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实证

点赞:8293 浏览:329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的 调查我国部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探讨心理压力的成因,为改善和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国部分高校的1800名女教师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不同任教科目、不同职称、不同工资水平的高校女教师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尽早加强心理干预.

关 键 词 :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

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女教师为159 000人,占教师总数的37.35%;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有专任女教师624 341人,占高校专任教师的46.48%,接近1/2比例[1].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和推动者,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价值甚至超越了教师本身的知识价值.恩格斯曾把人的心理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女性的心理活动则是花中之冠”.叶澜老师也曾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疏导和调控,不仅会妨碍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阻碍学校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愉快、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良好、适应能力良好等心理特征[2] [3].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工作以及家庭.资料表明,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1975年,日本的学者加滕诚研究指出:教师要比一般劳动者患心理疾病的比例偏高,其中神经病高出9个百分点、癫痫高出4.9个百分点、头痛高出1.9个百分点、分裂症高出0.8个百分点.在国内,2004年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高校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33%;2005年,邱毅对陕西省34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随着学历、职称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问题有加速增多的特征[4].

目前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与个体的关系.如汪向东[5]认为心理健康与其教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心理健康者的性格更倾向于乐观、开朗、积极的方面,积极的应付方式可能与心理素质的好坏有关;二是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如陶芳芳[6]等对家庭经济压力、社会舆论压力等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三是阿娜[7]、邵光华[8]等进行的心理健康的跨文化研究.如对加拿大和克罗地亚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文化教育和教育理念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研究丰富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对改善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个方面:(1)在研究方向上,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与一般的经验总结层面,局限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影响因素分析,而有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则更少,且缺乏相应的教育、辅导和维护方面的系统研究.(2)取样存在一定偏差.往往一些研究仅限于某一地区本科或者高职院校,缺乏一类本科、二类本科到专科学院和地域的全面性.因此其外部效度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鉴于上述在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当下的理论与现实需要,本文拟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的1800名不同层次的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这些女教师进行心理测评,探讨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不同因子上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并就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出针对性建议.

1.研究方法

1.1 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上海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大学、内蒙古大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大学等高校中随机选取1800名女教师为研究对象.本次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660份,有效问卷1430份,有效率86.14%.其中,25-30岁380人,31-40岁530人,41-50岁310人,51岁以上210人;博士220人,硕士1010人,本科200人;教授290人,副教授220人,讲师780人,助教140人;211重点院校600人,普通类本科570人,专科260人;理科类370人,工科类460人,文史类120人,体育类260人,其他220人.

1.2 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1.3 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法,使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结果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在被测试的1430人中,有阳性因子的人数为370人,约有25.9%的高校女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调查比率比全国常模(24.92%)[4]高出1%.其中,躯体化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与全国常模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校女教师SCL-90测试的统计结果见表1.

注:为与全国常模比较,p<0.05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2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的心理问题有呈现年龄性的特征,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上,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为:25-30岁女教师均值高于31-55岁之间的教师.躯体化的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焦虑因子在31-40岁年龄阶段分值最高.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 注:*为p<0.05;**p<0.01;***p<0.001 只列出有显著性差异的结果,下同

由表3可知,以年龄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在躯体化因子分数(F等于2.337,p等于0.001)上有显著性差异,经过进一步地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年龄在强迫症因子分数(F等于2.154,p等于0.003)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敌对因子分数(F等于1.674,p等于0.032)上也有显著性差异.

2.3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教龄分析

高校女教师的教龄最小1年,最大29年.统计结果表明,教龄分布的6个组在心理健康水平的总分并无显著性差异,如表4所示.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分上却存在差异,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以教龄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教龄年限在躯体化因子分数(F等于2.292,p等于0.004)上有显著性差异,经过进一步地多重比较分析,发现教龄年限在强迫症因子分数(F等于2.425,p等于0.003)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敌对因子分数(F等于2.313,p等于0.003)上有显著性差异.

2.4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任教科目分析

所调查女教师的任教科目中,理科类370人,占25.9%;工科类460人,占32.2%;文史类120人,占8.4%;体育类260人,占18.2%;其他220人,占15.4%.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分数上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分数上有显著性差异.且经过多重比较发现,任教科目不同的女教师在焦虑因子维度上的差异显著 (p等于0.022),在偏执因子维度上的差异显著(p等于0.002).其他类教师在焦虑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高于有具体任教科目的教师,文史类教师在偏执因子的得分高于理工科和体育类的老师.

2.5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职称分析

不同职称的女教师在SCL-90的各项因子的均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等于3.503,P等于0.017);职称不同的女教师在抑郁因子分数、敌对因子分数、恐怖因子分数、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7.

表7可知,以职称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数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经过进一步地多重比较分析,职称不同的女教师在抑郁因子分数、敌对因子分数、恐怖因子分数、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上,助教的得分高于其他三个;副教授(23.73±2.72)均高于教授(22.66±3.28)、助教(23.08±3.16)均高于讲师(23.08±3.16).

2.6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工资水平上的差异

工资水平不同的女教师在SCL-90的各项因子的均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等于5.096,P等于0.002).女教师在其抑郁因子分数、恐怖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8.

