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特色高职专业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构建

点赞:14041 浏览:583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专业导师制度是高职院校与学分制配套的一种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独具特色.本文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探讨构建高职导师制的创新管理模式、专业导师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构建模式、实施建议以及管理过程中有待思考的几个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 专业导师 构建模式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一、建立专业导师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1.专业导师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未来发展的方向及社会需求, 树立专业自信,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专业的发展前景缺乏必要的了解,需要导师对其在专业的认同等问题上进行正确的引导,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弱,不应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过高,而应强调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导师制度的建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专业自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业导师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课程进行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的要求进行系统指导,培养过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随着高职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分的推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多的选择,但大部分学生对学分制的管理规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不甚了解,这就需要导师对其给予必要指导.


3.专业导师参与专业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专业导师可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以后从事的专业、职业和行业,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导师本来就是本专业和行业的专家,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充分利用导师在本专业和行业各方面资源优势,开拓毕业生的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不断提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高职专业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构建

1.构建专业导师管理制度,明确专业导师的准入资格,专业导师的责权利.专业导师应由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本专业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担任, 导师的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与本行业及企业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擅长与学生沟通,专业导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专业导师的聘任应在专业新生入学时,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来完成.专业导师的配备应根据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作适当的要求,总的原则是学生与导师比例应不大于25 :1.

3.专业导师应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关学分制等问题提供咨询,根据学生的累计学分、累计平均学分绩点、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程选修指导与帮助,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指导与训练,实施计划可按学年或学期来划分,每个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项目开发、技术怎么写作项目、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专业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5.日常管理要求专业导师每周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解答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就业、技能、知识等方面的疑惑并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就业观.专业导师还应组织学生成立专业技能社团或基础课程社团,并正常开展活动,辅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的专业技能大赛或基础课程大赛.

6.学校应投入必要的经费以确保专业导师制度的顺利运行,按一定的生师比要求,划拨一定额度的工作经费和导师津贴,师生举办的各种活动、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也应有经费支持.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适当配备一定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实训场地,保证专业导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和运作模式的有效开展.

三、专业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1.注重学生的理论积累和技能培养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所以理论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是同样重要的.除课堂教育外,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览相关的专业书籍和网站,记录读书笔记,逐渐积累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在技能上,导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并且精通几款专业应用软件.另外,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或申请各种技能活动大赛,进一步提高技能.

2.采用层级式和阶段培养方式高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中间阶层,不论从知识基础,还是从学生特点上都有其特殊性.所以采用层级式导师制培养方式,即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级导师,指导讲师以下职称导师;其他教师通过考核和选拔作为二级导师,由他们再指导学生.由于高职称导师的直接指导对高职学生的适应层次过高,同时教师辅导的人过多不能有效的实现精细化管理,所以层级培养方式对高职学生更有益.并且在导师制中设置一级导师和二级导师来分管学生的不同阶段,一方面可以让青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思考教育主体,有助于教学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一级导师的工作量,并且作为专业带头人,有更多的项目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定期的集体会议,了解导师制工作进度,及时与下级导师沟通协调,共同培养,使师资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这样既发挥了高职称、双师型教师的特色,同时又带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可以考虑高职导师制的办学实际,采用多导师的阶段培养,即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导师指导,而不是一个导师从一而终.

参考文献:

具有特色高职专业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导师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张惠典.对本科院校实行“专业导师制”的思考[J].内蒙古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8(17)

[2]张宏彬,王斌,杨润贤.“1+1+1专业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3]赵惠玲.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导师制教育模式[J].价值工程 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