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在语言表现的不同

点赞:20465 浏览:93377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各自使用汉语和日语.但是在语言表现和对汉字文化的认知上存在着语言构造、思维等的不同.这种不同也体现出了中日文化的差异.汉语体现了自我本位,日语体现了自我抑制.对具体场景的语言表现体现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深刻体会中日文化差异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和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语和日语.

关 键 词 :语言文化差异;日语语言表现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6-0000-02

虽然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亚洲邻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有着深深的相互影响.但是中日两国绝不是同文同种的,在各自的文化和历史上都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点.就语言而言,虽然两国都使用汉字,但是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而日语是大和民族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系统的语言.两者在语言构造、语言使用、语言表现中反映出的国民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不同.

一、中日两国在语言构造和思维上的不同

民族的特质或多或少能够从民族的语言中得到体现.中国人成长在汉语文化中,用汉语思考事物、用汉语理解世界、通过使用汉语成为地道的中国人.同样的,日本人和日语的关系也是如此.中国是大陆型、畜牧农耕文化的中国文化,与此不同,日本文化是岛国,是海洋型、稻耕文化,因此,中日两国在行动方式、思维方式、礼仪教养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正如“言为心声”,语言心理、语言思维的不同,带来了语言表现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因此,这就会导致两国国民的相互不理解和误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了充分理解某个语言和熟练使用该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和语言心理.

首先,语言构造上虽使用同样的汉字但汉语和日语存在语言构造上的差异.

(1)汉语和英语一样是「SVO」型,即‘主+谓+宾’型.日语是「SOV」型,即‘主+宾+谓’型.例如:中文“我吃饭”,译成日文是“我饭吃(私はご飯を食べる)”.(2)主语在汉语中是不可缺的成分,而日语中是可缺的.例如:“こんにちは”、“お元気ですか”、“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ただいま”等日语中的常用寒暄语,都是没有主语成分的,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就要加上主语成分,即,“您好”、“您身体好吗”、“(我)请你多多关照”、“我回来了”.因此,在日语语法中,有“句末决定论”,即谓语是句子的中心,主语对于句子的结构而言并不是不可欠缺的成分.

中日两国在语言表现的不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其次,中日两国国民语言思维和语言意识的不同,体现了思维主体的心理、语言意识、社会心理等不同.因为中国人基本上把语言作为意思沟通的工具,所以就要使用语言把自己的意思清楚明白地传达给对方.因此,就有像“你快说呀!你不说我怎么能知道呢?”即,中国人是偏向于把自己所想的事情讲的清清楚楚.而日本却不是这样的.日本的谚语“言わぬが花”就反映了日本国民的思维意识.他们凭着与生俱来的“勘”来相互理解,在平常的生活中不太使用语言就完成了意思的相互传达.这种“勘”就是“察觉”、“挂念”等非语言的行为.这在日本是重要的意思传达的方法.因此,日本自古就欣赏“沉默的英雄”,而把非常直白地阐述方式作为次要的沟通方法.例如:日语日常会话中的一个词“どうも”,这个词意思丰富、能在很多场合使用.如,早上遇到人时不说“早上好”而说“どうも”;晚上下班告别时不说“再见”而说“どうも”;致谢时说“先日はどうも”;参加婚丧仪式时、无论去哪遇到谁时,都说“どうも”. “どうも”这个词在日语中就像一个万能的词在哪都能使用.但是正是日本人都知道的这个词,如果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就不能直译了,而应该因时因地因景来翻译.

因此,日本人是通过微妙的表情、体态语(姿势、眼神等)来完成相互意思的沟通的.“不言自明”是日本人沟通的原则和前提.他们尽可能地避免主动语式,而是把自己意见和主张让对方去体会.因此,在日语词法中,日本人更多地喜爱使用“自动词”而非“他动词”,和中国人站在主动的立场不一样,日本人更愿意站在被动立场上或第三者的立场上.

二、在表现方式上日语是自我抑制、汉语是自我本位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占据中国文化主要地位的儒家思想也给日本人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以“谦虚”为美德,提倡“克己”.这种“谦虚”、“克己”的思想至今已渗入到了日本人的精神、态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首先,日本人非常在意自己所处社会的位置、在意别人的眼神等,通常用周围人们受到的“表扬”、“斥责”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抑制的精神也贯穿在其语言意识和语言表现中,成为了日语表现的一个特色.例如,日本人是爱用“实在对不起等”、“真是抱歉等”、“冒昧了、请允许我等”等语言表现方式.相反的,忘记了自我抑制的人,也就是做了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的人会被责难成“厚颜无耻的家伙”、“不知天高地厚”、“混蛋”、“不谦虚的家伙”、“傲慢的家伙”等.因此、日本人甚至在陈述事情的时候也要给语言穿上一个日式的‘语言和服’避免失礼.

其次,在语言使用上,日语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肯定、断定的语句,而暧昧的语言表现非常发达.例如:“大概不是等吧”、“我认为不是等吧”、“感觉能够说是等”等.大量使用了这些类似口头禅的语言,这从外国人看来,是一种不清楚的说话方式.这是因为日本人在心理上是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冲击和强烈刺激的.例如:“要喝茶之类的吗?”“今天晚上好像有会议”.这些暧昧的语句其实就是肯定的表述.

同样受儒教思想熏陶的中国人,相比较日本人,是有相当的差异的.尤其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语言意识和语言心理正在脱离传统儒教思想的影响,逐渐染上了西方语言意识中的自我本位和自我主张的精神.即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阐述自我本位的语言.例如,在公共汽车上被让位子时,或别人为自己拾起东西时,中国人说“谢谢”,这是出自于自己得到他人的帮助,表示感谢的心理;而日本人说“对不起”来表示感谢,这是出自于自己给别人添麻烦表示对不起的心理.又如,购物时,在中国是客人向店员说“谢谢”;在日本是店员向客人说“谢谢您的每次光临”.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在店员的帮助下自己愉快地购物了,因而对店员表示谢意;在日本人看来,客人购写了商品,商店做成了写卖,而对客人表示谢意.因此,我们从不同的语言心理和思维出发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语言表现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