由表8可知,以工资水平为自变量,各项因子分数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发现,工资水平在4000-5000元的教师得分高于其他三类不同收入水平的教师.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结论如下:

(1)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分析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F等于1.826,P等于0.015).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的心理问题有呈现年龄性的特征.心理问题的年龄差异分析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人际关系这一因子上,各年龄阶段的表现为:25-30岁的女教师均值高于31-55 岁的女教师,说明她们刚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慢慢熟悉摸索社会规则,人际关系处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躯体化的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这是人体生理自然规律影响的结果.焦虑因子在31-40 岁年龄阶段分值最高,与30 岁以下和41岁以上的教师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稳定工作上新的奋斗目标、建立家庭的计划安排,会让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忙于各种工作、生活上的安排计划.这符合研究检测设,也与陶芳芳[6] 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2)对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的SCL-90各项因子均分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不同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师建国,郭芝芳,贾瑞[9]等学者认为高校女教师依教龄年限的增加,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会逐级递增,而不同教龄年限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也不同于阿娜[7]的研究,他们认为,1-5年与6-10年、11-15年、16-20年、21-25年、26-29年的教龄的女教师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p<0.01;p<0.01);教龄为1-5年的女教师与教龄11-15年的女教师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刚刚参加工作的女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总分上显著高于其他教龄年限的女教师(p<0.05).但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教龄在5年之内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得分显著低于教龄在5年以上的女教师.但另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了本研究的结果,杨明,徐光明,朱斌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10],不同教龄年限的高校女教师在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的开拓,越来越多的女教师能够缓解工作上苦闷,善于发现新事物来缓解自己内心的惆怅,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增添乐趣与新鲜.研究结果的不同也从旁佐证了教龄在慢慢缩小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虽然教龄对高校女教师的心理状况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其对教师的身体状况、强迫症状态、敌对状态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年龄的增长、教龄的增加,这些职业病也在慢慢地影响着教师的身体状况;对于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还是有一些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传统的思想或许在她们心中已根深蒂固;个别旧思想可能会导致她们对新事物厌烦的感觉,严重者甚至会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 (3)调整认知,找准压力源

心理压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大脑中的反映.因此,高校女教师应该找到它的源头,比如职业特点、教师本人、社会环境等.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这些都会造成心理压力.明确了心理压力源,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还要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淡泊名利、完善人格.高校女教师首先应该正确、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女教师对压力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同一环境里,对压力的评价不同,主观感受不同,体验到的压力程度就不同,有许多压力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修正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有助于消除或减轻压力.

(4)加强自身修养,强调自我心理调节

女教师应该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作为女教师本身,一方面要把维护心理健康看作是一种有意识的加强个人修养、培养人格魅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行为,看作是一个自我减压、自我保障、自我调控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教师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丰富的情感、坚韧顽强的意志、愉快乐观的性格、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是个人魅力的具体体现,更是新时期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调查表明高校女教师在整体素质方面有很大提高,但在抑郁、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偏执5个方面分子高,说明高校女教师对自己有较高要求,同时又受到高校教育改革和家庭等方面的困扰.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女教师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心理平衡,用一种宽容、一种理解、一种新的高度来对待他人,参与社会,放下社会和传统给自己心理的负载,发挥女性的心理优势,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追求,使自身从“冲突”中解脱出来.在追求中进取,进取中提高,提高中升华,升华中完善,使自己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要学会在各种问题面前,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拥有“六心”,即信心、耐心、热心、关心、交心和知心.

我国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实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注重自我调适.放松心态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体育锻炼、、听音乐、欣赏文学作品、练书法等宣泄不良情绪,通过这些方法缓解压力,有效放松,从而使心情舒畅,身心健康.首先,要学会利用心理防卫机制,调节情绪.当面临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主要心理防御机制有理喻、投射、合理化、替代、反向作用、抵消、退行、转化、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人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压力,因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女教师情绪不佳时,应学会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防卫手段,如投射、文饰、补偿等,以帮助自己保持自尊,减少焦虑、内疚等不良情绪反应.其次,要富有幽默感.要善于从生活中揭示或升华其中的喜剧成分,驱除不利情绪,化消极为积极,从不满中分享到满足的喜悦.一句幽默的话语会使整个沉闷、尴尬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再次,经常保持微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心理学家认为,笑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可以驱散心中的积郁,让人愉快、乐观.面临着众多困扰的高校女教师要经常笑一笑,平时注意多收集一些笑料,以用来调节自己的心情.最后,应该坦荡地面对现实,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保持愉快心情、乐观宁静的心态.正确面对压力,要从积极的一面认识压力的存在,制定一些可行性目标,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水平的提高.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收益和乐趣,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充实丰满.最新研究显示,不管是孤独者,还是喜欢与人交流者,他们在求学、就业、婚姻、后代教育等方面都遇到过诸多不顺心的事,但两种人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态度却大不一样.孤独者对生活的态度更多地被成长中遇到的不幸所影响,而且他们在陷于困境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不愿向他人求助.相比之下,喜欢与人交流者能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不幸,而且能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善于向他人求助.此外,研究结果表明[12],由于孤独者的不良情绪不易排解,易受刺激,他们的血压也比普通人要高,也更容易衰老.研究结果中发现[13-15],心理健康总分与工作满意度中的“工作本身”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充分证明了心理健康与工作满意度的密切联系.要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心理健康的方向切入十分必要.因此,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接纳与赞许他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心胸坦荡,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5.结语

基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导致高校教师压力逐步变大.本研究显示,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与职业压力呈正相关;任教科目不同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不同职称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不同工资水平的高校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着差异;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能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工作者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影响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探明教龄、年龄、职称等影响对了解其作用机制,从而减轻高校女教师心理负担,形成健康行事风格,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等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实验研究确定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再通过实验研究检验策略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