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木兰形象

点赞:25071 浏览:1169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MuLan I》是1998年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推出的以中国民间故事木兰代父从军为题材的动画片.在片中,西方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增添了诸多情节,塑造出一个拥有全新内涵的木兰形象.这一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中西方对木兰的不同认识,进而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上的深层次差异.合理地把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站在一个清晰的位置上推动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 键 词 ]木兰;新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误读

一直以来,古老的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是充满神秘感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西方人一方面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文明,另一方面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心中的东方古国.《MuLan I》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是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于1998年推出的首部中国题材的动画片,根据中国一则古老的民间故事――木兰代父从军改编而成.关于花木兰的传说主要记载于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她女扮男装,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受赏作官,只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故事.而迪士尼公司通过自己的理解,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木兰形象.

在《木兰诗》的基础上,《MuLan I》增加了一些情节,以使塑造出的木兰形象更为有血有肉.但不可避免地,这些情节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1、相亲情节.这一情节和中国传统的相亲有着巨大差异,它更像是一个新娘资格认证.更重要的是,它导致花木兰从军的意图有所改变.在片中,木兰去相亲引起了全家人的重视,家人们希望她能够有一个好姻缘来光耀门楣.父亲为此去祠堂祭拜祖先,母亲和奶奶用尽心力去装扮木兰.但是在相亲的过程中,由于木兰表现不佳,媒婆恶毒挖苦,甚至断言她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花家的骄傲,为花家增光.为此,木兰情绪低落,极度苦闷,完全否认了自身的价值,

“我无法成为完美的新娘和女儿,莫非我不该扮演这样的角色等何时才能看到真我的影子?”得知年迈多病的父亲要去打仗时,木兰决定代父出征,既是怜惜父亲,但更多的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希望自己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花家光耀门楣.

2、爱情元素.这一元素的设置,令木兰从军充满了罗曼蒂克风隋.迪士尼塑造了一个重要的男性形象――将军的儿子李翔.这是一个完全按照西方人标准塑造出来的男子.他拥有英俊的面庞、强壮的体魄,具备过人的谋略和胆识,同时又身怀高超的武艺.在军营中,他严格训练士兵,并以身作则,和兵士们同吃苦,共患难,帮助木兰由一个柔弱的小女人变成了一个勇敢的女战士.他的威武,他的才干,令木兰春心萌动.木兰暗暗喜欢着他,在危难关头不惜暴露自己的女儿身去解救他.与此同时,李翔亦被木兰的美丽聪明勇敢所吸引,在识破木兰的女儿身后忍痛放她离开;和木兰重逢后与木兰联手除掉外敌;战争结束后他来到木兰家向木兰表白爱意,使木兰爱情理想双丰收.

3、雪中重识自我.木兰因为救李翔而被识破女儿身后,一个人孤独地留在雪地中.此时,她十分无助.她本以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但是,却被证明是错误的:自己非但不能光宗耀祖,反而丢尽家族的颜面.正当木兰返家的时候,意外发现匈奴外敌并没有在雪崩中丧生,准备突袭京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能就这么离开,不管结果如何,她都要把情况报告给朝廷.木兰没有再像之前那样怯懦,没有因为性别可能惹出的灾祸而畏缩不前.这次,她勇敢地朝京城赶去.

4、好莱坞式的剧情套路.迪士尼在片中安排了皇帝被匈奴首领劫持,陷于危难之中,有性命危险的情节.花木兰挺身而出,单匹马和匈奴首领搏斗,历经千难万险,凭着机智与勇猛,终于打败敌人,将皇帝解救出来.而皇帝为了报答她的救命之恩,向她鞠躬致谢,朝中大小官员及全城的百姓也都向木兰下跪.此时,木兰的英雄形象得到彰显.这是一个老套的好莱坞式的成功故事: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险阻,最终取得非同凡响的荣誉和成就,得到了主流集团的肯定与赞誉.

