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

点赞:5585 浏览:205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基于1990-2009年间省级非农GDP和非农就业人员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具有相异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地区,其就业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区域就业弹性的非均衡下降导致了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下降.

关 键 词 :区域经济增长;就业弹性;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0303

1引言

失业或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主题之一,是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重要关注点,也是学术研究的焦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就业形式趋于严峻.于是,引发了学术界对我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广泛关注,并对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了就业增长(赵建国2003,钱永坤等2003,陈安平、李勋来2004),但是大多数学者,如胡鞍刚(1997)、张车伟(2002)、龚玉泉、袁志刚(2002)、李红松(2002)等,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致使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蔡昉、都阳、高文书(2004)从城镇就业的角度重新估计了我国的就业弹性,进一步证实了就业弹性下降的结论.


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对地区就业弹性以及地区就业弹性与总体就业弹性关系的讨论却较少.因此,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

因为失业或就业既受各个时期制度变迁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受地区所处经济发展的阶段特有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采用面板数据,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地区就业弹性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地区就业弹性的差异以及对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的影响.在本文之前,虽也有一些文献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多采用时间序列,没有相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地区就业弹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区域就业弹性的非均衡下降,引起了我国总体就业弹性降低.

2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关系的理论分析

就业弹性系数是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率,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增长的百分比.从理论上讲,就业弹性系数越高,同样的经济增长率能带动更多的就业人数,反之越少.如果就业弹性系数为负值,即表明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是减少.如果就业弹性系数为负值时,通常是指正的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就业弹性为零,说明经济增长没有拉动就业.就业弹性系数通常被用作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变化的指标.

尽管西方经济理论如索洛模

型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着一致性,但实际上并非快速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高就业率,经济增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就业的增长,还取决于就业弹性的大小.而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相当复杂,当一国或地区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一些主导因素,如体制条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资本投入等,在水平上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中有些因素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同,必然导致就业弹性的差异.

(1)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弹性的影响.在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的投入支撑,属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劳动力生产率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就业弹性通常高.随着工业化向纵深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大降低,就业弹性会缓慢下降(李红松,2003).由于我国各地区工业化的方式、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各地区工业化进程也迥然不同,西部地区基本上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东部地区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高级阶段过渡时期,而中部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

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弹性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