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鲜亮的理

点赞:3165 浏览:113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什么是当代中国建筑学专业需要的“理论”?通过两门新课程的提纲和学生作品,作者展示了他们的初步设想和通过设计研究获得的实践成果.

关 键 词 :建筑教育 建筑理论 当代艺术 当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TU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8537(2006)07 0168 01 9

“当代艺术与建筑”和“当代哲学与建筑”,是在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的鼓励和美院建筑学院创立者张宝玮教授的支持下,我们于2004--2005学年为美院开设的跨学科新课程.范迪安教授和谭平教授曾给予意见.参与授课或评图、合作指导设计课题.现在.春秋两季它们是美院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必修课,在夏季学期作为选修课对校内其它专业本科生开放.有长则16周短则8周两个版本.2005年秋天.潘公凯教授亲自与费菁共同开设“当代艺术审美实践”.作为首届建筑与城市文化研究博士班的密集训练课程,讲课与创作实践同时进行.2006年春天.受汤羽扬教授和陈敬勇教授的委托,我们为北京建工学院研究生分别讲授了这两门课的4周压缩版本.过去两年间,曾就同样的专题,以讲座的形式.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和一些设计和规划单位的同行进行交流.

圈内的仁人志士,早就呼吁:专业进步的最大障碍是缺乏理论建设.那天向一位老学长请教别的问题.他想起理论这码事.感慨:整天忙于具体项目.没功夫好好想.写东西发言到最后.也说应当加强理论建设.发扬什么继承什么,把什么与什么相结合,但是从来到此为止.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做法;我对加强理论建设绝对赞同,不过有一点不敢肯定.总觉得这所谓理论大概不应当是某一种,而是很多种理论说法的集成.

两句话.让我对这位老学长肃然起敬.两句话,指出两个疑难问题.一是难题:没人真正上心所以没有理论这个明显的实际问题;一是疑问:当代不仅可能不存在唯一理论甚至不存在具主流价值的理论这个更深刻的问题.

检测如在我们与学生交流的课程中,只是介绍人家外国有这个有那个,拉拉洋片.那不叫理论探讨,顶多是旅游风光PPT.检测如在讨论中.只是介绍国外历届名人有这一说有那一说.垒一堆生僻大名词,那也不叫理论探讨,除了显摆你比别人多看两本书以外.只会让人因噎废食.有生命力有借鉴价值的理论.必然是灰色的理论家族中最鲜亮的.即使让很多不喜欢的人感到无趣,感到头疼的“理论”研究.比如准备刚才说到的理论课.开口之前,也必须具有基本的出发点.没有观点的理论讲述,与没有独特观点的理论一样.有还不如没有,反倒让人省心.在我们有限的知识积累中,没有找到任何适合今天中国的外国理论.近期风靡的贾可布斯的名著.是常识性的、对认识城市和城市生活具有扫盲意义.因此不可不读的好书.之所以值得读、也好读.正因为它不是抽象纯粹的理论.在我们准备的理论课上.德勒兹的“块茎”(rhizome)概念起到很大作用.“皱褶”(fold)是运用的方法之一.不是线形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而是每一点都具有生成新概念心理解的可能,每一处皱褶、每一个因此形成的表面,都具有认识价值.都有可能揭示出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概念和方法告诉我们.由此形成的理论是多样的、多元的.而且每一个个体理论也都时刻处在生成的过程之中.这种无限可能的局面.对由历史制造的.习惯于苦思冥想唯一真理,并且想占据理论和实践资源.因此不习惯平等讨论的人来说,是令人难受的事.而对从事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同行来说,应当感到非常亲切,否则何谈创造通过课程,我们不希望学生疯狂记笔记,而是思考讨论.因为这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寻找新视角.发现当代中国城市飞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然后凭借聪明才智、凭借独特想象力,去创造新的概念、新的理论.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去”设计”新的概念、新的理论.

这里记录的,是这两门理论课――应当说是理论联系设计实践的研究课程――的缩写提纲.和最近一批同学在时间很短的学习过程中尝试以不同以往的思路进行的创作练习.他们通过设计练习寻找到的.还不是理论.只能说是一种新的感觉.然而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准备.因为检测如失去对形象世界人事物的敏感.还要信誓旦旦地推出所谓理论,这理论必然是一具具刚刚被烘干水分的干尸.连考古价值都没有.

