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道手册

点赞:3112 浏览:111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罗满元

父母给儿女东西时,儿女笑了;儿女给父母东西时,父母哭了.

在中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当我们含辛茹苦看着儿女一天天幸福地成长,当我们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儿女长大了,懂得了真诚回报父母时,我们怎能不感动得泪如泉涌!

这就是中国孝道!

“百善孝为先.”中国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从奴隶社会到今天,不管哪朝哪代,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变化,也不管是最高层的统治者还是最低层的平民百姓,孝道始终是大家共同推崇的道德价值和共同遵循的道德秩序.历史上许多孝道人物、孝道故事,尽管有些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但仍然代代相传,继续感染着人们感化着人们,成了一代代人教养后代的生动教材;即便在今天,那些孝老爱亲的人物和故事,仍然被我们尊为生活中的模范,仍还那样感动我们,让我们肃然起敬!

只是,今天的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核心的孝道受到了空前冲击,问题不断,危机四伏.国人也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是坚守原有的孝道秩序,还是背着“不孝”的骂名颠覆传统“另起炉灶”?抑或在传承的基础上,建设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孝道秩序?这种新孝道又如何建立?相信许多读者也一样在困惑中思考,又在思考中困惑.

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孝道?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目的就是想要跟读者一起来寻找一个好答案.

(执笔/罗满元)

打造新时代的孝道圣经

□罗满元

孝道,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因为孝道的大行天下,敬亲睦邻,才使中国的家庭有了和谐,社会有了秩序,民族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可曾几何时,中国孝道日渐式微了,人们一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受到损伤而痛心疾首,一方面又为找不到疗伤的地方和药方而张皇失措.

其实,大可不必痛心疾首,也大可不必张皇失措.世道在变,人亦在变,天下没有不变的孝子,也没有不变的孝道.只要我们正视今天的现实问题,就一定能够找到疗救的办法,从而打造出新时代的孝道圣经.

中国孝道史的感性考评

中国的孝道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西周时期,孝的观念已相当流行.周文王对周公旦谈“九德”时,就说过“孝子畏哉,乃不乱谋”的话.待到孔孟出世,中国孝道便有了自己的经典作家和经典论述.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进一步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从一开始,孔孟就把孝道看作是人伦道德的根本,可以用它来教化百姓,使百姓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义.孔子还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孟子也进一步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在孔孟看来,孝道的核心就是敬养父母,而且从中提出了“父慈子孝”的观念,说明崇尚“三纲五常”的孔孟也是很有思想的.孔孟的“孝道理想”远不止此,他们的“野心”大得很,孔子把“孝悌”看作是“为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则认为,只要“孝悌”的观念深入了人心,就能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移孝忠君,忠孝合一,克己复礼,仁政天下,这就是孔孟的“孝道政治”,也是他们最大的“孝道理想”.

孔孟把孝道的内容和功能已经阐述得非常完整,形成了儒家孝道的经典,也成了中国孝道的正脉.自此之后,历朝历代在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孝道思想,无不打下孔孟的烙印.

西汉,董仲舒倡导“以孝治天下”,得到不同朝代不同统治者的不同响应.汉武帝开始,朝廷开设“举孝科”,选拔任用“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廷做官;唐代有“孝悌力田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说明“以孝治国”的理论逐渐被“组织化”了.即便到了今天,我们有的地方也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能录用为公务员”.从古到今,把孝道和挂起钩来,肯定是“深得民心”的.但仔细想想,这样做似乎还不是十分妥当,因为光靠“孝”是“治”不了天下的,把“孝”这样捧到天上,甚至动用“一票否决”,有时不免要走入歧途.只有既依法治国又以德治国,加起来才能把天下治好.


在中国孝道发展史上,孝道不仅在家庭道德、政治道德上派上了用场,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孝经》里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被列为“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对不孝的种种罪行都订有具体的罚则.今天的《婚姻家庭法》、《刑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对不孝的种种罪错都有详尽细致的处罚规定.法律对不孝言行一以贯之的惩处,既保障了孝道在中国社会始终如一的历史地位,也保证了孝道得以通行古今的基本底线.不过,其中古代对“不孝罪”的某些“量刑”似乎“畸重”了.

