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与感恩

点赞:16833 浏览:792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张晓风是一位虔诚的基督信徒,其充满诗性与神性的文字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她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尤以散文写作享誉海内外,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评论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这里即以张晓风的散文为对象,从一个侧面看其表达的独特维度,进而考察其存在的价值.

朱维之先生在其名著《基督教与文学》中说道:“宗教底生命在于祈祷,哪一天祈祷停止,就算哪一天宗教幻灭.反之,祈祷增加虔诚时,就是宗教心活跃时.基督教的崇拜中心也在于祈祷等”①.对于“基督教的崇拜中心”――祈祷,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张晓风,其散文世界有着鲜明而自觉的表达.与“祈祷”须臾不可分的便是“感恩”,“基督教祈祷底第一件要紧事,就是要预备赞叹感谢的心.倘使对上帝没有渴慕仰望之情,怎会发出虔敬的祷词呢?”②与“祈祷”同步,张晓风的散文世界同样充满着“感恩”之情.她以祈祷和感恩向上帝剖白心迹,表达神性,迎接神明.把自身和他人的整体生命展示给上帝,让上帝作主,在神的怀抱中生活.

当有人问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究竟为什么信仰上帝”时,他答道:“检测如这是一位人们可以谈论的上帝,我是不会信仰他的.然而,这是人们可以与之谈话的上帝,所以我信仰他.”③祈祷正是“与上帝对话”的行为.基督教徒认为上帝是万有、万能、万全、永恒的存在,人则是一个局限性存在.在张晓风看来,无论人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上帝总还要留一两招是你没办法的!”(《戈壁行脚》)④,“与时间角力,和永恒徒手肉搏,算来都注定要伤痕累累的”⑤.于是,人反观自身,祈求上帝.在《画晴》中,作者省察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使人厌恶、回避,同时祈祷自己给人光明而不刺眼、暖热而不灼人的“冬日之日”.“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蓄,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如果你要我成为光,求你叫我成为这样的光.’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天空,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⑥爱是一切,有了爱便无他祈求.“芽嫩已过,花期已过,如今打算来做一枚果,待果熟蒂落,愿上天复容我是一粒核,纵身大化在新着土处,期待另一度的芽叶.”(《情怀》)⑦让我们倾心祈祷,“爱万物,以及造物的天、成物的人.等让事事物物都关情,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奇、更惊讶、更感激”.(《万物伙伴》)⑧在《最后的戳记》中,作者由学生证上的戳记联想到个体生命的戳记,进而发出虔诚的祈祷:“‘我的主,’我抬头望着蓝宝石般的晴空,心里默默地祷告:‘但愿在你那本美丽无比的生命册上,我的名字下也盖满了许多整齐而又清晰的戳记,表示你对我完成之事的嘉许,当我走完一生路程的时候,当你为我盖下最后的戳记的时候,求你让我知道,我曾有一个圆满的人生!”⑨.上帝在倾听着祈祷者的祈祷,祈祷者则从上帝那里获得他自身.作者正是以祈祷使上帝“成为现实”,于是,上帝便与她相遇.

除了为自己祈祷,还有为他人祈祷的问题,也就是“代祷”.“我们与其他人的生命交织在一起,其间的联系实际上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加密切.他们的历史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而我们的历史同样也是他们的历史.”而且,“当我呼唤、祈求上帝坚定另一个人的信仰,加深他对上帝的认识的时候――我坚信,上帝一定会这么做的”⑩.基于此,“代祷”便不难理解并成为可能.在《初绽的诗篇》中,张晓风代孩子祈祷:“上帝,我们感谢你,/因为你在地上造了一个新的人,/保守他,使他正直,/帮助他,使他有用”(11).在《念你们的名字》中,她代学生们祈祷:“让我们怵然自惕,让我们清醒地推开别人加给我们的金冠,而选择长程的劳瘁.诚如耶稣基督所说:‘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真正伟人的双手并不浸在甜美的花汁中,它们常忙于处理一片恶臭的脓血.真正伟人的双目并不凝望最翠拔的高峰,它们常低俯下来察看一个卑微的贫民的病容.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孩子们,求全能者以广大的天心包覆你们,让你们懂得用爱心去托住别人.求造物主给你们内在的丰富,让你们懂得如何去分给别人.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我愿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这样,“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默念你们的名字”(12).

人在诉说,上帝在倾听.祈祷不是无谓空话,而是存在于人心深层的事件.这一事件在祈祷中形成言语,又用言语表达出来.“祈祷就是我们与上帝相遇,与上帝同在,亲密无间,每天每日,在我们自己的话语和自己的思想里.”(13)祈祷还意味着在寻找上帝和发现上帝,“人在祈祷中向上帝舒展开自己的肢体.他想超越自身,不想再孤独,不想再让自己与自己独处.但祈祷不仅是一种寻找,它同时也已经是――至少虔信者的古老经验如是说――一种发现.它始于与自己独处的人的独白;可是突然,在独白自身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这种情形:这个人发现他不再是独身一人,他所进行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独白,而从根本上、从开始起就是一种对话.他发现神秘的眼睛在注视他,神秘的耳朵在倾听他.他发现从寂静中,从沉默中,有一种倾听,一种聆听正迎向他,迎向他这一个人此刻所做的、所思的和他所不得不说的”(14).如《圣经》所言:“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15)这样看来,祈祷不是汉语语境意义中的虚幻,而是实实在在的.正如奥特所说:“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整个世界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信仰的眼前,哪怕只匆匆一瞥.这便是祈祷向现实的位格深层的突破”(16).我认为令人遗憾的是,汉语言文化极为注重表面上“看得见”的实在,极为注重对实利的祈祷,而却明显忽视了类似基督教文化的祈祷这样的“看不见”的实在,明显忽视了这样的身心兼备的祈祷.在这方面,张晓风的散文世界或许能带给我们一定启示吧.

