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影视动态

点赞:29642 浏览:1409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国影视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开始迅速发展,慢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每个导演都独具风格,从而使中国电影呈现出不同特色.因为第一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的拍摄理念不同,对影视的定位趋向自然也就千差万别,拍出的影视作品就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影视自由发展到现在,有自己的优点,其缺点也慢慢隐现.

关 键 词 :中国影视,导演,导向标,发展趋向

自从第六代导演悄悄涌入电影市场,将叛逆与反思的血液注入中国影视开始,中国影视界逐渐变得多元化、复杂化,他们追寻着自己的影视道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中国影视的发展动态,使电影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中国影视的发展历程

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它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影视的大门.自此,中国影视历经了从观赏外国影片、中外合作拍摄影片到自主经营,自觉探索,逐步成熟和中国化的过程.中国电影真正的发展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新文化人进入电影界结束了电影界的混乱状态,电影从一种纯粹的娱乐工具成为启发鼓舞民众的有力武器.40年代起,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繁荣,一大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作品涌现出来,《冰山上的来客》、《党的儿女》、《青春之歌》等电影都给人留下了深深地印象.中国电影也开始呈现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和热情明朗的艺术风格.

中国影视历经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的《孤儿救祖记》,抗日救亡时期的《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二、中国影视的导向标

导演是影视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是促进中国影视发展的动力.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成为中国影视发展的导向标.

从以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出现在中国大陆开始,中国影视就有了它自己独有但不成熟的鲜明特点.第一代导演作为中国影视的奠基者,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影视的社会教化作用.影视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影视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这代导演使影视世界呈现写实主义特色,同时,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影视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影视路线已经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可以这样说,中国影视从这里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第三代导演将电影的基调定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

第四代导演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物的行动,将影视特点转变为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第五代导演有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第六代导演的镜头语言较前几代导演更加写实,具有新的纪实美学特征,他们把人物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气”和“人情味”,从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宁浩导演的《绿草地》、王一持导演的《新一年》到张元的《过年回家》、章明的《巫山云雨》等电影作品中,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礼赞与思考,能立体而鲜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如今,国际观众已经把欣赏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当作了解中国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导演以他们贴近生活,关怀大众的电影创作理念不断的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前行,拍摄着反映人性,呼唤真、善、美的电影作品.

三、中国影视的特点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是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在一起的.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有多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发展的到来.当代中国电影除产量稳步提高外,在电影创作方面也逐渐形成了非常“中国式”的格局:从国家和政府出发的主旋律电影+从观众角度出发的商业电影+从知识分子出发的人文电影.

看中国影视动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影艺术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四、中国影视发展趋向

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其成绩是可喜的,但如今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仍然不很明晰,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中国电影从整体的电影市场来讲严重不足,第二,民族性与本土性的泛化.随着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以至亚洲电影既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又存在于十分广泛的理解之中.第三,过快的追求电影的产量而忽视了质的追求,中国电影多产而少有优秀作品.最重要的还有现在的电影过于偏重娱乐化和商业化,而给影视原有的艺术特色造成了创伤.

要改变这些问题,要求电影导演在对电影的定位趋向上做些改变,虽然导演们越来越注重向钱看,以至于忽视了向前看的重要性,放弃了自己作为影视导向标的重要使命.有那么多的电影先驱为中国电影奋斗过,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影坛一时的喧嚣,而将电影肤浅的定位,令“三俗”在影视市场中横行霸道,影视总该是返璞归真的好,卸去繁华才能尽显真味.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把影视的导向标向文化和艺术倾斜,中国影视就会慢慢散发出神秘的东方气息,以此吸引世界的关注.另外不是高成本的电影就是最好的,事实上,中等成本或低成本的电影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拯救中国电影票房冷淡,导演可以在电影的艺术效果和制作水平上下功夫,拍出能融入老百姓生活并具有文化气息的作品出来,制作低成本却不粗糙,影像风格朴实却无“三俗”,能给观众带来身心的放松与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才是中国电影最应该走的路,另外加强与国外电影的交流与借鉴也是十分重要的,希望中国影视能早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又能适应世界的康庄大道.