当代艺术与建筑

2006年春课程设计题目:媒介/大门

费菁/课题创意指导

通过对西方当代艺术和建筑发展历史和代表作品的分析.讲述视觉艺术创作中因不同学科分支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新的创作空间.它往往是开拓与创新的契机.培养工科院校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念设计能力;培养艺术、人文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这是探索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创立新型建筑教育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设置如下;

①序论;

②媒介和大众传媒:

③艺术和建筑作为媒介;

④波普艺术;

⑤建筑中的波普;

⑥极少主义和极少主义艺术;

⑦极少主义建筑;

⑧概念艺术;

⑨建筑的概念化;

⑩现当代艺术中的透明;

O 11现当代建筑中的透明;

O 1 2艺术中的高技与低技;

O 1 3高技与低技的建筑表现;

O 14表演和行为艺术;

O 15建筑和事件;

O 16装置艺术;

O 1 7建筑与变化;

O 18数码艺术;

O 19数码建筑;

O 20总结.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陈铭,围城:大门,2006.

当门只是一个不甚透明的体.门里门外的人看到对方的时候.只是一些人的影子.或站或坐或走.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处,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想从自己生活的围城里冲出去.其实透过不甚透明的门会发现.门里门外的影子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每个人的生活除去环境的衬托都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座精神的“围城”.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刘潇,绿色围墙:大门.2006.

大门和围墙一向是一个整体.在这里.以树为道具,以“1+N”的组织方式.分别诠释大门和围墙.将二者演绎为一体.它们并没有发挥传统的作用.而是为学校和社会创造了一个呼吸转换层.无论对学校还是社会.它们都将是一种贡献.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徐棉,消解的大门.2006.

门是人的出入口,也是信息流的出入口.沟通内外.大学是城市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孕育新思想.产生新文化.大学的大门作为一个符号、一个城市坐标,是沟通学校内外的媒介和手段.门前门后是多种事件的发生地.人群在此汇聚.信息在此汇聚,因为信息主体的存在而存在.看似正常的状态.却蕴含着许多不正常.而看似不正常的系统,又是如此合情合理.请选择,要“真实的不真实”.还是要”不真实的真实”’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张帆,媒介:大门,2006.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郭翔,13座门,2006.

郭先生在奔跑在逃避,却不知道若要想真正成熟起来,就要跨越学校的大门.王先生:学校的大门将真实的社会隐藏了.孙先生生活在“大门”处.发生转变.产生微差.成为等世界.界面.李女士没有明确的方向.陈女士认为检测定并不成立,人人都是瞎子.宝先生:多重空间.谢先生穿越于各层空间.我们互相没有产生交集.张女士:逃路之口.郑女士; 自我意识的矛盾性.内心世界的挣扎, 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徐女士;真实与虚检测的相似度检测.楠女士:界线的标志物.符号.界限.到底谁在追我,是我在追我.马女士因为对门的另一边的世界一无所知,而感到选择的困难.不安.诱惑.蔡女士心里的那道门更加难以逾越.将沿街的校内建筑拆除.置换成我的13座门.13种选择,13种结果.门的形式不重要了.位置也不重要了.我只希望它在空间是一层膜,平面上没有界限.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是由于与时间发生关系,所以大家仍然生活在自己的轨迹当中.但当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的属性发生重合的时候,就会衍生很多东西:事件.建筑、文化、理论,当然也包括门.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李颖,城市/美院的提问技巧,2006.

记得读过一则小故事.说一条街上开了同样的两家小餐馆.其中一家早餐卖出的鸡蛋多出另一家近一倍.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个提问的技巧.销售额低的餐馆点餐是:”您好.请问您要鸡蛋吗,”而销售额高得那家餐馆则是:“您好.您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顾客对于第一家餐馆的点餐反应是要或是不要.对第二家餐馆的点餐反应是要一个还是两个.反而极少的人会不要.看似利用了提问的技巧限制了顾客的选择.但这恰恰又给了顾客更多选择的可能.门.本身也是一种提问:入,不入,怎么入,如何能在给人们更多的选择下控制你想要的进入效果,本设计正是通过改变了美院与城市固有的关系来设置一种提问技巧.现状:城市包围美院.改变后:美院不再围合,打散后融入城市肌理.城市功能的渗透与美院艺术创作氛围的交融给了城市更多的选择.也给了学校更多的可能.对于望京这个地区来说.花家地美院、酒仙桥大山子艺术中心.以及零星散落在周围的各种与艺术相关的团体.呈现的是密集的状态而非围合.这样.就使得城市和地区有从中穿越、渗透、碰撞的机会.具体到一个人的动作和路线.现状:绕道而行,入或不入.改变后:入或怎么入.由于地区的特点很少人会不入.此时的门不再是空间的分割.而是渐入的过程,甚至是一种心理暗示.利用人们的心理,制造可穿越渗透碰撞的机会.虽然谁也不知道.到底是穿越、渗透、还是碰撞.此时“门”这个问题.是美院提出的,也可能是城市提出的.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郭燕,Door:Hole A Hole,2006.

