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味·理趣·理障

点赞:19816 浏览:926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诗与论,情与理,似乎冰炭,犹如油浮水面.然而,不可一概而论.艾青诗论,既有诗趣,又有理质,熔抒情与说理于一炉.“诗要形象思维”(),但也决不能排斥理性思维.事物总是对立的统一,相反相成,区别而又有联系.

朱自清先生在大学讲旧诗,曾分析道:“唐诗抒情,宋诗说理;唐诗自然,宋诗奇特.”只是在风格上说了唐宋诗主要的特点,并非一刀切.即如苏东坡《题西林壁》,就是说理、抒情兼而有之.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塘而水,见水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清水为镜,映照天云.这便是艺术家“迂想妙得”,将自己的思想光辉映诸客体,洋溢着诗的情趣,也充满哲理睿智.李耆卿《文章精义》称朱熹诗从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来而“理趣过之”,可见诗的“理趣”已经作为一种特色积淀于传统诗歌中了.

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中,纯从庐山风景写来,状写庐山之貌“成岭”“成峰”,且“高低远近”各不相同,简洁的勾勒中隐隐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巍峨景象的神往和欣悦,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寓情.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是沉醉于庐山遨游中,顿悟到一个哲学道理后才有了后两句的神来之笔.它令人领略到要真正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完整地观察它,只睹局部而不见全貌,只看现象而不见本质,原因是所处角度和地位的不同.这首诗正是以其隽永的哲学意味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苏东坡将生活中某种现象的哲理,艺术地揭示出来,使人既咀嚼到诗中哲理趣味,又欣赏到诗的艺术美.

理学盛行的宋朝,富于“理趣”的诗,不乏篇什.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绝句: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山一山栏.

它使人感觉到人生的坎坷和奋斗的必要,但它不直接写理,而是从下岭一事隐约写来,借景写理,写得含蓄蕴藉.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启示、一个点拨,可以激起人们一连串的联想思考,获得一种有份量的思想内容,诚然,在任何一种事业的追求中,也总是一个障碍接着一个障碍,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每当我们取得一些成功之后,切不可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应该鼓足勇气去争取更大胜利.

古今中外星汉灿烂的文学天地中,不少优秀作品恰恰是以其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味而传闻遐迩、流芳百世的.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都是理性艺术的结晶.虽然艰深,却又耐人寻味,激起深永的兴趣.当一种深刻的思想,一旦获得具体、生动、感性的形象,按照艺术规律加以提炼和概括,这种作品也一样可以成为不朽之作.

诗歌艺术创作,究其根本,依然离不开人类理性.无论西方或是东方,古代或是现代,凡是严肃的作家诗人,在其作品中,总想说明点什么,而决不满足于生活的自然主义复制.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可见,在诗中表现哲理,也潜藏着危险,弄不好就成了哲理论文.“诗言志”、“诗缘情”,“志”有了,而情无处可寻,剩下来干巴巴几条筋说教,形象一无所有,味同嚼蜡,难以卒读.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艺概》中批评的“理障”作品就是这一种面目.宋写作技巧学家的《秋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利害主乎情,好尚存乎见;

欲人为善人,必须自为善.

干瘪的语言,抽象的训诫,难怪刘熙载斥其为“落理障甚矣”了.

诗歌创作中的“理障”无庸置疑会导致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产生,但不能把概念化、晦涩难懂等毛病简单归咎于诗人的哲学思考.因为,艺术思维包括深刻的思考、理智的探求,而在诗歌创作中的思考和理智,也就是用形象概括生活的能力,思考和理智应溶解、包含在生动的形象之中.“理障”的诗作,乃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艺术的劳作化为可感的形象、美学的趣味和婉曲的语言.诗味和理趣的交融、哲理的诗化,这才是作者殚精竭虑、刻意追求的目标.诗人可以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也可以由于一个形象产生一个观念.理性的抽象思维和艺术的形象思维可以辩证统一,成为“辩证的杰作”(黑格尔).

诗味·理趣·理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哲理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生活中充满哲理,大自然充满哲理,正如它们也蕴蓄着美一样.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有真切的体会,不难发现其中真谛.一旦有所触发,立意新,构思巧,就能写出寓有哲理,又有艺术趣味的好诗,令人读后深思再三,回味无穷.

(摘自《当代文坛》)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