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形象的嬗变

点赞:27239 浏览:1293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宝剑记》是明代中期三大传奇之一,其中林冲的形象源自《水浒传》,但细节上的变化使得两个人物迥然有别.由草莽英雄到忠臣义士的形象演变,定然打上了李开先的思想印记,但是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元末明初和明代中叶不同的时代文化和审美倾向.

关 键 词 :《水浒传》,《宝剑记》,林冲,时代文化,审美倾向

李开先的《宝剑记》是明代中期三大传奇之一,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故事框架虽源自《水浒传》,但情节上增加了林冲弹劾高俅、童贯等奸臣的内容.至于高衙内看上林冲的妻子张氏,则是林冲发配沧州以后的事.林冲由草莽英雄到忠臣义士的形象演变,其中就深深地打上了李开先的思想印记,但是究其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和明代中叶不同的时代文化和审美倾向造成的.

林冲形象的嬗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忠臣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逆来顺受与主动进攻

小说中的林冲是一个被时代葬送了的悲剧英雄.先是被当朝权奸高俅设计误入白虎堂,蒙冤刺配沧州,再次是在野猪林差点丢掉性命,最后连被看守天王堂草料场的美差也险些成了林冲的葬身之所.作为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的气!”却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金批:“是可让,何不可让住人廊庑,虽林武师无可如何矣,哀哉!”


林冲是逆来顺受的,然而林冲的所有行动怎能简单地用一个“忍”字来涵盖一切《水浒传》极少言情,却借林冲诠释了爱的真义.林冲全部的行动只是因为妻子.被逼上梁山之后,当他见到晁盖疏财仗义,安顿各家老小在山,蓦然思念在京师的妻子,谁料妻子为高衙内所逼自尽,便终身不再言及男女之爱.在征讨江浙一带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胜利后,林冲得了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在这无可避免的悲剧结局中,他死不瞑目,其家仇未报,而高俅尚在作恶.这就是历史的真实,也是人生的荒诞.

而在《宝剑记》中,林冲被摆放在权奸童贯和高俅的对立面.与小说《水浒传》中被动反抗的情形相比,传奇《宝剑记》中的林冲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他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再上本参奏童贯、高俅祸国殃民的罪过和种种腐败行为,这就更体现出他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宝剑记》中的林冲和李开先本人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他们都是贞刚不屈的,据《李公墓志铭》:“素亢直,不善事权贵人,而诸侥幸见抑者又日媒蘖之.时柄臣衔公不附己,遣逻卒廉公阴事,久之,无所得,终不释公.至是盖已迁太常矣,会九庙灾,公例上疏自陈,竟中.”其次,在他们心中,君王永远圣明,即使被屈陷,也要效命君王.林冲被逼上梁山,表面看起来是叛逆,但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这是效忠朝廷的特殊方式而李开先在被赶出朝廷二十一年之后还是对于嘉靖帝歌颂有加,《闲居集》集二《逢元颂圣》序:“皇上在位四十一年,圣寿五十六年.王者五百年而始出,圣人千八百岁以为春.二百年来,治安如一日,成周卜世三十,殆将过之,唐尧十五为君,正与今同,而遐寿亦必过之矣.”

二、草莽英雄与忠臣义士

《水浒传》中林冲毕竟是个有血性的男儿,在他的灵魂深处潜伏着反抗因素,正如曾经受过林冲恩惠的李小二所说:“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在高俅一再逼迫下,他最终看清了恶人的本质,杀掉陆谦一伙,然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梁山的道路.当他听到自己的妻子为高衙内所逼自尽,他的心便已成灰,人生的希望被狠狠掐断,他彻底醒悟了,唯一能做的,除了杀人,还是杀人.