说到底,中国孝道的普及和贯彻,最主要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孝道文化的传承和感染.孔孟的孝道思想及其扩充与发展,蔚成了中国孝道文化的完备体系,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孝经》,集先秦孝道文化之大成,其作者虽然至今未有定论,但其影响之广大与深远是其他孝道经典所无法比拟的,它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国古代的孝道圣经.《孝经》认为,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天道、地道、人道三者融为一体,把孝道内容、方法和实施措施汇成一书,成为以后孝道著作和孝道法典的“母本”和“母法”.后来流传甚广、影响持久的《二十四孝图》、《百孝图说》以及《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女诫》、《弟子规》等等孝道专著或与孝道关系密切的图书,大多与《孝经》有关,或者是把《孝经》的理论具体化、时代化,或者是用形象化、通俗化的方法宣扬《孝经》的原理――尽管有时有些自作多情,有时有些臆想歪曲.中国的孝道文化就这样在中国民众心中扎下了根,成了人们判断道德是非的主要价值标尺.

诚然,中国孝道虽然根基深厚,是非标准也比较恒定持久,但其中也包含着大量封建的、迷信的、神秘的乃至愚昧愚蠢的内容,比如“愚忠”、“愚孝”,比如“埋儿养母”,比如“三年之丧”,比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虽然我们今天没有充足的理由责难我们先人的孝道错误,但我们应当有充足的理由扬弃这些错误来看待今天的孝道.这让我联想到一个伟人,他叫周恩来.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联合国破天荒地为之降半旗致哀.因为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先后去世,联合国还从来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的大使顿时“吵”了起来,愤愤不平.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发表了一分钟的演讲,给出的理由只有两个:“一是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数不胜数,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联合国照样为他降半旗.”演讲结束,在场的各国外交官全都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大哉,周恩来!大孝,周恩来!

中国传统孝道的现实困惑

中国孝道富有“光荣传统”,但而今耳目下,中国孝道出了问题,不孝的恶行丑闻时常见诸报端.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斗狠”等“五不孝”行为,如今已到处“现世报”了,有的还变本加厉,如巧取豪夺父母资产,声色俱厉羞辱父母,遗弃父母如草芥等等.这些不孝的问题都是显性的,人们看得清好坏,辨得清是非,解决起来其实并非难事.难的是:一项权威调查显示,今天94%以上的国人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应当继续发扬光大”,这说明中国孝道并没有从中国人心中失落.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和限制,现实的难题是,有许许多多国人是“有心尽孝,却无力行孝”,这种“无力”,除了财力体力精力,还有更多更复杂的不可抗力.这就造成了当今孝道之怪现状:一方面,许多国人身处“孝”与“不孝”的尴尬境地在作着痛苦煎熬;另一方面,一些“杞人专家”在那里危言耸听地嘶喊着“中国传统孝道正在没落”,作着无病状.两方面的力量夹击,便凸现出了中国传统孝道的现实困惑.

那么,中国传统孝道到底遭遇了哪些现实困惑呢?

困惑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与“娶了媳妇忘了娘”的矛盾.谁都知道父母一辈子含辛茹苦把儿女拉扯大不容易,好不容易盼着儿女长大,成了家,立了业,有了孩子,可做父母的还是不容易.过去有的“婆婆磨媳妇”,那只是把“孝经”念歪了;如今好多“媳妇磨婆婆”,那却是把“孝经”念反了.都知道这不对,可这样的戏天天在重演.这就难为了已为人夫为人父的儿子,想对父母尽孝却招致妻子的不满,若只热络妻子却又冷落了父母.妻子摆在丈夫面前的,永远是那个扯不清的老问题:“先救谁?”这叫丈夫怎能不“忘了娘”?这又叫妻子如何去“可怜父母心”?

