,形成系统化的自组织的新范畴体系.要加强新的实践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思想资源,建设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

全球化语境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胡伯项

一、全球化已不可避免,主流意识形态角力加剧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占有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决定着中国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打造中国的话语体系,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指标进入了国家视阈.全球化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政治制度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干涉、渗透和控制其他弱小国家,这就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强化凝聚的任务尖锐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随着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困境,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责难.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全球范围内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到世界各个角落,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变成“新自由主义者”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新自由主义”的形式成为优势话语权.在“意识形态终结”思潮的影响下,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现象.有的人甚至鼓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歪曲党的历史,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实际上,西方学者宣称的意识形态终结,并不是指所有意识形态的终结,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借此推行其现代“殖民”意识的一种“合法”方式.

二、国际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向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现实的支撑

当下世界发展,有两大趋向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一是中国领导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进程中,既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又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典范,成为同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奇迹,使中国以其他国家所不可望其项背的速度转向现代文明,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二是资本主义世界这几年发生了的严重的金融危机及社会不公正的加深,至今也没有好转的迹象.

这充分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合理的现实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为中国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讲话提供了现实的支撑.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宝贵经验时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

理论形态的演进,是思想精髓的升华,取决于实践的发展和对理论彻底性的要求,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性.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坚持、发展、创新中前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作为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成功和辉煌,也经历了徘徊和曲折.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实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的发展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

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至关重要.体现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的话语体系则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效传播,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带来了新的实践资源,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也要求尽快建立一套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合老百姓理解力和接受力、具有理论亲和力的话语体系,以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权.

四、大力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基础性工作

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在总结理论武装工作的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理论武装工程的长效机制.应该看到,理论工作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的问题还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理论和群众脱节.理论工作不能很好地回答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群众头脑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因而缺乏说服力、战斗力,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要做好新时期的理论武装,必须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理论武装工程的长效机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

大力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关键要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方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贴近群众.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单靠理性的严肃分析和冷静的陈述,即使将理论讲得完全正确,也不会影响主体的接受程度,因而难以发挥其应用的效果.我们必须同时以现实的生活需要为背景,以个体的情感体验为纽带,以当下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研究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广大群众心里生根的关键是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只有我们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真理力量与情感渗透结合起来,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引导人们真正地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责任编辑: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