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角度汉英语言文化

点赞:10528 浏览:447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人们的言行能反映出其文化内涵,而很多文化现象也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方面有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并且超越.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在地域、历史、风俗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英汉语言的成语谚语、语用理解以及语言特点等差异.

关 键 词 :跨文化 研究 汉英 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如果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需要先了解这种语言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民族按照不同的文化影响着语言的构造,强化了本民族的文化哲理.而文化和语言这种密切的关系,则在语言的层面有不同反映.

跨文化角度汉英语言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外语教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 地域、风俗、历史以及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

地域文化是由于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对同种事物或者是同种现象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南为尊、北为卑,“南”的方位在说法上经常是置前的,而英语文化当中却正好相反:汉语中是“从南到北”,英语中是“from north to south”;汉语中的“北屋”,在英语中是“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还有就是汉语中的“西南”、“东南”、“西北”、“东北”之类的方位词,在英语方位上的说法和汉语恰好相反,分别为“southwest”,“southeast”“northwest ”,“northeast”.中国认为“东风”吹绿了大地,象征春天的到来,所以中国人对东风有偏爱;但是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由于风的寒冷,令人感到不愉快,所以英国人很讨厌“东风”,而喜欢“西风”,认为西风能给他们带来春天.在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首诗的最后,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念:


“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西风,检测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诗表达出了诗人对西风的喜好,正好和中国人对东风的偏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某一些事物在一种语言里有很丰富的含义,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任何意义,很平淡无奇,在地域方面的差异也会引发在同一事物的认识上的差异.例如,耕牛在中国是勤劳的象征,“老黄牛精神”说的就是任劳任怨和勤勤恳恳的人.明代蒋冕在衣锦还乡后,皇帝称其为“江南老牛”;鲁迅的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有称赞牛的意思.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对牛就是热爱和赞誉的.但是英国古代主要靠马来耕地,牛很少干活,所以在英美文化当中,马是勤劳的象征.

风俗文化,是在日常社会的生活以及交际活动当中民族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道歉、致谢以及打等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习俗的规定.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候的客套话是:“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啊?”等等.这些话只是礼貌性的打招呼的形式,没有太多太深刻的含义.但是,如果你对西方人也问同样的话,他们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他们的隐私,别人是不能随便问的.西方人打招呼的用语是:“hello”,“how are you”等等.这些文化差异造成了个性的产生.

历史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沉淀而形成的文化.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所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积淀形成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在交流过程当中会经常出现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产生的交际难题.对于历史人物可以采用类比的理解方法.比如说,如果让外国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能让外国客人更加明了地了解故事的内容,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采用注释: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就相当于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类比以后,外国客人可以很好地了解剧情的思想.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意蕴浓厚.比如:亡羊补牢、名落孙山、毛遂自荐、三顾茅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和“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这些历史典故都有很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应该弄懂这些典故的含义,采取恰当的表达方式.在《圣经》当中也收入了很多的典故,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典故更是熠熠生辉,一些作品当中的人物本身就是典故.

宗教文化是民族的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三大宗教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玉帝”、“龙王”、“阎王”等等概念,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当中则不存在.欧美人都信仰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帝来安排的.在交流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注意中西宗教文化差异.例如,在翻译《红楼梦》中的人物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的时候,译者往往将其翻译为:“Man propses,God disposes”.但是,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文化差异,译文就使得刘姥姥的话有了基督教的色彩.

文化差异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要能够无障碍交流,除了要掌握好中英语言的文字外,还需要了解深厚的文化功底,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等值,在跨文化交流当中挥洒自如.