困惑之二:“四世同堂”与“空巢老人”的矛盾.中国社会绵延了几千年,直到30年前,还基本上是个农耕社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剧变,过去那种“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结构已基本瓦解,以核心小家庭为主、多种新形式家庭并存的现代家庭布局已基本形成,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让许多人“满山走”、“满地跑”、“满天飞”,在外工作、出门打工、浪迹江湖的人“处处无家处处家”,拼着自己的前程、事业和成功,而把“老家”的日常事务托付给了“留守”的亲朋戚友、父老乡亲,“空巢老人”于是愈来愈多.“四世同堂”是孝道繁衍成长的天堂,现在人走屋空,“父母在,不远游”几成空话,“常回家看看”也成了奢望,留下“空巢”和“老人”,孝道的繁茂景象从何孕育和产生?

困惑之三:“计划生育”与“传宗接代”的矛盾.多年来,计划生育被称作是“天下第一难事”,为什么“难”?难就难在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训、今有“多子多福”的余毒.现在大多数人虽然都明白了中国的国情,都明白了他老人家提出的计划生育非实行不行的道理,都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家族主义意识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传宗接代”,继承宗位家业、延续香火始终还是被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人看作是自己人生最大最重要的“作业”和“责任”之一,也是中国人中得最深的“孝毒”之一.“断子绝孙”仍是中国人的最大忌讳之一,但计划生育又无情地迫使几代人中的差不多一半人真的要“断子绝孙”.这话说起来有点不敬不雅,但却是实话.没有了子嗣,也就犯了传统孝道的大忌;成了孤家寡人,孝道还能存有多少?

困惑之四:“初级阶段”与“未富先老”的矛盾.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的社会财富很少,可一不小心,却又进入了老龄社会,全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44亿,而且每年还以3%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未富先老”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我们中国却是未富先老.为什么这么快?这固然与计划生育有关,更与国家与国人的现代化程度不高有关.但在生育政策上,我们又不能放开来生,不然后果会更严重;而整个国家和全体国人的现代化又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够做到的.所以,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要想使孝道盛行,谈何容易!“421”家庭,除了工作,孩子的事已经让两个年轻的“当家人”头都大了,四个老人的供养、医疗、照料、情感等四大“孝道难题”一齐压来,两个年轻人只有喘粗气的份了;而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进入福利国家行列,也没有能力把1.44亿的老人全面而周到地“安顿”好.

四大困惑、四大矛盾、四大困难摆在这里,如果解决不了、解决不好,中国传统孝道可能真的会衰落.

新时代需要新孝道

摆脱中国传统孝道的现实困惑,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建立起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孝道,打造新时代的孝道圣经.我们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

把“百善孝为先”的圣火种在心底.“尊敬之心,礼也.”孝道的本质就是对父母的“敬”与“诚”.实际上,我们有时不合时宜地把孝道标准定得太高,把行孝准则定得太难,让我们自己背上了不必要的孝道包袱.只要我们把孝道的圣火种在心底,我们就会时时处处对父母怀有“敬”意“诚”心.心中有“敬”有“诚”,即使是粗茶淡饭,父母吃起来也比山珍海味更香甜;心中有“敬”有“诚”,真挚贴心的问候比之把冷藏在舒适的豪宅内更令父母感到温暖与欢愉;心中有“敬”有“诚”,出远门时会感知到父母的牵挂,“游必有方”时会告知父母自己的所在所为;心中有“敬”有“诚”,即使父母有错,也会“事父母几谏”,“劳而不怨”;心中有“敬”有“诚”,必然确知“父母之年”,让他们颐养天年、无疾而终,而自己已尽心尽力,也会感到泰然坦然、无悔无憾.