上面已经提到,这些情节是西方人为了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木兰形象并结合剧情的发展而虚拟出来的.这样的安排,让花木兰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下贤妻良母的女性典范,而是一个勇于抉择自我生活道路、走出闺房与男人平分秋色的女性形象.西方价值观理念的植入,使木兰身上背负了现代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示出与现代人更贴近、更真实的特点.可以说,动画片中的木兰是一个拥有东方长相,却承载着西方思想的女性.这种形象的转变,也导致了影片的主题与乐府诗所表达的意旨有所差别.在《木兰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木兰恪守忠孝之道,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思想;而动画片中却展现了木兰勇于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勇敢直前的精神.这种形象的转变与主题的变化,既反映了东西方思想文化观念上的不同,也说明了东西方人在分析问题的角度上有所差异.

1、中国自古崇尚儒家思想.儒家讲求孝道,重视人伦,坚守长幼尊卑有序,同时又强调个人要服从群体,要忠君爱国,不计自身的得失.所以,在《木兰诗》中更多强调的是忠孝,身为子民或是子女要无条件地为国家为父母付出而不求回报.于是,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之下,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经历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惨烈后,不求封赏,只求回到父母身边.相反,西方更强调个人,崇尚自由,讲求公平、公正.在西方人眼里,个人利益至高无上,所有的权利与责任都源自于个人,个人才是实现价值的真正主体.自己的所作所为并非是为了成全他人,而是展现自我.动画片中的木兰之所以愿意为了父亲从军,除了父女之间的亲情和方无私的关爱外,更多的是想要以此实现自己的价值,为花家光宗耀祖.木兰此时化身成为了一个自觉、自尊、勇于追求理想与抱负的西方女孩,而不是一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中国古典女性.在原文化内涵中的核心主题――“自我牺牲”与“忠孝”也化为了全新的“自我实现”与“爱是一切”.

2、东方人在对待爱情与事业时,他们更多的是强调事业的功成名就.在他们眼中,爱情是会令英雄气短的,会成为英雄成功的绊脚石.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文学中的众多英雄人物,大多强调他们如何建功立业,很少谈及儿女情长.有些,甚至将女人视为祸水.如《水浒传》中的许多英雄好汉对女性要么轻慢,要么充满敌意,有些甚至不近女色.西方恰恰相反.在西方人眼中,仅仅建功立业是不完美的,还需要美人的爱慕,爱情会将英雄的形象衬托地更加伟岸.如小说《斯巴达克思》中,意大利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不仅描绘斯巴达克斯率领角斗士们反抗罗马人的暴政,更增加了他与绝代美人范莱丽雅的凄美爱情,借用爱情来增添斯巴达克斯的男性魅力,从而彰显他的英雄形象.美国电影更是如此.《亚瑟王》中亚瑟与格温娜维尔的结合正好印证了实现自由理想加追求爱情成就英雄人物的典型模式.《勇敢的心》中因为有了高贵美 丽的伊莎贝拉王妃的倾慕,华莱士的英勇与悲壮被呈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3、动画片《MuLan I》中,弥漫着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这是《木兰诗》中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中国古代受封建专制统治,男尊女卑的意识及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要恪守着“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准则,自己的一切都由男权主导,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更不要说是追求自身的理想或是自由婚姻了.《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在“忠孝”双重压力下迫于无奈的选择.在凯旋拜见天子时,木兰拒绝封赏,要求回家,除了思念父母弟妹外,更是担心性别的暴露.而在西方人的塑造下,木兰成为一个勇于追求自身幸福与理想的女孩.她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凭借女性个体独特的智慧所取得的.这是美国人对女性能力的肯定,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相符合.当她以女儿身为朝廷通风报信,并全力解救皇帝于危难之中时,她的性别已经不再是问题与罪过.皇帝事后非但没有杀她,反而赞美她,敬拜她,其他的男性都要向她下跪.此时,作为女性的木兰为自己的努力收获了最好的回报,她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得到了尊重和认可,这已经不再是单纯为花家带来无上的荣耀了,更是一种身为女性的自豪与骄傲.这种以女性身份对传统性别秩序的僭越以及以女性智慧取得成功的思想,在《木兰诗》中是无法实现的.

