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探析

点赞:30904 浏览:1443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重点探讨了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及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清代前中期与后期在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数量、灌田面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前中期因政局因素更多表现为大规模与政府主导性,成果较辉煌,后期囚政局动乱与民族问题而表现为兴建工程少、泉水灌溉等小规模水利设施兴起、原有水渠部分淤塞等,同时对清代本区的水利利用工具水车与水磨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政府的重视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关 键 词 :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水车,水磨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3-0131-04

作为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域民众对其开发利用由来已久.清代本区的水利开发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效.“洮水之流虽及于河州、皋兰,而其利则在狄道.”从清代史料来看,本区开发洮河水利、改善农业条件的活动也集中在洮河急转弯九甸峡以下的河段,即狄道州、河州地界.根据清代本区的历史特征、人口发展状况等方面因素,本文拟分前中期与后期两个时段来探讨,并总结特征,分析其原因.

洮河流域属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两大高原的交接地带,也是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交融区,从农业生产方式来看既有农耕区,也有畜牧区,主要的分界线在清代大体以洮州与狄道州边界为基础,洮州及以上为畜牧区,中下游的狄道州及河州部分地区为农耕区.所以本文探讨清代洮河流域的水利开发与工程建设等问题,主要区域仍是中下游地区的狄道州及河州部分.

一、清代前中期水利工程建设

本区康熙及以前水利工程如《狄道县志》所记:唐古泉水由清水渠至番城,灌地二百余亩.洮河水由深沟儿至郡城西灌地百余顷,年久淤塞.三岔河水至野门口灌地百余顷.柳林沟水由好水沟至洮河灌田一顷二十亩.合水沟水至康家崖灌田一顷五十亩.新店于(子)沟水至税家湾灌田一百顷.太石铺沟水由古城至洮河灌田八十余亩.牛头沟水至朱家沟灌田三十顷.安家河水至李家湾灌田五十亩.申铺沟水由蒋家山至沟口灌田二十顷.


文中所记共10条渠道,主要利用方式是自流灌溉,灌田面积大小不等,最大的一处灌田达百顷,其余较小者灌田数十亩.所记“三岔河水至野门口灌地(百余顷)”,而《临洮府志》则记载为“十余顷”,从今天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狭小的三岔河谷地引水灌溉百余顷土地确实有一定难度,《狄道州志》记载该渠灌地也达不到百余顷,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该渠灌地应是十余顷.这些灌溉渠道一般在洮河支流汇人洮河的河谷平地,与河流平行而开自流渠道.

雍乾时期,尤其是乾隆时期(1736-1795年),由于地方当局的重视,兴修渠道之多,浇地之广,前所未有.《狄道州志》记载较为详尽(见表1).

道光《兰州府志》关于本区水利的记载有《狄道州志》所记的杨家庄渠、边梁孙三姓渠、新店子新渠、古城渠、田家嘴渠等五渠,它志不载的还有石户渠,“自红石嘴至家沙台,止长两千九百八丈五尺”,但未记灌田亩数.此外还有“河州东乡宏济桥于乾隆三年引洮水开渠一道,灌田一万余亩”.

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水渠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艾冲先生认为,雍乾时期得洮河滋润最多的狄道州境内引洮灌渠工程达34条之多,加上河州地段的1条灌渠,共计35条.艾文中没有具体列出这35条数据如何得来,所引渠名也不是按照他所引用的《狄道州志》所列名称排列,前七条与《兰州府志》所列一致,后14条还夹杂沈青崖《上甘抚德中丞书》的记载,这为统计带来凌乱.笔者推测,艾先生应是将康熙《狄道县志》、乾隆《狄道州志》、道光《兰州府志》三志所列渠道合并,而后相加的结果,其中《狄道县志》所列共10渠(康熙《临洮府志》与之记载相同),乾隆《狄道州志》所列16渠,其中5渠名称与《狄道县志》所列相同,道光《兰州府志》所列7渠,十户渠与河州的宏济桥渠与它志所列不重复,志载沈青崖《上甘抚德中丞书》中有12条雍正年间开凿的渠道,以上所列之和刚好为35渠.其他如《西北通史》、《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等著作或魏静论文中亦有水利的探讨,但因不是专门论述水利工程数量,所以具体的数目含混不清.

不知是艾先生的疏忽或是有其理由,《甘肃新通志》中有关河州河渠有一条没有被列入,“广通河水,在州东南六十里,宁河故城东,乾隆三年州南乡定羌驿东西两川引广通河水开渠七道,灌田二万余亩.”广通河属于洮河的一条支流,流经今广河等县,水量较充沛,并开渠7道,灌田2万余亩,所以这条渠道也应列入洮河流域.水利工程较少的岷州亦有2条河渠,艾先生亦没有列入,“西川水,在州西,疏渠灌西川地三十里.叠藏河水,在州东,引渠灌近城东南川地及教场地.”我们再将搜检范围放后一点,民国《洮沙县志》还明确记载有乾隆年间修建的利济渠1条,嘉道年间修建的3条(详见后文),艾先生亦漏.

总结以上所述,我们现将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中关于清代乾隆朝之前本区兴建的水利渠道归纳为前后互不重复的共39条,如果加上嘉道年间的3条,清代前中期(道光年间之前)本区见于记载的应有42条水渠.但从理论上来说以上这两个数字也是不全面的,《狄道县志》、《狄道州志》、《兰州府志》、《甘肃新通志》等四志关于本区水渠数量的汜载比较清楚,其中很多部分也是相互抄录,没有多少实地调查,以致遗漏不少,如以狄道北部的洮沙地区来说,即能找出乾隆至道光年间修建的4条水渠,并且灌田面积也不小.如果我们将视线再放宽一点,范围大一点的狄道州是否有更多遗漏不载的水渠岷州、河州东部的本区是否也有遗漏不载的水渠这样算来,本区乾隆之前的水渠应该还不止39条,道光之前的水渠也应该不止42条.这些水渠在本区来说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灌田几十顷至百余顷不等,灌溉面积最大者如洮河旧渠约200顷,小者仅数十亩.虽然有些水渠灌田面积并不大,但相对于仅是一个小流域的河谷平川地来说已经难能可贵了.如以乾隆初年《狄道州志》所载渠道来看,应是当时大部分的灌溉渠道,统计其灌溉总面积为60300余亩,占当时狄道州川熟地总田亩面积(276697亩)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