设计说明:通过对北京几所高校校园大门的调研.发现校门的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是通过门与人的相互关系体现的.人对”门”的认识,并不看重门的物理结构,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联系空间.从物理角度看,它是墙上的洞;从心理角度看.它是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我的设计概念是:hole ahole.表现方式:用纸这个媒介来表达这个概念,操作方便.很容易撕开(J顷着小孔).每个页面的打孔形状来源,可能参照原有的学校的大门形式.每个人打开方式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参与产生不同的效果.每一个撕开的效果都有参与的人的痕迹,展现出来的洞具有多样性.看完书合起来,每个页面又会形成叠透后的图形效果.具有最后的直观的视觉效果.人在参与时,体现时间和空间的过程.最后又从纯粹视觉的角度观看.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张文娟,力量的存在.2006.

门是进城、出城,攻城.弃城首当其;中的空间,是一种“关”的场所.“城里”、“城外”建筑体系的物质就由这个开口决定,不同建筑文化的综合气氛已经将其分开.里外分别形成独立的能量体系.这种相异的力量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它们永远处在一种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而最终又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转.这是一种边缘的力量.是爆发前的准备,时刻准备爆发.是空间膨胀后的必要压制.本设计选用单一的双面镜面材料,并且处于裂开的状态.重在表达空间膨胀的后果.力量在此凝聚,但又会受到必要的压制.内外矛盾在此计划.所以这个交换场所也会因此而受到冲击,但不会崩溃.它记录了爆发前的一瞬间:只有力量的存在.选用镜面是要将“城里”、“城外”的景象同时呈现在一个平面中,加强内外的交流.将城市或校园任何一方的记忆打破,又镶嵌在另一方完整的背景上.城市、校园建筑.都以其艺术化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线晓媛,2006.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王欣,光的通廊,2006.

方案的主题是“光的通廊”.透过棱镜.白光被分解为不同颜色,对棱镜进行加工.调节其显色功能,能够形成一条光的通廊.光廊分解并呈现自然的阳光的色彩,色彩的排列顺序与光谱一致.其部分表皮可以张贴相应的半透明色彩的海报、广告.夜幕降临,可设置环境照明或投影.这样.即使天气不佳或夜晚也能够保证景观的效果.美院建筑以灰色调为主.空间布局和建筑外观的封闭感强,无形中加强了校园和社会生活的隔离.以开放灵活的“景观廊道”的形式处理大门空间,模糊“校园私有”与“公共享有“之间的界限.多种力量在这里相遇、碰撞、交融,放大的线条与色彩.都有利于塑造一个不同寻常的公共空间.

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设计.黄梦斯,虚幻门/真实穿越,2006.

本方案通过多媒体,构建一个非真实的幻象:虚幻的门.虚幻的门无所谓开合,只有穿越.无论横向穿越还是纵向穿越.在这个虚幻的领域不再有“陌路人”,每个穿越者都是“参与者”.都通过“门”与美院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概念上的联系.而参与者自身不同的特征,又和幻象一起塑造了时刻变幻的“美院之门”.

当代哲学与建筑

2006年春课程设计题目:数字时代/信息亭

傅刚/课题创意指导

正像要理解现当代欧美建筑,离不开对于欧美现当代艺术的起码了解一样.欧美当代哲学对于建筑的影响.甚至建筑创作对哲学家研究的影响.同样提供了像艺术和建筑一样丰富的知识和形式多样的建筑作品.是什么东西在关键时刻让建筑师舍此就彼,作出最后的选择.并且坚信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有着合理性基础.而不是空中楼阁呢,

①建筑师应当了解的当代哲学内容(与廉价缠绵的”哲理诗”无关);

②哲学将其自身想象为建筑式的体系;

③对建筑的哲学讨论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

④以哲学思想为根基启发人思考的建筑作品;

⑤哲学家和建筑师的特殊联系; ⑥建筑有助于哲学家思考物质的问题与哲学思考在建筑实践中的反映;

⑦建筑实践与艺术实践的关系;

⑧建筑与城市:当代实践与历史空间的关系;

⑨分析传统与大陆传统;

⑩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当代建筑与城市设计实践的意义.

当代哲学与建筑课程设计.王金昭,行走的信息亭,2006.

信息亭是为人提供方便的东西,只要人们需要就会有人去发明创造.会逐渐克服现存的缺点,变得更加方便高效.它将沿学校主要道路走动.形象突出.随处通过怎么写作.体积小.节省空间,使用舒适.它的尺寸很具人体操作姿态的平均尺寸.尽量让使用者舒适,并做到最小.角度可以灵活调节,外观采用光亮的暖色金属,一只有神的眼睛活泼可爱.给人带来亲切感.当代哲学与建筑课程设计.邓夏,容器之城:信息亭,2006.