可以说,迪士尼在创作过程中还是希望营造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图景.于是,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西方人喜闻乐见的东方风情和异国情调,穿插运用中国的各种文化符号:长城、宫殿、神庙等雄伟壮观的中国建筑,折扇、纸伞、屏风等充满韵致的中国装饰,以及西方人眼中最能代表华夏民族的龙的形象.但是,动画片《MuLan I》还是塑造了一个与乐府诗中截然不同的木兰形象.这个木兰个性活泼,喜好搞恶作剧,同时又和父母亲密无间地谈心,甚至在得到皇帝的赞赏后激动地拥抱了他.她更像是一个接受了西方与女性解放思想的女战士,颠覆了《木兰诗》中那个委曲求全、识大体、讲求忠孝节义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但是,这一颠覆并不是西方所刻意曲解的,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误读.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西方人无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女性心理以及她们的诸多举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主导更是让他们琢磨不透儒家的忠孝之道.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尽最大限度地阐述孝道.但是,他们将这种孝更多地理解为子女对父母的无私的爱:只有爱才会让人不计一切地为他人付出.于是,儒家的孝道观念就这样被置换为超越文化和民族的亲情.与此同时,西方人无法忽视个人实现理想抱负的因素,便将上述综合起来,塑造出动画片中的木兰形象.可以说,文化上的差异性,导致西方人接触到截然不同的东方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他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去建构他们眼中的《MuLanI》.因而,他们认识与理解到的仅仅是表层,而并非内在.但对于那些表层的特征,他们亦有自己的误读.木兰拥有黄皮肤、黑头发、单眼皮、高颧骨,塌鼻子、厚嘴唇的外貌,这种长相并不是典型的中国女人的相貌,并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观,但西方人却不这么认为.自《MuLan I》之后的西方动画片中,凡是出现的中国女人相貌上无一不是“木兰”的翻版.在他们眼里,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女人形象.西方人潜意识地将中国女人的相貌和自身的作对比,于是便塑造出这一形象.于是,花木兰的这一在国人眼里看来奇怪无比的长相也成为好莱坞的东方经典.

西方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西方人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这种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理解偏差或是误读并不仅仅存在在动画片《MuLan I》中,也体现在其它的方方面面.当一个人接触到另一种文化后,这个人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割舍,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不经意间,便产生了误读.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误读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一隋况,我们并不能一味讨伐与指责,要更多探讨产生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从而防止情况转向恶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因为误读所带来的意外积极影响.不可否认,动画片《MuLan I》虽然和《木兰诗》的主题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它还是塑造了一个健康、积极的中国女性人物,展现了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吸引了众多西方人的眼球,当年3亿的票房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这对于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女性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MuLan I》也起到宣传中国、推广中国文化的作用,毕竟,它是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动画片,对帮助西方人,尤其是西方少年儿童认识中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如今,花木兰已然变成全世界最为人熟知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MuLan I》功不可没.所以说,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偏差和误读并不一定会产生消极影响,有时,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有利效果.试想,如果《MuLan I》真的是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来创作,它是否还会在西方世界里引起极大的轰动?是否还会有今天这样深刻的意义?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在全球化不断加剧的今天,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误读也随之产生.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重点并不是去指出所有的文化理解偏差和误读,并加以批判,而是去引导它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甚至可以利用它们推动世界认识中国.《MuLan I》虽然注入大量的西方思想文化,但它还是为中国正面国际形象的树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利用如《MuLan I》之类积极的误读去吸引更多西方人认识中国.当然,作为文化交流纽带的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避免文化误读,在西方人初步了解中国后,进一步去发现中国时施以正确的引导,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