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评价模型

点赞:6749 浏览:197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软件技术方向)软件工程课程为例,本文结合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以“工学结合”理论为指导思想,以项目驱动为原则,探讨了构建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课程评价模型的方法,并分析了该模型的评价因子.

关 键 词 :教师角色;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47-03

随着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教学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正确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笔者拟从评价模型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模型,并对该模型的评价因子进行详细分析.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研究背景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注重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式已经带动了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种模式强调与企业密切合作、顶岗实习,同时也带动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必须建立相应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深入.

课程评价模式由原来的教师单一角色评价发展为多角色评价.这里的角色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教师不仅仅限于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指导教师.而学生评价则包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建立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评价形式发生了变化.首先,由教师为每位学生进行打分,转为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将团队评价、个人评价与二次评价结合在一起,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表现,也要考虑团队合作表现,将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意识、管理意识、协作意识包含进去.其次,增加了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不再被动地去接受一个评价结果,而且,可以为自己打分,也可为他人打分.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是在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诞生的.这种模式的一般结构如图1所示.

在图1中,a、b、c表示项目小组(也可表示个性化案例或者同一个项目组中的三个成员),形成“三棱锥”的锥顶.在这个模型中,x、y、z轴有不同含义和组合.从全局上看,可以分别代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从局部上,如教师评价,可针对教师评价情况建立细部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以下从教师角色出发,对教师评价进行建模,此时,x、y、z轴分别表示项目小组能力评价、项目成员过程评价、项目成员互评自评,而这三项也构成了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因子.由这三个因子得到教师评价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教师评价成绩等于项目小组能力评价×20%+项目成员过程评价×60%+项目成员互评自评×20%(公式1)

该计算公式除了凸显项目成员过程评价外,还增加了小组整体能力评价和项目成员互评自评.小组整体能力评价是为了考虑整个项目小组的整体水平,主要原因在于课程采取的是工学结合的方式和项目引导.虽然项目尽量采用企业的真实案例,但实施过程中会出现项目难易程度不同的情况.在分组后,小组可以自由选题,为了将合适的项目分配给合适的团队,指导教师需要考虑整个项目小组的整体水平,在自由选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项目难易程度与团队整体水平尽量保持一致.项目成员互评、自评主要是督促成员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指导教师对成员自我评价成绩和相互评价成绩进行监督.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评价模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评价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因子分析

(一)评价模型因子一:项目小组能力评价(团队考核)

由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整个班级进行了分组,即建立虚拟软件作坊,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5~6人.小组成员主要采取自由组合为主,教师分配为辅的形式.考虑到在组合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小组综合能力不平均的情况,如有的小组综合能力较强,有的小组综合能力较弱.那么,在进行考核时就必须考虑到在软件项目开发前项目小组综合能力.

项目小组能力测评的特点是整体出发、内外结合.项目小组能力测评,从项目小组内外部出发,侧重于小组整体水平的考核外部测评背景是整个教学班级,内部测评背景是分组后的小组内部体,目的是为每个小组进行整体能力测评.项目小组能力测评主要测评点分为三个:项目初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测评点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项目初期主要对项目小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相当于小组的起评分,该分值是小组起始能力的一个评价,成员能力强,该分值就高,成员能力弱,该分值就低.对于该项分值,主要测评内容是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项目中期评价主要是评价小组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小组综合能力情况,该评价主要从小组能力提升情况来考虑,分值越高说明能力提升越高,反之则能力提升越低.在经过中期评价后,小组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对于项目中期评价内容,除了小组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以外,还要考虑职业素养、沟通、协调等其他项目.

项目后期评价主要是在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小组的综合能力再进行第三次评价.在这里特别要说明,项目中期评价和项目后期评价可以循环进行,直至项目结束.

(二)评价模型因子二:项目成员过程评价(个人考核)

在项目小组能力测评中,除了从整体出发、内外结合地为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外,还需要从项目组内部出发,对每个项目组成员进行过程评价.在这项评价中,主要的评价指标有:成员技能水平、成员职业素养、其他.这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0%、40%、10%. 成员技能评价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开发方法.其中,软件开发工具主要有软件需求建模工具、软件设计工具、软件构造工具、软件测试工具、软件维护工具、软件配置管理工具等.软件开发过程主要是从软件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软件开发方法主要是测评学生软件开发方法的应用情况,可以是结构化的或者面向对象的.成员技能评价包括学生个人角度出发,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这里可以理解为硬技能评价.在进行成员技能评价的时候要注意从企业角度出发,评价学生在相应项目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既要保持项目团队内部的层次性,又要保持项目团队间的一致性.层次性是指团队内部成员技能评价结果应该是有梯次的、分层的.一致性是指项目团队间同岗位的评价指标的一致性.

成员职业素养评价是从职业素养出发,主要测评因子有:责任意识、客户意识、目标意识、团队意识、沟通意识、协助意识、专业意识、学习意识.这些因子所占的比例如图3所示.当然,这些测评因子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情况动态调节各项比例.

除了上述两个评价因子外,还提供给教师一个可以扩展的空间,按照具体实施情况增加一些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可以作为项目成员过程评价的第三个因子.

(三)评价模型因子三:项目成员互评自评(二次评价)

项目成员互评自评,主要是指在评价基础上进行的二次评价.这里包含两个子因子:一个是成员自评评价,另一个是成员互评评价.

成员自评需要教师对成员进行监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这些学生分属于不同的项目小组.从这些学生的自评成绩来看,有40%左右的学生自评成绩高于其在项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同时又有5%左右的学生自评成绩低于其在项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指导教师在自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评价.成员自评评价的计算方法是:

成员自评评价等于成员自评成绩×评价平衡因子 (公式2)

其中,评价平衡因子是随着公正性、客观性的降低而降低,评价平衡因子的取值为0~1.当评价平衡因子为1,则表示评价客观,可直接取成员自评成绩;当评价平衡因子在0~0.5之间,则表示自评成绩失真严重,要降低成员自评成绩.

成员互评评价也需要教师对成员进行监督,成员相互评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组内互评,二是组间互评.组内互评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针对项目过程中成员的表现进行的评价,所占比例为成员相互评价的50%.组间互评是小组间成员的相互评价,评价的主要依据是项目最后答辩时的展示情况和平时的阶段性表现,所占比例也是50%.这项评价和成员自评评价一样,学生之间会因为感情因素导致评价结果失真,教师必须对其进行监督,其计算方法和成员自评评价计算方法相似,公式为:

成员互评评价等于成员互评成绩×评价平衡因子 (公式3)

评价平衡因子的作用同公式2.

在完成上述成员自评评价和成员互评评价后,评价模型的第三个因子项目成员互评自评评价即为两项各取50%以后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工学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进行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改革,从教师评价角度出发,构建“三棱锥”式课程评价模型,形成项目小组能力评价、项目成员过程评价和项目成员互自评评价立体的评价形式.这种评价模型不仅可打破传统的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也可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评价变为可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评,评中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这种评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