把“解放子女”的口号化作行动.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批判了封建孝道中的“父权”思想,提出了“解放子女”的口号.虽然鲁迅先生提出的一些具体观点和主张似有脱离实际、过于激进之嫌,但其批判旧孝道建设新孝道的战斗精神一直在鼓舞着人们.因为孝道建设是双向的,在传统孝道盛行了几千年后,要建设新时代的新孝道,父辈就要作出更大更痛苦的牺牲.现在是老年人把“解放子女”的口号化作行动的时候了.一方面,老年人要勇敢地走出单向接受孝敬而且总是心安理得的传统思想误区,学会现代的感恩思维,平等而真诚地向年轻人甚或后代人说声“谢谢”和“不好意思”;另一方面,老年人要勇敢走出那个只有儿孙满堂、含饴弄孙、膝下承欢才有孝道才有福气才有快乐的传统生活小圈子,主动出击,走向现代社会,把步入老年作为探索人生新价值的出发点,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挣钱的、赔钱的、不挣不赔的,只要活得有甜头、有奔头、有盼头,有追求、有成就、有自豪,都可以.“第三人生有权力在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始终保持生活的充实感.”父母身体健康了,儿女就放心;父母身心快乐了,儿女就欢心;父母生活充实了,儿女就舒心.这不仅“解放”了子女,也“解放”了自己,同时使中国孝道的新发展变得更加完整更加完美.

把“先救谁”的问题搁在一边.那个“先救谁”的问题,不知浪费了多少口水,也不知“死”掉了多少孝道.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救谁”的命题是个伪命题.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这个问题搁一边,不管它.首先,不管是谁落水了抑或恋人和父母都落水了,首要的不是站在岸上讨论“先救谁”,而是跳进水里“先救人”,不然父母和恋人有可能全被淹死了,你也就无法尽孝和无法示爱了.其次,除非天意,任何事情都会有个轻重缓急,孝道和爱情也并非是一对天敌,婆媳亲如母女、翁婿亲如父子的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真情相爱,只要我们诚心尽孝,一家人都会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办,而且会说得好办得好.最后,如果你非得要得到“先救谁”的答案,那也不难,法律会告诉你一个冷冰冰的结果:你之所以提出“先救谁”这个伪命题,其实质就是为了企图逃脱该负的孝道责任,一旦法律强制你承担不孝的罪错时,你是不是还有胆量敢向对方步步紧逼地质问“先救谁”呢?总之一句话,把“先救谁”的问题搁在一边,要的就是孝道行动,或主动,或被动.

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变为现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大孝大敬大爱,是中国孝道的最高境界最大理想,对我们今天建设和揩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要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出发,有三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一是着眼于家庭仍是社会核心细胞的现实,在每个家庭内部,把这种和谐的孝道秩序建设好,让每一个家庭成为构建健康和谐社会的饱满细胞.二是着眼于计划生育、家庭小型化的现实,整合代际网络结构,扩大“大家庭”的外延,把横向与纵向的近亲远亲“拢”得更紧、走得更亲,在松散的“大家庭”里给传统孝道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让孝道传统在新的土壤里得以发扬光大.三是着眼现代化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现实,富有远见地大力建构孝道制度,让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让全体人民担负起养老育幼的共同责任,让法律政策为老人和孩子们应得应享的权益保驾护航.只有这样,两千多年前老祖宗提出的孝道理想,才能逐步变为现实;而今天,我们一边在为之作着努力,一边在为老祖宗喝彩:你们提出的孝道理想,是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不仅两千多年前是正确的,现在是正确的,即便将来这个理想完全实现了,它还是正确的!

让我们手捧新时代的孝道圣经,一起来做和谐社会的孝子贤孙吧!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

编者按:“埋儿奉母”看起来有点残忍,“尝粪忧心”听起来有点恶心等尽管“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这样那样的糟粕,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持久流传和影响,因为它给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孝道精神,是儿女对父母的孝养、孝顺、孝敬和父辈、子辈间良好的互亲互爱,并不是对他们的孝行“照抄照搬”.你想想:黄香“扇枕温衾”时,除了徐徐凉风、汩汩暖流,不还有那亲亲的情和柔柔的爱么?