而《宝剑记》中,林冲选择落草为寇这条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因为他曾受过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熏陶.在他的心中有一份不舍,他暗下决心,这一去要“博得个斗转天回”.林冲并不是一个与封建专制完全决裂的人物形象,他没有背叛他的阶级.即使上了梁山,他仍然对皇帝存有幻想,没有失去忠君报国的信念.所以,当他率领五万铁骑围攻京城,皇上交出他的仇人高俅父子,并给他平反昭雪、加官进爵时,他认为达到了造反的目的,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总为浮云能蔽日”,皇帝永远圣明,李开先没有能够跳出封建士大夫的思想局限,正像他笔下的林冲一样.

当然,《宝剑记》中的林冲既是一位忠臣,又不能算作一位纯粹的忠臣.他具有忠臣的普遍特点:忠君爱国.但梁山生涯使他与封建时代的一般忠臣形象判然有别.他没有反叛的意图,但他的行为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反叛.他虽然反叛了,但对朝廷却仍要保持绝对忠诚.这是林冲的矛盾,亦是李开先的矛盾,是李开先心灵冲突在作品中的折射.在李开先笔下,林冲是一个异类的忠臣――一个反叛之后最终又复归了的忠臣.

三、苦命的好汉与合家团圆的结局

小说中的梁山一百零八个首领当中,吃尽苦头者,仅林冲一人.在发配的过程中,林冲受尽了苦,还险些把命丢在小人之手.林冲上山,正在王伦当政之时,就比别人多了遭拒这一难关,逼得他违背良心斩杀陌生路人,以赚取山寨收容.对于耿直的林冲来说,杀人自保定是一段十分痛苦的经历,而他却要承受这额外的折磨.梁山终于活捉了高俅这个天下好汉得而诛之的大恶煞.宋江不仅不惩罚这个大恶人,反而亲解绳索,口呼死罪,乞高俅代其安排招安.目睹这幕令人恶心的活剧,林冲痛苦万分,这种心灵之苦更甚于他以前所受的皮肉之苦.别人的仇都一一报尽,独林冲的大仇,终其《水浒传》一书而未得报.

金圣叹评《水浒》是“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而《水浒传》不仅表现了官场的险恶,而且江湖的险恶更是弄人.别人投靠梁山之后.可以续弦(如秦明),可获美妻(如王英),唯有林冲独处空室从未为兄弟们所关心.“宋江赐貌美艺高的扈三娘给急色短义的矮脚虎王英时,难道他完全没有想过论貌量才,林冲和扈三娘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惜以扈三娘配林冲,政治作用微乎其微,宋江是不感兴趣的.赐扈三娘给王英,在兄弟间所产生的安抚作用就明显多了.”

《宝剑记》中林冲三败高俅,直逼皇都,最终惩治了奸臣贼子高俅,争得了个人的尊严,夫妻二人美满团圆.这种结局抒发了作者自己内心的理想抱负,表达了自己心存社稷的理想.虽然《宝剑记》中的林冲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反过来说,这也真实地反映了李开先的价值观.

四、余论

元代虽然也以理学作为自己的文化,可是统治者们“一方面表现出对的的厌弃,另一方面,那被压抑的又无时无刻不在驱赶着他们的肉体,吞噬着他们的灵魂.一方面他们大谈纲常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又如蝇逐臭肉般地营求纵欲奢侈的糜烂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加在别人头上的紧箍咒,而不是自己内心秉持的道德法则与规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唯利是图,不忠不义.在那个摧枯拉朽的岁月里盛行的是“以暴制暴”,小说中的林冲形象的塑造是对于那个动乱时代的英雄的颂歌.

而《宝剑记》中林冲形象的嬗变又何尝不是时代的社会思潮在操纵着文学的走向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至上的社会思潮的再度萌发,满足个人的崇尚,《宝剑记》中林冲这一形象也就具有了小说所不能代替的独特意义――个体主体意识的张扬,而主体意识的张扬首先在于有自己的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手段.当忠臣林冲通过政治途径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他不再像以往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的愚忠,“文谏死,武战死”,连死都死得糊里糊涂,而是积极地借助江湖,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清明政治.注重万世功业,而不计手段,正是明代中期时代文化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