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民族化

点赞:6920 浏览:300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中国的新诗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进行民族化的思考,中国的新诗必须有中国风骨,必须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反映时代精神的真诗.

关 键 词 :诗歌 创新 民族化

作者单位:重庆市作家协会

在今天中国诗歌的多元化局面里,如何探讨诗歌的创新,既给予了诗人选择的权利,也蕴含着社会对诗人的选择.什么是中国诗歌创新的选择呢笔者认为:

诗歌与民族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什么是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诗,必须是中国的.

时至今日,争论的问题已不是要不要借鉴西方,可不可以横的移植.新诗自身就是明证,它诞生于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汇之时,在第一次中西文化交融中得以发展,它的血管里已经流着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众多流派的著名诗人的血液.中国现代诗歌史若没有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冯至等人,将会怎样地暗淡无光而他们中又有哪一个不是在中西文化哺育下成熟的在当前开放的时代,中国,更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借鉴已成为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正进行的必然趋势.诗歌创作又岂能例外问题是如何借鉴当然不是恶性的全盘西化,成为西方现代派诗的低劣仿制品;而且要合理的有机吸收,创造有中国风骨的民族化的诗歌,无论怎么变化,它必须是中国诗.


中国的诗歌,自然不是“古典+民歌”的模式所能概括的,它可以是格律体,也可是自由体.它不排斥包括现代派在内的任何一种手法,它离不开民族语言,又似乎在语言之外.过去谈民族性,只在语言、手法等形式表层兜圈子;我们说中国的,则更注意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内在精神等深层的蕴含.

二、诗,必须是人民大众的.

诗歌是人民大众的,这是诗的本性,它原就产自民间.自古诗为民之声,即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那时宫廷歌舞娱乐所用之诗章,全由专设的采诗官从民间收集而来,古帝王于娱乐之余,也以此了解民情,“观民俗,知得失,自考正”,从中获得统治的反馈信息.只是到后来,才有御用文人写的宫廷诗,上层人物自己也开始写诗,并作为进身之阶,诗才渐渐由他们垄断.可流传久远有生命力的还是民歌,和那些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经济困顿、与下层人民境遇相同、心灵相通的文人创作的诗.

我们不反对诗人应有自己的个性,诗的感染力也只能来自个性自我的真切表现.但同时我们主张诗人的个性应植根于人民性,成为人民的多种多样的爱好和需要的反映.人民,不是一个狭窄的政治概念,它要丰富得多.不要把写爱情、写友谊、写旅游、写山水等排斥在人民性之外,凡是构成人民生活一部分的都不是多余的;也不要把个人的七情六欲看作与人民无关,正是千万条小溪汇流成大海.不过尽管我们给“人民”划了一个大大的范围,仍有人甘愿站在这个范围之外.

诗歌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标准如何鉴定呢它必须是人民读得懂、人民能接受、健康向上、给人民以启迪的.有的诗如同天书、谜语,不但人民大众读不懂,甚至连学中文的老教授,写了几十年诗的老诗人,都读不懂.这样的诗,人民大众怎么接受呢有人说,我的诗是让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人看的,是西方派.可连现代人都读不懂的诗,几十年后几百年后的人能读懂吗简直是自欺欺人.无论西方派、什么派,只要是好诗,我们都能接受.我们的诗歌必须有人民性,坚持走民族化、大众化、努力创新的道路.我们既不持古守旧,又不追风赶潮,既能化古为今,又能化西为中,只要是优秀的,不管什么流派我们都汲取、学习、借鉴.

三、诗,必须是时代的.

诗歌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诗发展的要求.这里指的时代就是当代,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用当代的眼光加以审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的加工以继承和改造,使之创新,发挥其除旧布新,点化心灵的独特作用.如舒婷的《致橡树》、李发模的《呼声》、雷抒雁的《太阳》等诗.读后就有振耳发聩、耳目一新之感.可惜这方面的力作太少,有待新诗去垦荒的土地还相当辽阔.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诗人向着华夏的源头进发,涉足于半坡、敦煌、青铜、彩陶、易经、神话等在寻根热潮中,诗走得比小说还远.我们并不否定一切寻根之作,无论是寻求人类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之根,或是挖掘社会停滞后退的劣根性之根,都是立足当代,瞩目未来的.有的诗侧重对人的原始的自然性的探究,也是为了寻求人与自然的契合点,重建以人为主体的和谐的宇宙世界,当代性也是显然的.我们也并不认为当代性一定要写当代.但如果寻根是漫无目的的,像有些人宣称的只是“孤独地”“逆着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朝着我们再也不能回去的时代等朝着人类最古老的时代走去”,以此为“归宿”复古,陷入一种历史的迷惘,就不免使人皱眉,不能不为之担心了.有的学步者在追溯历史的同时,恰恰忘掉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而迷失在古意象中了.西化是忘了自己立足之地,复古是忘了自己所处之时,形异而实一.

当代性主要不是从题材说的,写历史写自然一样可以有当代性,而有些写当代的可以没有当代性.当代性是较之题材更为深层的东西,它是时代向诗人的渗透,诗人向表现对象的渗透,是烛照全诗的内在之光.

四、必须是真诗而不是非诗

新时期以来,我们讨论过许多诗的命题,如懂与不懂、移植与继承、自由与格律等等,虽说它们关系着诗的发展,但都不决定诗的生存与否.因为每一个对立的双方都可以是诗的美的,也可以是非诗的不美的.是选择懂还是不懂(应该说是难懂),选择继承还是移植,选择自由体还是格律体,这可以各由所好,不必也不可能统一.但是对于诗与非诗,却无选择余地.如允许选择非诗,诗本身就异化而无法存在了,一切讨论还有什么意义呢恰恰对于这个关于诗的生命问题,我们没有展开广泛的讨论,进行认真而深入的研究.其实,多元局面的存在,有赖于“诗”这个共同基础.不论什么流派、风格和方法,首先应该是诗的,是从一个方面对诗的丰富,而决不能是破坏瓦解诗.没有这一条,诗坛的存在就成问题,哪里还谈得上这个派,那个派“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我们反对把诗的标准划得那么狭窄,纯以个人好恶定一尊.但也不同意什么“诗属于未知领域”,无一定之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切已知要求都是限制束缚诗发展的说法.要给诗下一个完美无缺、一劳永逸的定义是难的,你可以接近它,完善它,但很难穷尽它.但这不等于诗就没有任何标准了.嗜有同好,人们心中有杆秤,人们的审美除了差异性外,还有共同性,在诗的多变因素中也存在着不变因素.诗之为诗,有着社会的历史的共同标准.它客观地存在于诗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它难以言传,自可神会;不好抽象,但可直觉.那么什么是诗呢我认为,诗,在听觉上应该有音乐美,在视觉上应该有形象美,在心灵感受上应是动情的有启迪的,而且这些综合的美的因素应在最凝练的形式下,达到最大的容量.

我们主张宽容,主张多样,主张兼容并包,都是对诗而言的,并不包括非诗的赝品.诗与非诗的对立是无法相容的.为了圣洁的诗的土地,为了缪斯,中国新诗的创新势必要深深地进行民族化思考.中国新诗要走向世界诗坛,也必须认真进行民族化思考,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诗歌,必须是有中国风骨,是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反映时代精神的真诗.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