“亲爱的上苍,请给我顺遂,请给我丰裕,但也时时容我稍稍感受枯竭的惶急和贫乏的伤痛.这样,在大雨沛然之际,我才懂得感恩.”(《我有一根祈雨棍》)(17)“祈祷”是祈求和盼望,“感恩”是酬谢和报恩,与“祈祷”密切联系的便是“感恩”.在《最后的戳记》中,张晓风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在获得奖学金后内心的感恩之情.“那时我会快乐地流下泪来,我会找到安静的一角,坐下来,感谢那位给了我机会又给了我智慧的天父,也很自然地想到我的父母,以及许多关切我、期望着我成功的人,因而觉得自己到底做了一件对得起人的事.”“我,一个没有长处也没有优点的人,上天何其钟爱我,让那么多我所不曾谋面、不知姓名的人,助我完成了学业.”而且,作者讲到自己抱病上课,也不请检测.“一则我不愿意错过任何听讲的机会,二则我太重视出席全勤的那份荣誉.我感谢上帝,他给了我一宗最大财富――健全的脑子,健全的理性,和健康的身体.我从来没有生过比感冒更严重的病,而当我病的时候,他更给我足够的支持力,让我向上的意志不曾仆倒过.”(18)在《劫后》中,面对灾劫之后,作者感到自己“学会了为阳光感谢――因为阴晦并非不可能.学会了为平静而索味的日子感谢――因为风暴并非不可能.学会了为粗茶淡饭感谢――因为饥饿并非不可能.甚至学会了为一张狰狞的面目感谢――因为有一天,我们中间不知谁便要失去这十分脆弱的肉体”,更进一步,“那么容易地便了解了每一件不如意的事,似乎原来都可以更不如意.而每一件平凡的事,都是出于一种意外的幸运.日光本来并不是我们所应得的.月光也未曾向我们索取过户税.还有那些焕然一天的星斗,那些灼热了四季的玫瑰,都没有服役于我们的义务.只因我们已习惯于它们的存在,竟至于习惯得不再激动,不再觉得活着是一种恩惠,不再存着感戴和敬畏.但在风雨之后,一切都被重新思索,这才忽然惊喜地发现,一年之中竟有那么多美好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一个欢欣的感恩节”(19).如果没有对生命的体悟与理解,便不会有如此宽广的感恩情绪.习惯是那样地深入骨髓,而活着却的确是一种“恩惠”.在《情怀》中,作者颇有感触地写道,“人是要活很多年才知道感恩的,才知道万事万物包括投眼而来的翠色,附耳而至的清风,无一不是豪华的天宠.才知道生命中的每一刹时间都是向永恒借来的片羽,才相信胸襟中的每一缕柔情都是无限天机所流泻的微光”(20).作者深信,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无偿赐予人类的,对这一切我们都应怀抱一种感恩的态度.试想一下,有限的人又有什么资格获得如此博大无限的馈赠呢?在《星约》中,作者则真诚地表达谢恩的心情:“如果我不曾谢恩,此刻,为茫茫大荒中一小块荷花缸旁的立脚位置,为犹明的双眸,为未熄的渴望,为身旁高大的教我看星的男孩,为能见到的以及未能见到的,为能拥有的以及不能拥有的,为悲为喜,为悟为未悟,为已度的和未度的岁月,我,正式致谢”(21).

祈祷与感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汉语言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化并不缺乏感恩戴德,但膜拜的对象却总也不外乎世俗权威,甚至具体到生而有“罪”的个人.这是一种虚检测的、缺乏根基的俗世感恩与个人崇拜,其负面影响至今不衰.相反地,对于自然万物的存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对于“三位一体”上帝的恩惠这样的真正的、具有根基的神圣感恩,却恰恰是汉语文化语境相当缺乏的.在这个意义上,张晓风的散文世界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借鉴,能否为汉语语境提供一种制衡性与互补性的纠偏作用呢?

因为有了融入身心的“祈祷”与“感恩”,张晓风的散文呈现为独特的存在.它是神性的,同时又是诗性的.“祈祷的文体可以变化多端,而祈祷的本身总是诗的”,“一切虔诚而含善意的祈祷辞,必定含有诗意”(22).张晓风的散文在“祈祷”与“感恩”的基督文化意义上,实现了诗性与神性的对话.在我看来,基督教文化语境意义上的“祈祷”与“感恩”,正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现代散文史乃至汉语文学史甚至是汉语思想史的最大功绩.作为基督徒的张晓风,用她的优美的散文对这个世界作出了基督教文化意义上的“解释”.如荷尔德林所言,一切宗教按照其本质将皆为诗性的.她的散文世界既是“神性解释学”,同时又是“诗性解释学”,形成了“诗性与神性的对话”.

注释:

①②(22)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第151页、第162页、第160页、15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③⑩(16)[瑞士]奥特:《上帝》第74页、第79―80页、第8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⑤⑥⑦⑧⑨(11)(12)(18)(19)(20)(21)张晓风:《张晓风散文》第86页、第89页、第5页、第164页、第347页、第99页、第105页、第128―129页、第96―97页、第123页、第157页、第24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14)[瑞士]奥特:《祈祷是独白和对话》,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第602页、第60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5)《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7―8节,第7页,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年南京版.

(17)张晓风:《张晓风自选集》第336页,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责任编辑 尔 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