时间暴政.当代哲学与建筑:“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哲学是学习死亡.哲学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类思考.怎么,人类已不懂得思考了么在这个崇尚速度的时代.人们已忘却自己的梦,在这个标榜速度的时代.人们已无暇思考人生.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已迷失在信息万花筒中等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信息.圣徒与撒旦对话.生与死的对话.王后的魔镜,童话中理想的信息亭,还有很多,也许人是天生的偷窥狂.信息不过是工具是桥梁.却被当作时代的新宗教顶礼膜拜,这是人自己的选择.新媒介、新工具、无限可能性.真地有无穷多的选择吗广度浮光掠影.深度:蜻蜓点水.我不能选择时代,却可以选择生活;我不能左右世界,却可以决定自己.通过时间(失落、荒漠)消灭时间.他们在数字时代沉浮.驰向前方的信息高速公路.他们很灵敏,是网上的蜘蛛.他们很茫然,是网中的猎物.了解信息,是为了解除意义.当一切被过度诠释.被意义套牢.信息是无形的,人们却套上枷锁.信息是超容量的容器,人们却投入.忘记思考.信息爆炸――传播-->肖解.信息以无穷尽的方式传播.人以时代的名义落网.

当代哲学与建筑课程设计.马晓棉,信息亭,2006.

信息的来源唯一.但传播的途径和接收者获得的信息量有区别.信息传播的形态可视为直线、折线.波形.信息亭空间设计为通道式、立方体与圆柱体的结合.可将它想象成四边形――n个不同多边形――圆形的组合与转化.形体经过折叠.扭转等变形.与直、折、波呼应.暗示信息的传播途径.以及源信息与接收者获得信息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普遍的,具有不确定性.

当代哲学与建筑课程设计.徐棉,非理性:信息亭,2006.

网络创造了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人进行任何信息交流的形式与可能性.设计意向:

①软体动物;

②动态的模型.非静态;

③建筑和媒介空间和谐融合;

④摆脱机械化体系;

⑤楼板和墙体界限模糊的流体建筑.

当代哲学与建筑课程设计.马文帝,信息亭,2006.

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人.走入这段18m的地段时,就进入了一个信息迷阵.电脑将会对某一时刻该路段内的人的分布进行取样.并将取样转化为二进制数字.7.5x1 8m的路段被划分成5x 12的矩阵,因此将可能出现260(约等于1 x 1018)种取样.按照1次/秒的取样率,可以达到在30亿年内不会重复.设置于每块地砖中心的信息柱可以通过控制伸出或缩入地面.由此产生的260种地形变化.将与所有可能产生的二进制数字通过电脑进行随机的配对.在每一个采样出现后数千分之一秒,电脑将会控制该路段产生事先配好的形状变化.在突起的信息柱的每一个立面上.会显示出通过网络随机选择的最新信息.人的运动导致信息的出现和消失.但是通过电脑的随机配对几乎毫无规律可循.转瞬即逝的信息快速而大量地冲击着使用者,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设计鲜亮的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当代哲学与建筑课程设计.刘潇,移动变形:信息亭,2006

当代哲学与建筑课程设计.张帆.信息亭,2006.

图1说明(依序由上而下):①负片:意味着某种缺失及追踪生成过程与阐释的必需.②信息亭应当具有的特点:需要一夜之间“更改表皮”(比如一夜之间铺就的草皮、路面、篮球场)十波普文化+晶格(球场、操场铁丝网).③演变可能.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折射环境信息.④生成关 键 词 :晶格.表皮,波普.信息投射,信息交换,拓扑,蛇,管.⑤信息亭A:影响来源于行道树、小门入口的人流;内壁即信息屏.流动空间促使信息的交流与发生.

图2说明(依序由上而下):①负片:意味着某种缺失及追踪生成过程与阐释的必需.②ABc三处信息亭在校园的位置.③蛇:形体被内部物体/周围环境影口向,周围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可能投射、刻印在建筑物上.④生成关 键 词 ;晶格.表皮,波普.信息投射.信息交换,拓扑.蛇,管.⑤信息亭日:影响来源于背景操场的活力.铁丝网;提供休憩装置,查询信息.信息亭c:影响来源于周边拥挤的告示牌;在图书馆入口处投射信息,介入环境.

作者:傅刚和费菁,清华大学毕业、美国注册建筑师、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和北京建工学院访问教授.

收稿日期: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