01.孝感动天:虞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冀州(今山西永济)一带人.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并禅让于他.舜帝在位时,咨询四方,选贤任能,政通事治,后名垂千秋.

0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丁兴旺,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合誉为“文景之治”.

03.啮指痛心: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觉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百里负米:仲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05.芦衣顺母:闵损,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两子.冬天,继母给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因故鞭打他时方知闵损受到.父亲要休逐后妻,闵损却跪求父亲:“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继母听后也悔恨知错,从此待他如亲子.

06.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父亡,董永卖身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月织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槐荫自此改名为孝感.

09.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久之,其妻对木像好奇并有不敬,并用针刺木像手指,木像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12.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后家境渐贫,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儿必伤其养母,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儿养母.”当他们挖坑时,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尽心养母养儿.

13.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供老母食用,红色的留给自己吃.”赤眉军为他的孝心所动,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以示敬意.

15.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庞氏常徒步六七里去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又不愿意独自吃,她就常做鱼给她吃并请来邻居老婆婆陪吃.一次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婆婆知道后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涌出味同长江水的泉水,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乳姑不怠: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每天就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嘱咐全家大小:“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卧冰求鲤:王祥,晋朝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20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14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70多岁了.

24.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全国十一大“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剪影

编者按:2007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全国各地热烈展开,最终从数千名候选人中评选出了53名“国家级”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这里,我们将11名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事迹向读者汇编简介,一是为求证中国传统孝道并未失落,二是为打造新时代的新孝道提供范例.

曹于亚:捐肾救父命

曹于亚,女,1986年生,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人.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赶往医院看望父亲.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手术成功了,曹于亚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仍像过去一样帮着母亲忙家务.2007年,曹于亚考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刘霆:背母求学业

刘霆,男,1986年生,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

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医药费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2005年,刘霆考入浙江林学院.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防不测,刘霆毅然背着母亲来上大学.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回租住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刘霆“背母上学”的故事不胫而走,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杭州话剧团以刘霆为原型,创作了青春励志话剧《永远和你在一起》.广州大东街孝道文化广场还将刘霆“背母求学”的故事塑成了雕像.

罗映珍:日记醒警夫

罗映珍,女,1980年生,党员,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怎么写作所工作人员.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局民警.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洪战辉:嫩肩挑全家

洪战辉,男,1982年生,党员,中南大学学生.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等在他孝心和爱心的感染下,他和他的一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谢延信:跪情养岳家

谢延信,男,1952年生,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谢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第二年妻子产下女儿仅40天便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善良的谢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这一跪,跪出了30多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0多年的忠贞与孝心.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写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写补品补养身体.

为了省下钱给老人治病、补充营养,谢延信直到患脑出血住院前,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看病.谢延信也老了,也病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仍在一心一意地苦撑着那个艰难的家.

黄来女:在学事病父

黄来女,女,1985年生,党员,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2003年考入武汉大学并享受特困补助.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后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黄来女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针.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又打开书本开始学习.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张晓:少年奉瘫母

张晓,男,1990年生,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卧病在床.从4岁起,张晓就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点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乌兰其其格:一人顾五老

乌兰其其格,女,1969年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嘎查高图牧业社牧民.

乌兰其其格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全家9口人,其中5位老人、2个孩子.乌兰其其格的公公阿腾毕力格有两位80多岁的老母亲,一位是生母,一位是养母.乌兰其其格主动将两位老人接回来赡养.后来,婆婆的母亲年岁已高,乌兰其其格又将外婆也接过来和他们住在一起.为了照顾好这5位老人,勤劳而又朴实的乌兰其其格每天4点多钟起床,为老人们准备早点,吃完早点还要下地干活,中午回去做饭;吃完午饭她来不及休息就得忙着喂羊喂牛;晚上,左邻右舍的灯都熄了,乌兰其其格还在灯下为老人和孩子洗衣、缝补.十几年来,她没有唠叨和怨言,真情奉献,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营造了无尽的幸福和温馨.

