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沈文的襟怀

点赞:11745 浏览:538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邓州姚雪垠纪念馆陈列有沈从文致姚雪垠的一封书信,该信未见于《沈从文全集》,当为佚信.全信录如下:

雪垠兄:

月前函书,不曾作复,歉仄之至.因弟手中所有零星丝绢(明清二代),均分散于熟人处,无从集中.又先后编选几本丝绸图录,也通通为人借去,尚未归还,所以不便作复.材料近日已送还弟处,兄若还要看看,盼来示告一时间,(信寄东城小羊宜宾胡同五号,我在赶改服装说明),弟即可在指定时间内去东堂子胡同工作室相候.尊著听不少熟人均谈及内容丰富.且称解放以来鸿章巨制.可贺可贺.

出版社上次退还的《满洲实录》一函,内中缺少一册,盼能为问下落,此书并不是什么值钱的复印本,但对弟搞的工作,却相当有用.并且还得供别的熟人大家使用.能“原璧归赵”,十分感谢.或有必要,即由弟出一点钱,给出版社保管这份材料的人,作为找回报酬,也不妨事.(错处或责任不在他们,或许是另有“爱好”者借去,责任或应在弟,同类事是经常发生,用如上方法找回.)主要还是便于以后别的朋友借用,因为弟所有图书,多从大家便利着想.(每书前必附写上“此书可借,使用后盼能见还,望莫冻结在私人手中,便于供大家使用”,此书恰恰忘记在书头写上.)从来不看作个人私有物,所以缺本能设法补足,即花点钱也十分平常,甚至于可说是应该的.麻烦出版社同志,一并致谢!


并候佳好.

弟沈从文五月十六

该信未署年,从信中内容可推算出写作时间当在1977年.若早于此年,姚雪垠的“鸿章巨制”尚未出版(《李自成》第2卷出版于1976年12月);若晚于此年,关于《李自成》第二卷的热议已经退潮,“可贺可贺”也就不合时了.

沈从文此信为着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答复姚雪垠想来工作室观摩“明清二代”服饰实物的请求.当时姚氏正在创作《李自成》第三卷,在“洪承畴出关”和“辽海崩溃”等单元中将再现三百年前“明清大战”的历史场面,清军若干重要人物如“老憨王”皇太极、“多罗睿郡王”多尔衮都将出场.姚氏所作历史小说非常讲究“细节的真实性”,因而有所望焉.第二件事是委托姚雪垠追索出版社未退还的图书.当时姚氏为专心创作《李自成》长年借住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幸福一村宿舍,该出版社为方便姚氏的创作及编辑的校对,曾向沈从文借去《满族实录》(共八卷)的复印本,归还时却无意遗漏了一册(后即归还).《满洲实录》为清太宗时修《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之别一种,又名《清太祖实录战迹图》,是研究清开国初期历史的珍贵资料,素为研究“明清二代”的学者宝之,沈从文当然希望这套复印本能保持完整.

信中所述两件事似乎都很寻常,但仔细品味沈从文信中的表述,其中深藏的意蕴却令人不能不为之感慨.

首先是他的视“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的襟怀.解放前沈从文为“京派文学”重镇之一,名满天下;解放后改行从事文物研究,辗转各地,搜理爬梳,集腋成裘,方能担当起为周恩来总理所关注的世纪工程——宏帙巨卷《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编撰工作.他手头的“材料”都弥足珍贵,但他却并不将此视为私宝,只要同好索借,无不应允,甚至外行(小说家)求观,也欣然接纳.这种襟怀,无论在当年或现在都是十分难得的.学者张轲风在《今日学术十弊》一文中曾慨叹道:

我不止一次听说过考古工作的利禄之途:发掘一个墓,终身就靠它吃饭了;学术圈里流行的说法:“霸占一个专题,霸住一个人物”,别人的研究就无法绕过你了.听起来都是技巧性的发家致富的心得,确实是相当管用的招术等很多学人占有了一批材料,秘不示人,等自己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了,再公布出来,后继者们只能拾人牙慧了.

沈从文何以能逆流而上?无他,“公民”的责任感而已矣.1976年8月20日他在给沈虎雏、张之佩信中坦然地写道:“任何当权的要人,都有理由在不得意时即消沉,只有真正明白‘公民’的责任的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十分认真的照国家所需要的去尽职.”同月,他在致巴金的信还写道:“ (我)一生最大的弱点,就是只想为国家做点比较对后来人长远有益有用的事情,似乎才对得起国家和自己这个生命.”有如此意识,方能有如此襟怀.

也沈文的襟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公德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其次是他的“严于责己、宽于待人”的操守.在当时或今天的学术界,有视学术为公器者,当然也有视学术为私器者.前者倡导资源共享,以求避免重复研究而共同促进学术发展;后者力主资源独占,有时甚至会有罔顾学术道德及社会公德的行为发生.前者如与后者发生冲突,通常的处理办法只有两种:或“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评估对方的动机,或坦然置之“连眼珠也不转过去”.沈从文处理外借资料流失的方式可谓独辟蹊径:一、事先提示.为避免资料流失,他竟不辞繁难,在书头写上“此书可借,使用后盼能见还,望莫冻结在私人手中,便于供大家使用”的字样.这是期望以此提醒他人的公德心.二、事发自责.如果资料依然流失,他竟首先叩问自己有无“责任”,而不去斥责“夺人所爱”者.这是期望以此启迪他人的向善心.三、事后补救.资料既已流失,多数人想的是强行索还,少数人想的是“亡羊补牢”.但沈从文只有一个念头——“赎”回来.这似乎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其实最能触动人心的那一块柔软.

沈从文以小说家而事文物考古,既知晓人情又洞察世故,惟有他这样的睿智之人,方能有如此不俗的操守.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