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痴·竹缘

点赞:11563 浏览:534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历代文人画士之中,爱竹者大有人在,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无论数量之多,还是格调之高,都莫过于郑板桥.他一生爱竹,潜心探索画竹40多年,“日间挥写夜间思”,他观察竹、研究竹、画竹、咏竹,可谓与竹子有不解之缘.

竹痴·竹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板桥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成长挚友

竹子,这一大自然的骄傲,很早就闯进了板桥的视野.他的家乡江苏兴化一带竹子本来不多,但板桥生活的周围却恰恰是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竹子.要从古板桥进入县城,有一条竹巷是必经之路.这个巷子有二百步长,巷内家家以竹为业.据板桥自己回忆说,从其幼年起的每天早晨,他都由乳母背着,穿越竹巷,前往城门口去写烧饼.目睹其芳姿,夜夜闻其语,想来家乡的竹子一定在板桥的心坎上留下深深的印迹,成了板桥最熟悉、最亲切的终生“挚友”,倾诉的对象,竹子也因此给板桥以慰藉.

至于竹子是如何陶冶这位未来的艺术大师的,板桥本人在《题画竹》中曾这样记述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有一片竹子.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由此可见,板桥之喜竹,确与其所处环境有关.

有趣的是,板桥婚后出于养家之需,曾到真州江村设教馆,而江村亦多产竹,此一机缘,继续以其高妙的内蕴陶冶着这位敏感的艺术天才.幼年所见之竹,启发了板桥最初的艺术灵感;而在江村教书的时光,板桥再次徜徉在竹的怀抱中,则真真使板桥大受竹之艺术的启迪了.江村之竹对他的启迪,板桥自己在《题画竹》中就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受这种勃勃画意的促使,板桥经常在教书之余,挥毫画竹.板桥不但以之消暑纳凉,赏心悦目,而且在竹声中吟诗,伴竹声入眠.其安适潇洒超脱之情令人羡慕、向往.

同时,郑板桥通过一次画竹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创作冲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不是文艺理论家,但可以说他参透了创作的天机.

在时时的洗练中,板桥对竹子的观察愈加细致入微,灵感纷呈,绘画艺术境界不断走上新台阶.他笔下的竹子,摇曳多姿.其中有翠烟葱笼的新竹,有古色斑驳的老竹,也有清亮映日的晴竹和滴沥迷的雨竹,所有这些竹子在板桥的笔下,无不显得瘦劲挺拔,风骨凛然.风中雨中倾听它的声音,日中月中观看它的情形,诗中酒中对它抒发情感,闲中闷中以它作为伴侣,竹子不仅入了他的画,更融入到他的生命灵魂中.以竹兰石为伴,也就完全熟悉了它们的特性和情态,也就能捕捉到兰竹石的千姿百态、性灵之境.在此前提下作画,无怪乎板桥能达到“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的境地了.这种艺术化的竹,融入了板桥对人生、对生活的种种感悟,枝枝节节都表达着他的情感.

竹一般坚韧淡泊

板桥之所以特别喜欢画竹、咏竹,还源于板桥的人格、处世的精神取向.

板桥早年也曾怀抱扶助苍生、留名青史的梦想,但一路走来却颇为坎坷.他19岁时中了秀才,23岁时结婚,为了生活,到扬州去卖字画,无人赏识,很不得意,有时逛逛青楼,却从不嫖娼,或借酒浇愁,显得消沉.迨至他30岁时,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子也饥饿而死,境遇至惨.所幸他40岁中了举人,44岁中了进士.再到扬州,因已有了名气,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他慨于炎凉的世态,特地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直到50岁时才候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与民休息,很得百姓爱戴.

四年后调署潍县,遇到山东大饥,人相食.他开仓赈货,令民出具证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因此活万余人.数年后,终因救灾得罪巨室,冤枉被参,但他不愿与世沉浮,毅然辞官返里,卖画谋生.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题《深山兰竹图》轴说:“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早须脱,好来高枕卧其间.”表现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旷达和洒脱.这正是板桥喜爱竹子的深层原因.

他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咏竹名篇.对于恶势力,他以竹自况,大义凛然,他在一幅《墨竹图》上题写道:“秋风昨夜渡,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题《兰竹石图》曰:“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维绿,是为君子之谷.”他题《竹石》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所谓“咬定青山”、“千磨万击”的坚韧精神,正是板桥为之追求的境界.


人竹合一

郑板桥不仅善于画,还善于总结经验,他在画竹实践中总结出的创作理论,颇具真知灼见,为后世研究创作理论的人所看重.在《再复文弟》(第10号)中,板桥更提出画墨竹之四法、七忌、四宜、八法,以为入门之法:

凡画墨竹,分立竿、添节、画枝、画叶四法,循序而行.起笔先留竿留节,稍与根须短,中竿须长,又贵长短各殊,最忌一律,便落呆板等写墨竹惟画叶为最难,下笔要劲利,实按而虚起,须有破法搭法;墨色须有浓淡,则老嫩反正分明矣.

更有七忌: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六忌粗如桃叶,七忌细如柳叶.避免七忌,又须参以四宜:雨叶宜垂,露叶宜润,风叶宜翻,雪叶宜压.更有八法须知:老嫩须别,阴阳须分,春叶须嫩而上承,夏叶须浓而下俯,秋叶须带萧疏之态,冬叶须具苍老之形,风叶无一字之排,雨叶无人字之列.

板桥以轻灵的笔触,将十分深奥的画墨竹技巧与意境,明白如话地揭示出来,体现出其大手笔的风范.

在传统画论中,“胸有成竹”是画家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相对于这一境界,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则更上一层次.

板桥的画非常强调作品的意境,特别注意将所描绘的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或强烈感情融合为一体,他一再提到“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以及“为竹写神”等.因而板桥笔下的墨竹,往往是满纸由下而上,画十多根粗细不匀、干湿不一、浓淡相间的竹枝,仅在中间画上两三枝新竹,上面点缀上几片嫩叶,迎风飘舞,动感十足.他的《题画竹》中说:“不过数片叶,满纸俱是节.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如此一来,意境便出来了.

在板桥看来,画家第一步要做的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而在脑际形成独特的感受,即“眼中之竹”.进而,将其凝炼、抽象成富有艺术思想情感的艺术景象,即“胸中之竹”.再进一步,充分发挥画纸、笔、墨、水的功能,将心中的艺术景象富有灵性地展现出来,此时的纸上之竹,已不再是单纯审美客体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主客体高度统一、融合的艺术形象,这也正是“手中之竹”具有的意境之美.他曾用诗总结自己画竹的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竹之于郑板桥,真可谓相得益彰,人竹合一.

当有人向他请教画竹诀窍时,他说:“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凡吾所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而不是陈陈相因,这是他能“脱尽时习”,所画竹画“秀劲绝伦”的重要原因.他总结出的“眼前竹”,“胸中竹”,“笔下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更是创作理论中的精华.正所谓“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他的诗中之竹,有品格,有气节,坚韧不拔,超凡脱俗,正是郑板桥推崇的人格境界,也可以说是他人格的写照.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竹子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现实生活最重要内容;画竹咏竹成就了郑板桥的声名,而“竹魂”也因郑板桥的秃笔而彰显!

(笔者对郑板桥事迹略有研究,但本文的写作主要借鉴好友刘中建、林存阳先生所著《郑板桥的狂怪人生》、丁家桐先生所著《扬州八怪全传》以及部分网络评论成果,特兹致谢!)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