二 语言自身以及价值观的差异

语言自身的差异主要是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中英语言当中,可能在文化当中有冲突.例如,“ambition”在汉语当中的意思是野心,但在英语当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在英语当中,“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太大的区别.中国文化当中的“客气”,在英语中没有太合适的词语,“关系”在汉语当中是很具体的概念,如在汉语当中说某人的关系很硬,是说这个人好办事儿,而在英语当中的“relation”,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的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的空缺或者是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这导致了不能正常交流,引起了误会.例如,汉语当中的“农转非”和“民办教师”等词语英美人很难理解,而英语当中的“hippy”和“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也不会明白;中国党旗上的镰刀图像,在德国人看来是不祥之兆,避之唯恐不及;中国人崇拜的龙在英美是邪恶的化身,在翻译“亚洲四小龙”的时候,一般只能翻译成为“Four tigers”.再如,“peasant”(农民).在中国,农民没有贬义;而在西方国家,却是教养不好的人和粗鲁的人的意思.在一些产品商标的翻译上面,只有了解了当地的文化才能发挥商标的作用.例如,中国的驰名商品“白象”电池,曾被翻译为“white elephant”.而“white elephant”在英语当中,则是“大可是没用的东西”,那么,谁还会写它呢?

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不同的价值观,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导致价值观的差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表达.中国文化提倡谦虚谨慎,而西方文化使人们具有平等的思想,所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提倡的是自信.不同的文化影响了中英语言的跨文化交际.例如,在课堂上,中国的教师比较正式,而美国的教师就比较随便,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一个小孩子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有很多的桃子却不去摘,问他原因,东方的孩子就会说那是人家的东西,不属于自己;而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孩子就会说上帝在看着我.西方人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自己的言行都受到了上帝的监视;而中国人虽然不信奉上帝,却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两种不同语言的人不能正常沟通.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价值,实用主义的观念支配了他们,在战争当中任何手段都是可以采用的;但是礼仪之邦的中国却接受不了,认为这种态度是很可怕的.

三 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如果中国人说:“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对于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使用语言本身的意思之外,还需要了解中国社会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在接待顾客的时候,中国人会问你需要写什么,而美国人却会问需要帮忙吗?这反映出了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规则,中国人把顾客作为写卖的关系,而美国人则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中国传统是家庭为主,而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但中国人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西方也有“East,West,home is best”的说法,这是一致的地方.中国人对道谢的回答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但是如果直译的话是:“It is my duty to do so.”这样的话可能对方就会误解,认为你帮助他很不情愿,在英语当中的回答应该是:“my pleasure.”当美国人说:“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时,其实这并不是正式的邀请,只是一句客套话,正式的要求就要加上时间和地点等详细的信息,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Tuesday morning.”才是明确的邀请.

成语和谚语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成语可以找到对应的汉语,但是更多的是由于汉语文字的差异而找不到适当的汉语解释.“Gilding the lily”好像是“锦上添花”的意思,是好上加好的意思;可是实际的英文意思却不是,而是近似“画蛇添足”的意思,是对很完美的东西做了过分的修饰,表示不赞成这种做法.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在汉语当中是说“犟得像头牛”,而在英语当中却是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骡子).汉语中的“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在英语当中是:“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两种语言表面上有对应的词语,但是实际上这些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中引起的心理联结却是不同的.例如:“狗”.英国国家的多数人很宠爱狗,在语言表达当中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的家伙);“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e top dog.”(位居高位),“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勤奋)等用法.而“狗”在汉语表达当中就不怎么友善,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仗人势”、“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等等,狗都背负了很多的罪名.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因为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也不同,因此有很大的差异.语言能够反映客观的世界,中西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词义和句意的巨大差异.我国面临着多文化的撞击,主要以欧洲以及北美文化为主.因此,更深入地了解英文、使用英文,就会进一步使得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也更加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3] RRK哈特曼,黄长着等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4] 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7期.

[5]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6] 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7] 徐善清:《东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心理影响分析与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8] Bolinger,Dwight.Aspects of Language[M].方立、李谷城等译:《语言要略》,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9] Kellerman,Dana F.New Webst er`s Dict 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Z].America:Delair Publishing Company,Inc,1981.

[10] Kramsh,Claire.Language and Cult 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0.

作者简介:王楠,女,1981―,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