韩瑜:捐肾救慈父

韩瑜,女,1984年生,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1997年5月,韩瑜的父亲韩远德得了尿毒症.2003年,她的两个哥哥从报纸上得知换肾可以治愈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检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肾要求.年仅18岁的韩瑜也悄悄到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慈祥的父亲宁死也不同意:“我怎能用牺牲女儿的健康、幸福来换这一条老命呢!”可韩瑜坚定地说:“父亲才46岁,他与母亲将我们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为了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她跪在父亲床前苦苦哀求了7天之后,父亲终于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沈利萍:挚爱暖全家

沈利萍,女,1957年生,党员,宁夏书画院一级美术师.

1993年宁夏银川“723”空难,造成沈利萍年仅12岁的儿子王嘉鹏下肢截瘫,丈夫也身受重伤.在医院陪护儿子的5年中,她以善良、宽厚的品格和无私的母爱,帮助儿子战胜残疾.在与婆婆生活的十几年里,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婆婆,照顾饮食起居、护理老人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务.在她长时间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儿子也懂得了孝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让老奶奶享用.

沈利萍不仅悉心孝老爱亲,同时坚持艺术创作并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她还创作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妈妈再生你一次――我与空难的儿子》,受到读者好评.

杨怀保:青春担家道

杨怀保,男,1983年生,党员,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人,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

2003年9月,杨怀保考入湘潭大学.进入大学,他利用课余时间拼命做挣钱.可是,他始终放心不下重病在身的母亲、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他先后把一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一家人在异地的花费很大,他利用自己挣来的钱给父母治病,给弟弟交学费,最辛苦的时候,他同时做了7份.他的青春担当和自强不息换来了一家人的安定祥和,并同时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了勤工助学的机会.

谁动了我们的孝道

“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 李宝库

我常想,人何为有福?老而有福才是最大的福.如今的老人几乎都吃了大半辈子的苦,到了风烛残年,有的人晚景还那样凄凉,真让人心酸.大量的典型事例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在中国,特别是农村,我们的传统孝道出了问题.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

纵观世上,大多数儿女还是能尽奉养之责的,但可叹世上还有极少数的不孝子孙,既不愿尽供养父母之责,甚至连不需花一文的一丝亲情都不能给予,这样没肺没肝的儿女怎能不让父母伤心欲绝呢?

――山东省东营市某乡农民 王二崽

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甘为儿孙做牛马,掏心掏肝,在所不辞.不少儿女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深深理解父母的艰辛,矢志发愤成才,让父母过上幸福的日子,好好享受,安度晚年.更有许多“背父上学”、“捐肝救母”、“少小撑家”的事例让天下父母感动.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孝道得以传承和光大的希望.

中国孝道手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孝道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江苏省望城市某中学教师杜金

家庭离不开老人,老人也不可能离开家庭,家庭养老始终是一种稳固的养老模式.而社会变迁正不断使依托家庭养老绵延千载的文化模式失去其经济、社会基础,而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以及人们工作方式的不同又在不断弱化家庭养老的实际功能.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挑战,中国传统孝道正面临挑战.

――宁夏大学教授余岩

对待60岁的老人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待70岁的老人要像对待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对待80岁的老人要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人到老年能有这样的儿女,就是天下最幸福的老人了.

――黑龙江《鸡西日报》副总编盛春华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东方人重视亲情,西方人人际关系淡漠.随着中国移民的不断增多,一些移民国家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已经开始注重亲情.加拿大就是如此.它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非常具有影响力.外国人都能够肯定它,那我们中国人就更应该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已移民加拿大数年的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王海涛

中国的法律是双向的,父母必须抚养子女,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西方的法律是单向的,只规定父母对子女的义务.所以,孝道责任也是有中国特色的.

――湖南省振兴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绍兴

重塑传统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逐渐培养、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义务感,中国传统孝文化才有可能得到复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